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忠保,许炯心,余新晓. 近50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J]. 生态学报,2009,29(3):1129-1139
[2] 张志南,武高林,王冬,等.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天然草地群落结构与土壤水分关系[J]. 草业学报,2014,23(6):313-319
[3] 穆兴民.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与水土保持措施相互作用[J]. 农业工程学报,2000,16(2):41-45
[4] 焦峰,温仲明,焦菊英,等. 黄丘区退耕地植被与土壤水分养分的互动效应[J]. 草业学报,2006,15(2):79-84
[5] 李裕元,邵明安,陈洪松,等. 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恢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0(16):4306-4316
[6] 贾海坤,刘颖慧,徐霞. 皇甫川流域柠条林地水分动态模拟-坡度、坡向、植被密度与土壤水分的关系[J].植物生态学报,2005,29(6):910-917
[7] 连纲,郭旭东,傅伯杰,等.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容重及水分空间变异特征[J]. 生态学报,2006,26(3):647-654
[8] 黄奕龙,陈利顶,傅伯杰,等. 黄土丘陵小流域地形和土地利用对土壤水分时空格局的影响[J]. 第四纪研究,2003,3(3):334-342
[9] 张景略,苗付山. 黄泛平原不同质地土壤的持水特性[J]. 土壤学报,1985,22(4):350-355
[10] 王军,傅伯杰.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对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的影响[J]. 地理学报,2000,55(1):84-88
[11] 焦菊英,焦峰,温仲明.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恢复方式下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和养分特征[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12(5):667-674
[12] 赵世伟,周印东,吴金水. 子午岭北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2,16(4):119-122
[13] 王志强,刘宝元,海春兴,等. 晋西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16(4):53-57
[14] 李昌龙,尉秋实,柴成武. 石羊河下游沙地退耕地植被演替与土壤水分调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9):116-121
[15] 唐克丽,侯庆春,王斌科,等.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和神木试区的环境背景及整治方向[A]. 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C].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15
[16] 魏兴琥,谢忠奎,段争虎. 黄土高原西部弃耕地植被恢复与土壤水分调控研究[J]. 中国沙漠,2006,26(4):590-595
[17] 程积民,程杰,高阳. 半干旱区退耕地紫花苜蓿生长特性与土壤水分生态效应[J]. 草地学报,2011,19(4):565-576
[18] 李裕元,邵明安,陈洪松,等. 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09(5):10-15
[19] 程积民,万惠娥,王静. 黄土丘陵区紫花苜蓿生长与土壤水分变化[J].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3):435-438
[20] 朱显谟. 黄土地区植被因素对于水土流失的影响[J]. 土壤学报,1960,8(2):101-121.
[21] 李裕元,邵明安,上官周平,等. 黄土高原北部紫花苜蓿草地退化过程与植被演替研究[J]. 草业学报,2006,15(2):85-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