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10年, 第2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0-07-1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姜淑霞,马洪兵
    菌物学报. 2010, 29(4): 467-47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山东泰安、临沂等板栗产区新发生一种叶部病害,叶片感病后,产生褐色斑点,后期呈不规则大面积干枯,继而引起严重的早期落叶。通过对病原物的分离、纯化、病原菌形态、培养性状的观察及rDNA-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确定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一新种,将其定名为板栗拟茎点霉Phomopsis castaneae-mollissimae。新种的载孢体近球形,有2种分生孢子,甲型孢子多为椭圆形,少为披针形,具2个明显的油球,形态及大小异于板栗属植物上已知的拟茎点霉。文中对新种进行了拉丁文描述。模式标本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标本室(HSAUP)。
  • 杨斌,姜于兰
    菌物学报. 2010, 29(4): 472-47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贵州省腐殖霉属Humicola Traaen真菌的两个新种:贵州腐殖霉Humicola guizhouensis和土栖腐殖霉H. terrestris,对二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照相。两种均分离自贵州省贵阳市土壤。研究菌株的干制培养物标本与活菌种存放在贵州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GUP)。
  • 赵新兰,李宁,刘爱新,刘会香
    菌物学报. 2010, 29(4): 475-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牡丹腔孢叶斑病于2007-2008年在山东省菏泽、济南、泰安、肥城等地牡丹上普遍发生,除危害牡丹叶片外,也发生于枝干上,在病枝上形成边缘褐色、中部灰白色的病斑,病斑绕茎可致枝条干枯,于病部形成稀疏的黑色扁平状子实体;叶片上病斑黄褐色,圆形至长圆形,直径10-35mm,具褐色至黄褐色相间的同心轮纹,于其上形成橘黄色至橘红色子实体。叶斑上的病原物载孢体盘状、有柄,为 Hainesia lythri;病枝上的病原物载孢体为封闭的半球形结构,显示 Pilidium concavum 的典型特征。两种载孢体中形成的产孢细胞及分生孢子形态一致。分别从多份牡丹病枝、叶上分离获得的7株和21株分离物,在培养性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等方面基本相似。依据上述特性及部分分离物的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将山东牡丹叶斑上的病原物鉴定为Hainesia lythri,病枝干上为Pilidium concavum。二者是同一病原真菌的共无性型。
  • 魏彩燕,毛雪琴,柴荣耀,王艳丽,王教瑜,张震,邱海萍,姜华,杜新法,孙国昌
    菌物学报. 2010, 29(4): 481-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草莓炭疽病具有良好生防效果的菌株MT-06的抑菌谱、生物学特性及其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T-06具有广谱抗菌性,对多种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其营养生长的最适条件是:在PDA或PSA培养基上,28-35℃,初始pH为5,24h全光照;在查氏培养基上,25-28℃,24h全光照条件下孢子产量最高。经形态观察和rDNA-ITS序列及β-tubulin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Talaromyces flavus (Kl?cker) Stolk & Samson。
  • 王震,杨媚,杨迎青,彭正凯,周而勋
    菌物学报. 2010, 29(4): 488-49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炭疽病是柑橘的主要真菌性病害之一。2007年春,广东省德庆县名优柑橘品种贡柑炭疽病暴发流行。为了明确该县及广东省其他地区柑橘炭疽病菌的种类,为防治提供依据,对采集自广东省6个地区柑橘属10个栽培品种上的炭疽病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共获得柑橘炭疽病菌单孢菌株75株,对其中10株代表性的菌株进行了种类鉴定。通过培养性状和形态学特征观测、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区(ITS)序列分析、ITS区特异性引物PCR检测和系统发育关系比较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10个柑橘炭疽病菌菌株均为盘长孢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未发现国际上其他国家报道的严重危害柑橘花器和幼果部位的柑橘花后落果病病原菌——尖刺盘孢C. acutatum。
  • 甘辉林,柴兆祥,楼兵干,李金花
    菌物学报. 2010, 29(4): 494-5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07年9-10月,在甘肃兰州、张掖等地采集玉米、豇豆、葡萄、白菜等作物收获后的耕作层土壤,采用花瓣诱导和组织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土壤腐霉菌。对腐霉菌株经菌丝先端切割法纯化培养后,以形态和培养特性为基础进行了初步鉴定,发现有7株腐霉菌的形态学和培养特性一致。以其中的P3-1A为代表菌株,结合rDNA-ITS序列和β-tubulin基因序列测定和比对,将这7个菌株鉴定为Pythium heterothallicum,该菌为中国新记录,异宗配合种。通过土埋法,对玉米、番茄、黄瓜等3种作物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腐霉菌对玉米具有致病性,可引起根腐、根尖变褐、茎基腐等症状,抑制植株生长,使植株表现不同程度的矮化,但对番茄、黄瓜未见有明显为害。
  • 刘芸,殷红,仇农学
    菌物学报. 2010, 29(4): 502-5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药食同源植物虎杖根中分离得到15株内生真菌,在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PDB)中发酵后对所有内生真菌发酵液进行HPLC检测,有5株菌的发酵液中相关成分与白藜芦醇标准品保留时间一致,确定5株菌能产生白藜芦醇,在此基础上测定了5株菌的生长曲线。其中菌株H8生长最旺盛,白藜芦醇产量最高。应用形态学及ITS序列分析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确定为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
  • 吴婧莲,杨志辉,秦宇轩,朱杰华,韩彦卿,刘蕊,董立新
    菌物学报. 2010, 29(4): 508-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番茄晚疫病是河北省番茄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对引起该病害的致病疫霉群体结构进行分析有利于病害的防治。利用对峙培养法和菌落直径法对2007-2008年采自河北省保定、沧州和唐山分离自番茄的49个致病疫霉菌株进行了交配型和甲霜灵抗性的表型测定,结果表明该群体所有菌株均为A1交配型,以甲霜灵敏感菌株为主,抗性菌株仅7株。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简单序列重复(SSR)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等分子技术对该群体的基因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线粒体基因型均为Ia型,共鉴定出了I、II和III 3种SSR基因型,AFLP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87时可以形成α、β和γ等3个不同的分支。河北省所有番茄上致病疫霉菌株均分布在α分支上,该分支又可进一步分为7个亚分支。AFLP亚分支与甲霜灵抗性和地理来源均无明显相关性,但II型SSR与甲霜灵抗性和地理来源有明显的相关性。综合表型和基因型数据说明河北省番茄上致病疫霉群体结构比较单一,遗传多样性程度较低。
  • 张永杰,孙炳达,张姝,旺姆,刘杏忠,巩文峰
    菌物学报. 2010, 29(4): 518-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冬虫夏草是生长于青藏高原的一种名贵中药材。天然冬虫夏草及其微环境中生活着多种真菌。作者使用常规分离培养方法对冬虫夏草的真菌区系进行研究。从天然冬虫夏草的子座、菌核和菌膜3个部位共分离到572个真菌菌株,并根据形态特征将大部分菌株鉴定到37个不同的属。这些菌株经SSCP(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分析后,再根据nrDNA ITS序列的相似性(以97%为阈值)共区分出92种不同的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其中,属于子囊菌的菌株数及OTU数均比接合菌和担子菌多。从菌膜分离的菌株数及OTU数都明显多于子座和菌核。分离自子座的优势真菌是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而分离自菌核和菌膜的优势真菌均为玫红假裸囊菌Pseudogymnoascus roseus。尚未最终鉴定的部分真菌可能为新的真菌物种。
  • 胡开辉,刘建忠,孙淑静,饶榆平,陈明祥,张俊兰,肖雅敏,熊芳
    菌物学报. 2010, 29(4): 528-5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漆酶具有降解木质素,氧化降解酚类物质,抑制杂菌,改善出菇品质等作用。采用酶学与原生质体融合相结合的技术,建立斑玉蕈育种中漆酶转化体系,将漆酶活性较高、生长速度较快的凤尾菇原生质体经高温灭活与斑玉蕈原生质体融合,通过RB-PDA平板显色技术筛选出具有漆酶活性较高的两融合菌株Ⅲ18C、Ⅲ2A,并对其进行了拮抗试验、RAPD分子标记、漆酶基因扩增等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出的两融合菌株与两亲本具有明显的拮抗线,随即引物扩增的条带与两亲本有明显的差异,并扩增出漆酶基因的一个片段。同时也表明利用漆酶转化体系筛选融合菌株具有目标明确、准确、快速的优点。
  • 朱会芳,周鹏,闫巧娟,江正强
    菌物学报. 2010, 29(4): 536-5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耐冷皮壳正青霉Eupenicillium crustaceum一种木聚糖酶的纯化和酶学性质。采用硫酸铵沉淀和阴离子交换层析的方法,从耐冷皮壳正青霉液体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出一种亚基分子量35kDa的木聚糖酶。酶学性质研究表明,酶的最适pH值为5.5,在pH 4.5-6.5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最适温度为50℃,20℃下酶活为最高酶活的40%。Ag+和Fe2+大幅度提高木聚糖酶的酶活,而Mn2+和Hg2+强烈抑制木聚糖酶的活性。同时,该木聚糖酶具有严格的底物特异性。
  • 任璐,刘慧平,韩巨才
    菌物学报. 2010, 29(4): 542-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几种丝状真菌Hog1 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保守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从番茄早疫病菌 Alternaria solani中扩增出MAPK同源基因的部分片段,命名为AsHog1。用Real-time RT-PCR技术比较了AsHog1在异菌脲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中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敏感菌株QX21经0.8mol/L NaCl和2mg/L异菌脲处理后,AsHog1相对表达量持续升高,在12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对照的4.12倍和25.23倍,16h略有降低;而室内诱导抗性突变体和田间抗性菌株经相同处理后的AsHog1表达量变化不大,且明显低于敏感菌株。由此推测,番茄早疫病菌AsHog1基因表达特征与其对异菌脲抗药性相关。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病原菌对异菌脲抗药性的分子机理、建立抗药性分子监测技术、延缓和防止抗药性的产生及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包海鹰,李磊,昝立峰,王春玲,苏日古格
    菌物学报. 2010, 29(4): 548-5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菌种黑根霉Rhizopus sp.对人参皂苷Re进行生物转化,并对人参皂苷Re及其发酵产物进行HPLC系统分析比较,经液相色谱-质谱分析得出人参皂苷Re转化率为92.16%,并制备出人参皂苷Re发酵产物中峰值升高的成分,转化后的人参皂苷发酵产物中化合物1确定为人参皂苷Rg2,化合物2为Rg2的同分异构体,得率为10.13%;化合物3和化合物4确定为人参皂苷Rg5/Rk1,得率为29.23%。从结果初步推测得出人参皂苷Re被黑根霉转化为人参皂苷Rg2的机理,人参皂苷Re转化成人参皂苷Rg5/Rk1的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魏志文,赵艳霞,张梅梅,郑维发
    菌物学报. 2010, 29(4): 555-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旨在阐明胁迫条件对一土生青霉菌总酚积累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固体培养基培养青霉菌,以紫外线辐射、添加H2O2水溶液和降低培养基营养物质含量作为胁迫手段,检测受到胁迫后,菌体总酚的积累及酚类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菌丝体总酚含量以Folin-Ciocalteu法测定,自由基清除率以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表明,在胁迫条件下,各实验组菌丝体的总酚含量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提高,添加H2O2组的总酚含量最高达63.86mg/g,紫外线辐射组的总酚含量最高达58.4mg/g,营养胁迫组的总酚含量最高达43.19mg/g。各实验组酚类提取物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其中添加1mmol/L H2O2组为35.28%,紫外线辐射40s组为69.97%,75%营养胁迫组为50.83%。因此,胁迫条件可增加该青霉合成酚类化合物及提高其抵抗胁迫的能力。
  • 王彬,李辉,徐丽娟,李敏,刘润进
    菌物学报. 2010, 29(4): 561-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盆栽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幼苗分别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地表球囊霉G. versiforme、根内球囊霉G. intraradices、幼套球囊霉G. etunicatum及珠状巨孢囊霉Gigaspora margarita 35d后,开始测定番茄植株内源信号物质水杨酸(SA)、茉莉酸(JA)、一氧化氮(NO)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变化,抗性相关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生长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增加了番茄植株鲜重、株高、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叶片和根系NO、JA、H2O2含量和结合态SA含量,其中,以摩西球囊霉G. mosseae诱导作用最大,叶片和根系内NO、JA、H2O2和结合态SA 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3和1.9倍、6.8和8.0倍、0.9和1.2倍、1.9和2.6倍,而根系中游离态SA含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只有摩西球囊霉G. mosseae处理在诱导高峰时根系游离态SA含量比对照略有增加。接种AM真菌处理的番茄叶片和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显著增加,其中以摩西球囊霉G. mosseae的诱导效应最大,与未接种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0.6和0.3倍、7.9和3.1倍、0.4和1.2倍、2.3和1.9倍;幼套球囊霉G. etunicatum的诱导效应最小:与未接种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0.26和0.14倍、2.3和1.0倍、0.1和0.28倍、0.55和0.31倍;而MDA含量下降,分别降低了66%和68%、34%和41%、51%和50%、12%和26%、18%和29%。表明AM真菌能诱导植物同时产生多种信号物质,而且这些信号参与了AM真菌-番茄共生体系统抗性的表达。
  • 郭坦,侯成林,魏磊,孙娟,范黎
    菌物学报. 2010, 29(4): 569-5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子实体的提取物,包括55%乙醇粗提物(ECE)、石油醚提取物(PEF)和乙酸乙酯提取物(EAF)的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能力、铁离子鳌合能力以及各提取物的总酚含量等进行了研究和测定,结果显示,3种提取物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和铁离子鳌合能力具有显著差异(P<0.05);ECE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最高,其EC50值为1.61g/L;EAF对羟基自由基及铁离子表现出较强的清除或螯合的能力,其EC50值分别为3.31g/L和0.70g/L;EAF的总酚含量(2.964mg GAE/g提取物)最高,其次是ECE,总酚含量为(2.618mg GAE/g提取物);PEF的清除自由基和铁离子鳌合能力较差,其总酚含量也最低(1.124mg GAE/g提取物);总酚含量与印度块菌提取物清除自由基以及鳌合铁离子的能力密切相关。
  • 宋广磊,杜琪珍
    菌物学报. 2010, 29(4): 576-5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逆流色谱分离技术从黑木耳中分离了黑木耳多糖AAPS-3。通过完全水解、甲基化、一维和二维1H和13C 核磁共振(NMR)阐明AAPS-3的化学结构。经完全水解证实AAPS-3主要由Glc单糖组成,用HPLC方法测得其分子量为4.83×105,通过甲基化反应数据和1H和13C NMR等分析发现AAPS-3为由β-D-1,4-Glc,β-D-1,3-Glc和β-D-1,6-Glc残基构成主链的葡聚糖。
  • 刘述春,刘玲
    菌物学报. 2010, 29(4): 582-5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植物内生真菌无花果拟盘多毛孢菌株(Pestalotiopsis fici;AS 3.9138 = W106-1)的放大发酵粗提物中分离得到4个异戊二烯基取代的色原酮类新结构次生代谢产物pestaloficiols M-P(1-4),并应用质谱和核磁共振技术确定了上述化合物的结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能够抑制HIV-1病毒在C8166细胞中的复制;化合物3和4对宫颈癌细胞(HeLa)具有细胞毒活性;另外,化合物3对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也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 研究简报
  • 张惠,图力古尔
    菌物学报. 2010, 29(4): 588-5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王素平,张猛
    菌物学报. 2010, 29(4): 592-5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王承芳,李鲲鹏,刘玉军,李增智,黄勃
    菌物学报. 2010, 29(4): 595-59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王晓丽,王丽兰,王晓丽△,吕冬霞,李玉
    菌物学报. 2010, 29(4): 600-6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席亚丽,茆爱丽,王晓琴,桂建华,王治江,魏生龙
    菌物学报. 2010, 29(4): 603-6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叶明,许庆平,陈晓,杨柳,林英任
    菌物学报. 2010, 29(4): 608-6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王兰英,赵晨,田雪梅,宋爱荣
    菌物学报. 2010, 29(4): 612-6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包海鹰,陈建波,昝立峰,赵兴华
    菌物学报. 2010, 29(4): 616-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佟春兰,包海鹰,图力古尔
    菌物学报. 2010, 29(4): 619-6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