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新闻公告

《菌物学报》“2019共生真菌专刊”征稿通知
<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style="text-align:left;"> <span>        真菌是生物多样性及生存策略最丰富的生物类群,除了腐生以外,与其他生物之间形成了捕食(</span><span>predation</span><span>)、拮抗(</span><span>antagonism</span><span>)、竞争(</span><span>competition</span><span>)及共生(</span><span>symbiosis</span><span>)等密切关系,从而与其他生物共同发展、协同进化。共生真菌(</span><span>symbiotic fungi</span><span>)的概念是从真菌的角度阐述真菌与其他生物长期演化形成的共生关系(</span><span>fungi symbiotic association with other organisms</span><span>),将与人体、动物、植物、藻类、其他真菌和细菌等建立了共生关系的真菌称作共生真菌。由于共生是指生物间共同生活的概念,包括了互利的(mutualistic),偏利的(commensalistic),或寄生的(parasitic)共生。由于寄生其他生物的真菌研究很多,本专刊不包括寄生真菌。</span> </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4.1pt;"> <b>植物共生真菌:</b>植物与真菌建立的共生体系是生物圈内典型的互惠共生关系,这些植物共生真菌(plant symbiotic fungi,PSF)主要包括菌根真菌、暗隔内生真菌(DSE)、印度梨形孢、木霉、白僵菌、绿僵菌、麝香霉、禾草共生真菌及其他共生真菌等,涉及真菌界所有门类。中国具有丰富的共生真菌种质资源,已分离获得众多的共生真菌。<span> </span> </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4.1pt;"> <b>动物共生真菌</b>:昆虫作为类群最大的一类生物,真菌与其形成了众多的共生关系,如虫囊菌类、毛菌类、一些虫生真菌,同时与动物及人体形成的特殊共生类群,如肠道真菌等。在组学等新兴学科与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为系统深入探究这些动物共生真菌的物种资源与多样性、定殖与分布、共生体发育与共生机制、生理生态效应与作用机制、试验技术与应用等提供了机遇。中国在昆虫共生真菌研究方面已取得令世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4.1pt;"> <b>藻类等生物共生真菌:</b>真菌与藻类(alga)或蓝细菌(cyanobacterium)构成的共生复合体被称为地衣(lichen),这是互利共生的典范。地衣是以共生真菌来命名的,约占已知真菌总数的17%,且绝大部分类群(99.1%)为子囊菌。它被誉为先锋生物,广泛生于无空气污染的各类基物表面。 </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4.0pt;"> <span> </span> </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4.0pt;"> 真菌通过与其他生物的共生不仅构建了地下与地上两个共生网络,而且,可将这两个共生网络联结成一个巨大的、完整的、统一的、协同的全球共生网络,更加有效地发挥生理生态效能,稳定全球的生态系统。共生真菌在促进人体、动物、植物、藻类和其他微生物的发展、协同进化和增加生物物种多样性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是作用。例如,昆虫共生真菌不仅影响宿主昆虫的生长、发育、衰老、寿命、遗传与进化,而且可同时影响昆虫的寄主植物与其共生真菌构建的共生体系,通过影响土壤条件、植被、植食性昆虫与食草动物的取食行为、改变食物网结构特征与能量流动模式,进而调控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与演化。因此,开展共生真菌的研究,在生态系统平衡、农林牧渔产业发展、动物、植物与人类健康、环境与食品安全性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共生真菌已成为部分发达国家竞相占有和发掘的重要战略资源和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近年来,中国共生真菌研究健康而快速发展,在国际生物共生学研究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已成为真菌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4.0pt;"> 结合2018年“第九届国际共生大会”和2019年即将召开的“第十届国际菌根大会”,本刊编辑部针对当前中国的共生真菌研究热点,特约<b>刘杏忠研究员、刘润进教授和任强教授</b>作为<b>“2019</b><b>年共生真菌专刊</b><b>”</b>的特邀编辑,将近些年在共生真菌分离与培养、资源与多样性、群落结构与分布、共生体发育与共生机制、生理生态效应与作用机制、与其他生物协同进化与互作的分子机制以及共生菌剂生产与应用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成辑出版,以飨读者,欢迎广大同行踊跃投稿! </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4.0pt;">   </p> <p class="MsoNormal"> <b>专刊主题:</b><b>2019</b><b>年共生真菌专刊<span></span></b> </p> <p class="MsoNormal"> <b> </b> </p> <p class="MsoNormal"> <b>特约编辑:<span></span></b> </p> <p class="MsoNormal"> <b>昆虫共生真菌栏目:刘杏忠 研究员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b><b></b> </p> <p class="MsoNormal"> <b>植物共生真菌栏目:刘润进</b><b> </b><b>教  授</b><b> </b><b>青岛农业大学<span></span></b> </p> <p class="MsoNormal"> <b>藻类共生真菌栏目:任强<span>   </span>教<span>  </span>授 山东师范大学<span></span></b> </p> <p class="MsoNormal"> <b> </b> </p> <p class="MsoNormal"> <b>出版日期:</b><b>2019</b><b>年9</b><b>月</b><b>22</b><b>日 </b><b></b> </p> <p class="MsoNormal">   </p> <p class="MsoNormal">  一、征文范围  </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4.1pt;"> <b>共生真菌分离培养、物种多样性、定殖特点、分布特征和共生体发育</b><b>、</b><b>共生真菌与其他生物的共生机制、</b><b>与其它生物协同进化与互作的分子机制、</b><b>生理生态功能与作用机制、</b><b>共生真菌研究技术、菌剂生产与应用等</b><b>等。<span></span></b> </p> <p class="MsoNormal"> <b> </b>二、投稿要求  </p> <p class="MsoNormal"> 1. 投稿方式:请通过《菌物学报》远程投稿系统在线投稿,网址为http://journals-myco.im.ac.cn,首次投稿需注册用户名和密码。注册成功后可立即投稿。投稿时请务必在投稿系统标题栏中题目后注明“(<b>2019</b><b>年共生真菌专刊)</b>”字样。<span class="MsoHyperlink">例如:“</span><span class="MsoHyperlink">2019</span><span class="MsoHyperlink">年共生真菌专刊:文章题目”。</span> </p> <p class="MsoNormal"> 2. 格式要求:专刊接受中、英文投稿,来稿需严格按照本刊最新已发表文章格式撰写;图表内容中英文双语对照;参考文献采用“著者-出版年”制。  </p> <p class="MsoNormal"> 3. 综述投稿要求:综述性文章要有代表性、前瞻性和综合性。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完整把握和准确分析,应明确阐述该选题的研究历史背景、最新研究成果、当前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其解决的可能方案,指明该领域较为具体的发展趋势。 </p> <p class="MsoNormal"> 4. 版权声明:投稿文章应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过,也不在其他刊物或会议的审稿过程中,不存在一稿多投现象;本刊文责自负,作者必须保证文章的真实性,因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行为引发的一切后果,由作者自负。在本刊发表的文章,所有形式的(即各种文字、各种介质的)版权均属本刊编辑部所有。  </p> <p class="MsoNormal"> 5. 发表费和稿费:专刊发表文章将按照《菌物学报》相关规定收取版面费并支付作者稿酬,免费在“中国知网”优先网络出版,免费为作者提供2本样刊。<b>注:专刊不是增刊,是正式刊期出版的专辑,专刊投稿需通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后方可录用。</b><b></b> </p> <p class="MsoNormal"> 三、截稿日期:<b>2019</b><b>年06</b><b>月22</b><b>日</b><b></b> </p> <p class="MsoNormal"> 四、本刊联系方式 </p> <p class="MsoNormal"> 电话:010-64807521;E-mail: jwxt@im.ac.cn </p> <p class="MsoNormal"> 邮寄地址: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B401 </p> <p class="MsoNormal">   </p> <p class="MsoNormal" align="right" style="text-align:left;"> 《菌物学报》编辑部 </p> <p class="MsoNormal" align="right" style="text-align:left;"> 备注:刊出日期更正为“2019年9月22日” </p>

发布日期: 2019-04-17    浏览: 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