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宏远,韩志敏.中国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及其危害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1):6680-6684 [2] 钱铭杰,吴方方,童立强.基于RS-GIS的贵州省石漠化成因及治理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8,41(16):16-18 [3] 田秀玲,倪健.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的原则、途径与问题[J].干旱区地理,2010,33(4):532-538 [4] 陈莹,王茜.不同石漠化程度对灌丛草地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7,25(4):756-761 [5] 熊平生,袁道先,谢世友.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基本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岩溶,2010,29(4):355-360 [6] 杨丰,唐文汉.贵州喀斯特山区草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5,23(4):733-737 [7] 肖华,熊康宁,张浩,张乾柱.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3):330-333 [8] 熊强辉.喀斯特石漠化区综合治理效益评价[D].贵阳:贵州财经大学,2015:1-49 [9] 罗永猛,石梅.黔西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生态修技术模式探讨复[J].造林与经营,2013,9(5):22-23 [10] 方曌,李仕蓉.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20):10-16 [11] 闫研.广西岩溶区县级石漠化治理模式适宜性评价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1:51-53 [12] 左兴俊,左太安.贵州省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效益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792-15795 [13] 赵天香.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模式与效益检测评价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18,33(4):118-114 [14] 杨洁.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6:63-72 [15] 熊强辉,杜雪莲.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及其效益评价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5,42(10):139-144 [16] 李瑞林,王世杰,熊康宁,等.喀斯特石漠化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以贵州省为例[J].热带地理,2004,24(2):145-149 [17] 冯汉华,熊育久.广东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综合治理措施探讨[J].中国林业调查规划,2011,30(1):15-19 [18] 李自珍.应用生态学研究[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56-272 [19] 刘振虎,卢欣石,葛军.利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9个草坪品种的耐盐性[J].草地学报,2002,10(3):207-211 [20] 李宗发.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区[J].贵州地质,2011,28(3):177-179 [21] 邓坤丰,刘肇军,肖时珍,等.石漠化防治区综合治理效益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评价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7):187-194 [22] 叶为民,张文翔,陈宝,等.石漠化土壤的风险指标体系[J].工程地质学报,2010,18(06):439-444 [23] 裴国霞,张琦,李汗青,等.黄河包头段水体中PATs的生态风险评价[J].干旱区研究,2018,35(1):20-26 [24] 吴协保,屠志方.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调查规划,2013,32(4):68-72 [25] 毛洪江.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五种模式及启示[J].金融时代,2012,468(1):53-57 [26] 李永垚,龙从霞.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区现代农业关键问题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4(10):166-170 [27] 李仕蓉,张军以,周文龙.基于农户视角的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10):222-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