中文  |  English

热点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秦玉凡, 赵鹏, 韩士玲, 刘芳, 王科, 段维军, 巩文峰, 王海香, 蔡磊
    摘要 (140) PDF全文 (71) HTML (137)   可视化   收藏

    镰孢属Fusarium可造成重要的农林作物病害,为防止该属外来有害种类的引入和传播,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和农业部共同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并将镰孢属内的松树脂溃疡病菌F. circinatum、南美大豆猝死综合征病菌F. tucumaniae、北美大豆猝死综合征病菌F. virguliforme以及尖孢镰孢F. oxysporum的5个专化型(formae speciales)列为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近年来,随着镰孢属与相关属种分类系统的重建,包括上述检疫性有害种在内的一些镰孢属相关物种的国际通用属、种名称发生了变化。本文结合命名法规、形态学特征、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等结果,建议将名录中的松树脂溃疡病菌F. circinatum的中文学名订正为环状镰孢;将油棕枯萎病菌F. oxysporum f. sp. elaeidis中文学名及拉丁学名订正为油棕镰孢F. elaeidis;确认南美大豆猝死综合征病菌F. tucumaniae及北美大豆猝死综合征病菌F. virguliforme为同一物种,中文学名及拉丁学名订正为菜豆新赤壳Neocosmospora phaseoli。本研究发现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及非中国小种)、芹菜枯萎病菌、芦笋枯萎病菌及草莓枯萎病菌并非单系类群,亟待开展系统的分类学修订工作,并评估相关代表潜在独立物种的谱系的生物安全意义。本文梳理了名录中镰孢属物种及专化型的分类变动情况,并对其分类地位、拉丁学名、汉语学名及其他基础生物学信息进行了更新,为检疫性名录的修订提供重要参考。

  • 研究论文
    梁嘉祺, 章轶哲, 张宏顺, 周静, 司静, 郎楠, 钟加菊, 吴安忠, 李钟峰, 李海蛟, 孙承业
    摘要 (276) PDF全文 (152) HTML (276)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在系统对北京市毒蘑菇开展资源调查和物种鉴定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整理,汇总了北京市毒蘑菇名录,并根据中毒类型进行分类,同时还提供了每个物种的学名、中文名称和参考文献。截至2023年,北京市共发现毒蘑菇130种,可以造成5种已知损害类型,但仍有一些中毒类型难以确定。其中,最需要关注的剧毒蘑菇主要是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型中毒的黄盖鹅膏和肉褐鳞环柄菇及可以造成急性肾衰竭型中毒的欧式鹅膏。

  • 研究论文
    韩西茜, 曹槟, 贺茂强, 朱新宇, 李贾鑫, 王诗慧, 杨文强, 刘冬梅, 赵瑞琳
    摘要 (154) PDF全文 (71) HTML (133)   可视化   收藏

    沙鲁里山系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横断山脉的中部,海拔高差悬殊,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复杂且特殊的气候、地理地貌、植被条件及演化历史造就了丰富的大型真菌资源。本研究对沙鲁里山系所辖的8个自然保护区、辐射8县的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为期3年的调查,共采集标本3 633份。通过DNA条形码测序、形态学检测及部分类群的系统发育分析进行标本鉴定,共鉴定出大型真菌503种,隶属于19目73科162属,包括沙鲁里山系新记录种395个及中国新记录种18个,其中红菇科Russul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鹅膏科Amanitaceae、光柄菇科Plute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丝盖伞科Inocybaceae、蘑菇科Agaricaceae等14科为优势科,占物种总数的62.22%;丝膜菌属Cortinarius、红菇属Russula、乳菇属Lactarius、鹅膏属Amanita、口蘑属Tricholoma等18属为优势属,占物种总数的54.27%。沙鲁里山系大型真菌以世界广布属(56.7%)和北温带分布属(37.6%)为主,其次是泛热带分布属(4.9%)。大型真菌资源评价表明,沙鲁里山系共有食用菌60种、食药用菌54种、药用菌20种以及毒菌79种,其中新增的分别有50、38、9和62种。本研究为该地区大型真菌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研究论文
    宋寒冰, 刘敬, 图力古尔
    摘要 (683) PDF全文 (452) HTML (535)   可视化   收藏

    锥盖伞属Conocybe和小鳞伞属Pholiotina界限不明确,在分类上存在混乱。本研究基于中国材料,明确该2属分类学特征,并探索属下等级划分:确认我国锥盖伞属37种,其中白色组sect. Candidae 3种;赭小皮伞组sect. Ochromarasmius 1种;具毛组sect. Pilosellae 10种,含3个中国新记录种,即毛柄锥盖伞Conocybe velutipes、条斑锥盖伞C. moseri和双孢锥盖伞C. bisporigera;锥盖伞组sect. Conocybe 17种,含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刺毛锥盖伞C. echinata、短柄锥盖伞C. brachypodii;混杂组sect. Mixtae 6种。小鳞伞属18种,其中疣孢组sect. Verrucisporae 2种,其中糙孢小鳞伞Pholiotina dasypus为中国新记录;过渡组sect. Intermediae 2种;小鳞伞组sect. Pholiotina 6种;被外菌幕组sect. Vestitae 3种,齿缘小鳞伞Ph. serrata (T. Bau & J. Liu) T. Bau et H.B. Song为新组合;蓝色组sect. Cyanopodae 2种,其中蓝柄小鳞伞Ph. cyanopus为中国新记录种;被毛组sect. Piliferae 3种,其中喜粪小鳞伞Ph. coprophila为中国新记录种。编制了我国锥盖伞属和小鳞伞属的分属及属下分组、分种检索表,对新记录种进行形态学描述及绘制线条图,并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分析法基于ITS1、5.8S和ITS2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旨在探明该2属与其他相关类群之间可能的系统发育关系。

  • 综述
    张公杰, Jos Houbraken, 李东明
    摘要 (432) PDF全文 (199) HTML (230)   可视化   收藏

    青霉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主要是腐生或寄生引起植物感染造成植物青霉病,很少感染免疫力正常的健康人类,随着近年来免疫缺陷患者的增多,开始出现越来越多青霉菌感染人类导致人类青霉病的病例报道,其引起的人类感染表现形式多样,易误诊。本文对Medline和中文文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查阅和分析,综合归纳了青霉病的致病种、地域分布、危险因子、临床表现形式、药物敏感性及其诊疗方案等。青霉病目前共报道20种致病菌种,包括Penicillium bicolorP. bertaiP. brevicompactumP. caseiP. citrinumP. chrysogenumP. communeP. crustaceumP. cyclopiumP. citreonigrumP. capsulatumP. decumbensP. digitatumP. emersoniiP. glaucumP. janthinellumP. lilanicumP. purpurogenumP. roquefortiP. spinulosum,引起感染类型涉及肺部、腹膜、眼、心内膜、中枢神经系统、角膜、真菌血症、尿道、耳道、食管、脊椎旁、关节假体周围、鼻窦、播散感染、皮肤及甲等多个组织和器官的感染,还可以作为致敏原引起多种变应性疾病。临床分离青霉属真菌对棘白菌素类药物普遍敏感,两性霉素B中度耐药,唑类药物中泊沙康唑最敏感,本文对全面了解青霉病的特征及其临床医师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 综述
    杨焱,陈晓华,戴玉成,周丽伟,蔡为明,郭良栋,崔宝凯,李宁,雷萍,李长田,李正鹏,施维,陆本坤,秦绍新,王荣祥,李喜范,宋金俤,姚生良,张安强,蒋宁,万和炎,丁法良,张赫男,郑仲桂,张升明,周洪英,范宇光,陈万超,余鑫辉,唐世超,张彦飞,张钦学,王琨,闫景坤,刘迪,王晨光,杨保雨,陈渭春,李婷婷,莫妍,傅俊生,吴德平,宋斌,刘杰,王君,周伟,耿俊菊,赵菁,李青恩
    摘要 (1682) PDF全文 (1093) HTML (1398)   可视化   收藏

    桑黄是最早收录于我国中药古籍中的一类大型珍稀药用真菌的总称,具有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和降尿酸等多种功效作用。现代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桑黄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广泛分布于我国及北半球不同地区,并生长在桑树、杨树、丁香、忍冬、栎树、锦带花、水曲柳、枣树和核桃楸等多种阔叶树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桑黄人工驯化,目前主要用于桑黄产业的种类有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瓦尼桑黄(又称杨树桑黄) Sanghuangporus vaninii、鲍姆桑黄Sanghuangporus baumii和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等,产业规模正在逐年扩大,形成具有广阔发展潜力的健康产业,产生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本文从桑黄的历史记载、分类地位的演变、功效研究、产业发展进程及面临的瓶颈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提出了促进桑黄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并对产业发展愿景进行了展望。

  • 综述
    庄文颖, 郑焕娣
    摘要 (1254) PDF全文 (662) HTML (788)   可视化   收藏

    历经几代真菌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真菌志》目前已出版65卷,其中子囊菌类有35卷、担子菌类26卷、接合菌类1卷、卵菌1卷、黏菌2卷;上述卷册记录923属9 228种及种下分类群。编研涉及大型和小型的类群、腐生菌、食药用菌、菌根真菌、作物和林木病原菌、捕食性真菌、虫生菌、菌生真菌以及毒菌等。编研过程中发现并发表了大量新分类群,丰富了对菌物物种多样性的认知。归纳已有成果,已立项卷册应加快编研和出版进度;资源调查与分类学研究需进一步加强,按分类群(专科、专属)继续开展编研工作,注重拟参编类群的前期研究积累;以下分类群值得在后续工作中予以关注:水霉目等部分卵菌、壶菌类、座囊菌纲部分类群、盘菌纲和锤舌菌纲中尚未参编的主要类群、伞菌纲中具有小型子实体的类群等。由于分类系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已出版卷册中使用的部分名称和分类地位的处理需依据被大多数学者所公认的分类系统给予适时的订正。期待建设一支继往开来的菌物分类学研究队伍,不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编研成果,为我国菌物资源利用和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综述
    孙广宇, 徐超, 梁晓飞, 张荣
    摘要 (415) PDF全文 (361) HTML (97)   可视化   收藏

    苹果轮纹病(apple ring rot)为苹果重要病害,严重危害果实和枝干,甚至造成幼树枯死等。苹果轮纹病可引起果实腐烂、枝干疣突、溃疡、粗皮等症状,导致苹果轮纹病病害汉语名称使用混乱,如苹果轮纹病、苹果干腐病、苹果果实轮纹病、苹果枝干轮纹病、轮纹烂果病等。病原拉丁学名的使用亦相当混乱,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贝林格葡萄座腔菌B. berengeriana、贝林格葡萄座腔菌梨生专化型B. berengeriana f. sp. pyricola、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锹冢大茎点霉Macrophoma kuwatsukai、梨生囊孢Physalospora pyricola和梨生球座菌Guignardia pyricola等学名都在被使用。本文根据近些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新进展,认为苹果轮纹病是一类复合病害,与欧美国家发生的白腐病为同一种病害,其病原包括葡萄座腔菌B. dothidea和锹冢葡萄座腔菌B. kuwatsukai。建议将该复合病害汉语统称为苹果轮纹病,英文采用apple ring rot。鉴于两种病原在我国苹果产区的普发性,建议在病害发生规律及抗病育种等研究中,对于葡萄座腔菌和锹冢葡萄座腔菌均需充分重视。

  • 研究论文
    崔宝凯, 潘新华, 潘峰, 孙一翡, 邢佳慧, 戴玉成
    摘要 (761) PDF全文 (517) HTML (406)   可视化   收藏

    灵芝属是大型真菌的一个重要类群,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尽管国内外对灵芝属真菌的研究较多,但灵芝属真菌的分类一直存在诸多问题,我国过去报道的灵芝属真菌有114个分类单元,但其中很多的分类地位存在争议。本文基于凭证标本,确认我国目前发现的灵芝种类有40种,其中具有ITS分子序列的种类有39种,其他74个分类单元或为同物异名或为待定种。本文提供的中国39种灵芝的ITS序列可为今后准确鉴定灵芝的野生和栽培种类提供依据。

  • 研究论文
    李海蛟, 章轶哲, 刘志涛, 郑粉双, 赵炳, 吴刚
    摘要 (1116) PDF全文 (670) HTML (614)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云南省每年发生超过500起蘑菇中毒事件,造成2 000余人中毒,约30人死亡,成为我国蘑菇中毒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系统研究蘑菇中毒事件中的毒蘑菇多样性,可以为蘑菇中毒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对云南省2013年以来开展过科学物种鉴定的223起中毒事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云南省蘑菇中毒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主要集中在6-9月份,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7月份达到高峰,而6月份死亡人数最多。地区分布分析发现云南省蘑菇中毒事件涉及14个市州,中毒事件数前5位分别为德宏、玉溪、保山、楚雄和普洱,均位于云南中部及以南地区。223起中毒事件中共成功鉴定出47种毒蘑菇,分属6种中毒类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和光敏性皮炎型)。这些毒蘑菇包含发现于中国的新物种16种,以及2019年以来发现的中国新记录种3种。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和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分别造成19人和9人死亡,是云南省最危险的2种剧毒蘑菇。青褶伞Chlorophyllum molybdites、日本红菇R. japonica、光硬皮马勃Scleroderma cepa、近江粉褶菌Entoloma omiense和发光类脐菇Omphalotus olearius位列胃肠炎型中毒的前5位。热带紫褐裸伞Gymnopilus dilepis、毒歧盖伞近似种Inosperma cf. virosum和兰茂牛肝菌Lanmaoa asiatica位列神经精神型中毒的前3位。叶状耳盘菌Cordierites frondosus是目前云南省造成光敏性皮炎型中毒的唯一物种。

  • 综述
    董彩虹,李文佳,李增智,闫文娟,李泰辉,刘杏忠,蔡磊,曾文波,柴美清,陈仕江,陈自宏,代永东,戴天机,都兴范,顾寅钰,郭良栋,郭晓玲,郭英兰,韩日畴,何沛平,贺宗毅,黄显智,柯传奎,孔德勇,郎宁,李兵,李毅,李春如,李建刚,李培荣,李玉玲,林文飞,刘文海,刘艳芳,刘乙清,刘作易,陆震鸣,罗信昌,吕作舟,马欣,钱正明,施新琴,史劲松,王莹,王成树,王国强,王文风,王元兵,旺姆,温鲁,魏江春,文戈,吴根土,肖波,谢放,辛树权,徐娟,徐国华,徐鸿雁,徐泰浩,许正宏,阳武雄,易斯富,于兴军,虞泓,袁峰,翟立泰,赵丰丽,朱景明,朱荣才
    摘要 (2206) PDF全文 (2790) HTML (55)   可视化   收藏
    虫草是寄生于昆虫、少数真菌和植物体上的一类真菌,是广义虫草属Cordyceps s.l.真菌的总称,是具有营养、保健和医疗功效的宝贵生物资源。目前我国的虫草产业涉及了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蝉花Isaria cicadae及其相关真菌,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实现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本文从产业发展历史、产品研发、功效及市场等方面对我国虫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结合最新科学研究进展,分析了虫草产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并对产业前景进行了展望。
  • 毒蘑菇专栏
    图力古尔,包海鹰,李玉
    根据文献报道和实际考察收录了我国毒蘑菇435种,对拉丁学名和中文名称进行了订正,文献常用的名称作为异名保留,纠正了以往文献中出现的毒蘑菇的拉丁学名,包括拼写错误和鉴定错误,同时列举出毒素成分及中毒类型,并引证了相关参考文献。
  • 综述
    戴玉成
    菌物学报. 2009, 28(3): 315-327.
    本文中的多孔菌系指广义非褶菌目中具有孔状子实层体的种类,按照现代分类系统包括担子菌门中多孔菌目、锈革孔菌目、褐褶菌目、糙孢孔目、革菌目、糙孢革菌目和红菇目中孔状子实体的种类,还有伞菌目、阿太菌目、鸡油菌目和木耳目中个别属,如网孔菌属、胶孔菌属、榆孔菌属、牛排菌属和纵隔孔菌属等的种类。基于作者采集的1万余号标本和国内主要标本馆标本的研究,对中国多孔菌的种类进行了系统总结,目前有604种多孔菌发现于中国,多孔菌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对中国多孔菌的名称按新近研究成果和最新命名法规(维也纳法规)进行了订正。对121种新拟了汉语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