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雷明,上官周平.黄土高原水分与植被生产力的关系[J].干旱区研究,2002,19(1):59-63 [2] 吴钦孝,杨文治.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 [3] 杨文治,邵明安.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0 [4] 杨文治,马玉玺,韩仕峰,等.黄土高原地区造林土壤水分生态分区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4,8(1):1-9 [5] 邹厚远,关秀琦,韩蕊莲,等.关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生态学依据[J].水土保持学报,1995,9(4):1-4 [6] 孙中峰,张学培,刘卉芳,等.晋西黄土区坡面林地土壤持水性能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4,21(4):343-347 [7] 王洪英,杨文文,张学培.晋西黄土区坡面林地土壤持水性能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6):147-150 [8] 杨永辉,赵世伟,刘娜娜,等.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措施的土壤水分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4(2):24-28 [9] 赵世伟,周印东,吴金水.子午岭北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4):119-122 [10] 马祥华,焦菊英,温仲明,等.黄土高原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中土壤物理特性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1):17-21 [11] 安韶山,黄懿梅,郑粉莉.黄土丘陵区草地土壤脲酶活性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J].草地学报,2005,13(3):233-237 [12] 周印东,吴金水,赵世伟,等.子午岭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剖面有机质与持水性能变化[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6):895-900 [13] 邹厚远,关秀琦,张信.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途径探讨[J].草业科学,1997,14(1):3-4 [14] 宁夏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宁夏云雾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管理文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3:1-5 [15] 邹厚远,程积民,周麟.黄土高原草原植被的自然恢复演替及调节[J].水土保持研究,1998,5(1):126-138 [16]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17] 史竹叶,赵世伟.黄土高原土壤持水曲线的计算方法[J].西北农业学报,1999,8(6):44-47 [18] 张航,徐明岗,张富仓,等.陕西农业土壤持水性能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4,12(2):32-37 [19] 欧少亭.林业管理常用标准及政策法规汇编[M].吉林:吉林电子出版社,2003,1218-1999 [20] 华孟,王坚.土壤物理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 [21] 吕殿青,邵明安,王全九.土壤持水特征测定中的容重变化及其确定方法[J].水利学报,2003,3(3):110-114,119 [22] 雷志栋,杨诗秀,谢森传.土壤水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19-24 [23] Jary W A.Soil physics[M].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91:61-64 [24] 李玉山.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性质及分区[J].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保所刊集,1985,(2):1-16 [25] 张蕴薇,韩建国,李志强.放牧强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2,10(1):74-78 [26] 朱祖祥.土壤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