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鼎,齐昊昊,王倩,等. 高原高原鼢鼠鼠丘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J]. 草业学报,2020,29(2):114-122 [2] 欧阳经政,李以康,林丽,等. 同牧压梯度下高寒草甸演替及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异特征[J]. 草地学报,2015,23(5):944-950 [3] 刘兴元. 藏高原草地生态屏障保护与畜牧业经济发展博弈[J]. 生态经济,2012(10):93-97 [4] 靳鹤龄,李新荣,龚家栋. 藏东"三江"流域土地沙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J]. 中国沙漠,2003,23(1):30-34 [5] 李文,曹文侠,师尚礼,等.放牧管理模式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有机碳、氮储量特征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6,25(11):25-33 [6] 汪涌,蔡运龙. 蒙吉军中国耕地流转驱动力研究综述[J]. 资源科学,2007,29(3):177-182 [7] 彭珂珊. 西部生态安全与退耕还林(草)[J]. 世界林业研究,2004,17(6):56-58 [8] 陈懂懂,李奇,邹小艳,等. 青海湖农场退耕还林草后的土壤碳氮变化[J]. 草地学报,2014,22(3):469-474 [9] 杨清,南志标,陈强强,等. 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牧民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甘肃青藏高原区与西部荒漠区的实证[J]. 生态学报,2020,40(4):1436-1444 [10] 苏冰倩,王茵茵,上官周平. 西北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4):59-65 [11] 景堃.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5):353-356 [12] 侯卿. 退耕还草政策对武威地区区域农业经济影响力动态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17:20-31 [13] 黄淑玲,周洪建,王静爱,等. 中国退耕还林(草)驱动力的多尺度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4):112-116 [14] 常海涛,赵娟,刘佳楠,等. 退耕还林与还草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分形特征的影响—以宁夏荒漠草原为例[J]. 草业学报,2019,28(7):14-25 [15] 成思敏.王继军. 耕区域林草资源有效利用的思考—以安塞县为例[J].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6):243-249 [16] 刘玉,马玉寿,李世雄,等. 青海湖北岸不同类型退耕还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特征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2014,23(1):48-52 [17] 黄麟,曹巍,祝萍.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应的地域分异特征[J]. 生态学报,2020,40(12):1-12 [18] 张波,曹明明,陈海,等. 米脂县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2009,29(6):172-176 [19] 李蕾,刘黎明,唐伟. 退耕还林还草对农民收入及农村经济的影响[J]. 农村经济,2004(3):50-51 [20] 杨德福,邢小方. 退耕还林后农户增收情况调查[J]. 林业经济,2003(3):31 [21] 虎陈霞,傅伯杰,陈利顶. 浅析退耕还林还草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安塞县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4):67-72 [22] 姚文秀,王继军. 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吴起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2):71-74 [23] 王欠,方一平. 川西地区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 山地学报,2013,31(5):565-572 [24] 邢祥娟. 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1-45 [25] 李荣,米文宝. 基于PRA的退耕还林农户行为动因的经济分析——以宁南山区原州区、彭阳县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4):14-20 [26] 胡春艳,卫伟,王晓峰,等. 甘肃省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响应[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32(4):588-594 [27] 姜恕. 关于开发中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建议[J]. 草地学报,2003(1):10-14 [28] 徐国劲,谢永生,骆汉,等. 重大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的理论探讨[J].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07):1139-1151 [29] 王欠,方一平. 川西地区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 山地学报,2013,31(5):565-572 [30] 李娜娜,王蕊,张彦军,等. 县域尺度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密度时空变化及其相互关系[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34(9):1775-1781 [31] 赵串串,王湜,孙根行,等. 基于GIS和RS的土壤侵蚀监测研究——以青海省乐都县为例[J]. 中国水土保持,2009(11):27-28 [32] 李月梅,杨文辉,韩燕. 基于GIS的青海省县级耕地地力评价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2011,40(9):66-69 [33] 王有聪. 乐都县草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8):65-66 [34]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 资源科学,2013,35(1):2-13 [35] 丁屹红,姚顺波.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福祉影响比较分析—基于6个省951户农户调查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5):45-50 [36] 邓吉龙.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D].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25-40 [37] 刘越. 退耕还林区农村劳动力配置研究[D]. 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12-40 [38] 房艳刚,刘继生. 基于多功能理论的中国乡村发展多元化探讨——超越“现代化”发展范式[J]. 地理学报,2015,70(2):257-270 [39] 崔亚楠,李少伟,余成群,等. 西藏天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农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J]. 草业学报,2017,26(3):22-32 [40] 刘思琦.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6:5-10 [41] 苏月秀,彭道黎,谢晨,等. 退耕还林(草)政策主要成效及趋势分析——基于西北5省和内蒙古793个退耕农户的统计分析[J]. 水土保持通报,2011,31(6):199-202 [42] 朱长宁. 退耕还林背景下农户经济行为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4:25-44 [43] 张兴,张炜,赵敏娟.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的激励有效性——基于异质性农户视角[J]. 林业经济问题,2017,37(1):3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