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锦升,杨玉盛,解明曙,等.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轻组有机质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8,45(1):170-175 [2] 赵昭炳,陈佳源.福建省地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10,43 [3] 龚洁.福建省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与防治思路[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7,19(3):22-24 [4] 陈明华.福建省山地果园水土流失现状与防治措施[J].福建水土保持,2004,16(2):21-24 [5] 陈文祥,游文芝,陈明华,等.福建省茶园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6,18(4):22-25 [6] 孟林.果园生草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7] 李艳春,黄毅斌,翁伯琦.果茶园套种牧草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J].草业与畜牧,2009(5):54-57 [8] 黄毅斌,应朝阳,黄金煌,等.丘陵红壤区决明属牧草品系的适应性筛选[J].山地学报,2004,22(6):742-749 [9] 翁伯琦,罗涛,应朝阳,等.福建红壤区适生牧草筛选及其套种山地果园的生态效应[J].热带作物学报,2004,25(2):95-101 [10] 黄毅斌,罗旭辉,郑仲登,等.垦植方式对山地果园水土流失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7(3):30-34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SL419-2007水土保持试验规范[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1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32-136 [13] 傅积平,张绍德,褚金海.土壤有机无机复合度测定法[J].土壤肥料,1978(4):40-42 [14] 王礼先.水土保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43-63,116 [15] 武天云,Jeff J Schoenau,李风民.土壤有机质概念和分组技术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4):717-722 [16] 谢锦升,杨玉盛,解明曙,等.土壤轻组有机质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26(3):281-288 [17] 史吉平,张夫道,林葆.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2,8(2):131-136 [18] 李国怀,伊华林.生草栽培对柑橘园土壤水分与有效养分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2):161-163 [19] 黄炎和,杨学震,蒋芳市,等.侵蚀坡地果园不同生草方式对土壤和果树生长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7,21(2):111-114 [20] 周伏健.福建省降雨侵蚀力指标R值[J].水土保持学报,1995,9(1):13-18 [21] 阮伏水.福建花岗岩地区允许土壤侵蚀量的确定[J].福建水土保持,1995,2(2):26-31 [22] 阮伏水.花岗岩坡地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参考指标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1997,4(1):113-119 [23] 罗旭辉,阮伏水,李秀峰,等.长期植草对山地果园土壤腐殖质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0,27(4):122-126 [24] 翁伯琦,应朝阳,黄毅斌,等.闽北山区红壤丘陵开发地生态恢复与综合利用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2):147-150 [25] 苏水金,林洁荣,林智贵,等.中国福建山地草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报告[J].草业科学,1994,11(1):38-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