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AO M,XIAO Y,HU Y F. Evaluation of water production and soil erosion in the Sanjiangyuan area under different land-climate scenarios[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20,11(1):13-26 [2] 张颖,章超斌,王钊齐,等. 气候变化与人为活动对三江源草地生产力影响的定量研究[J]. 草业学报,2017,26(5):1-14 [3] 胡洋洋. 青藏高原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以高寒草地为例[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5):73-74 [4] 李旭谦. 青海省“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模式[J]. 青海农技推广,2019(1):58-59 [5] 董全民,马玉寿,许长军,等. 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类分级体系及分类恢复研究[J]. 草地学报,2015,23(3):441-447 [6] 张玉娟. 典型草原退化演替中植被—土壤特征变化及化感影响机制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5:10-13 [7] 曹全恒,胡健,陈雪玲,等. 川西北沙地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磷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 草地学报,2022,30(3):523-531 [8] 李生军. 研究退化草地改良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碳氮的影响[J]. 农家参谋,2018(16):108+171 [9] 赵磊,杨光维,刘程才. 退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简述[J]. 青海草业,2015,24(1):31-34 [10] 郭天雷,史东梅,卢阳,等. 几种保护措施对紫色丘陵区坡耕地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17,31(2):197-203 [11] 赵恒策. 青海省江河源区草地土壤可蚀性关键因子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19:6-8 [12] 赵冬.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土壤团聚体结构演变特征及其量化表征[D].咸阳: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7:4-7 [13] 于双. 不同恢复措施对荒漠草原土壤结构及碳氮特征的影响[D]. 银川:宁夏大学,2019:4-6 [14] 朱建宁,彭文栋,李永华,等. 荒漠草原采用浅翻耕改良对土壤水分及牧草组成的影响研究[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23):108-111 [15] 伊斯拉依·达吾提. 天山北坡砾沙质荒漠草地补播改良机理的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8:4-8 [16] 程科,李军,毛红玲. 不同轮耕模式对黄土高原旱作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8):3800-3808 [17] 杨永辉,武继承,丁晋利,等. 长期免耕对不同土层土壤结构与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农业机械学报,2017,48(9):173-182 [18] 刘涛,朱迪,吕婷,等. 青海湖区芨芨草草原土壤养分对翻耕和补播措施的响应[J]. 植物研究,2021,41(2):270-280 [19] 王星,于双,许冬梅,等. 不同恢复措施对退化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及其组分特征的影响[J]. 草业学报,2022,31(1):26-35 [20] 李福.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D].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21:4-6 [21] 张旭龙. 长期苜蓿草地翻耕后茬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变化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17:4-5 [22] 杜满聪. 耕作方式对坡耕地赤红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D]. 广州:广州大学,2019:04-05 [23] 赵红香.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质量和冬小麦根系生长与代谢的调控[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21:03-05 [24] 陈武荣,叶莹莹,陆珊,等. 喀斯特地区翻耕和玉米种植对土壤团聚体、氮素及微生物量的影响[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21,16(2):25-31 [25] 唐先亮,魏甲彬,周玲红,等.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动态影响[J]. 作物研究,2016,30(3):282-287 [26] 刘子刚,卢海博,赵海超,等. 旱作区春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及酶活性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2022,31(2):183-192 [27] 李洋阳,刘思宇,单春艳,等. 保护性耕作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构建及实例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5):48-54 [28] 田效琴,田佳乔,李卓,等. 保护性耕作下西南黄壤坡地的土壤结构效应[J].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4):62-68 [29] 王耀锋,邵玲玲,刘玉学,等. 桃园生草对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库组分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4,34(20):6002-6010 [30] 巨晓棠. 氮肥有效率的概念及意义—兼论对传统氮肥利用率的理解误区[J]. 土壤学报,2014,51(5):921-933 [31] 吴金凤,刘鞠善,李梓萌,等. 草地土壤磷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J]. 中国草地学报,2021,43(6):102-111 [32] 张超,闫瑞瑞,梁庆伟,等.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碳、氮固持研究[J]. 草业学报,2021,30(4):90-98 [33] 周曙光,张耀生,赵新全,等. 黄河源区不同草地类型土壤水分状况及其与降水的关系[J]. 湖南农业科学,2010(21):41-44 [34] 张立俞,邸利,任艺彬,等. 陇东黄土高原中沟小流域不同植被措施土壤水分差异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21,28(4):159-164,170 [35] 郑洪兵,刘武仁,罗洋,等. 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18,32(3):264-270 [36] 刘爽,张兴义. 保护性耕作下黑土水热动态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6):15-22 [37] 闫海丽,张淑香,严凯兵,等. 冷凉地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环境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06(4):16-19 [38] 李玲玲,秦舒浩. 陇中半干旱区集雨补灌小麦玉米复合群体产量及水分效应[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6):42-45 [39] 张川,陈洪松,张伟,等. 喀斯特坡面表层土壤含水量、容重和饱和导水率的空间变异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2014,25(6):1585-1591 [40] 张祥彩,李洪文,何进,等. 耕作方式对华北一年两熟区土壤及作物特性的影响[J]. 农业机械学报,2013,44(S1):77-82+71 [41] 程曼,朱秋莲,刘雷,等.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水稳定及有机碳粒径分布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3,33(9):2835-2844 [42] 贾映兰,魏培洁,吴明辉,等. 多年冻土区“黑土滩”土壤团聚体对人工建植的响应[J]. 草地学报,2022,30(8):1934-1943 [43] 李芳,陈林,李月,等. 真菌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21,55(5):800-806+905 [44] 刘威,张国英,张静,等. 2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15,29(3):117-122 [45] 武均,蔡立群,齐鹏,等. 不同耕作措施下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23(3):276-284 [46] 杨勇,宋向阳,咏梅,等. 不同干扰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2015,24(2):204-210 [47] YUCHUN YAN,XU WANG,ZHENJIE GUO,et,al. Influence of wind erosion on dry 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 and nutrients in three steppe soils in northern China[J]. Catena,2018,170:1-2 [48] 冯彪,青格尔,高聚林,等.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和群落组成关系的影响[J]. 北方农业学报,2021,49(3):64-73 [49] 赵彤,闫浩,蒋跃利,等. 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3,33(18):5615-5622 [50] 吴晓玲,张世熔,蒲玉琳,等. 川西平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27(10):1607-1616 [51] XUE S,LIU G B,DAI Q H,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odels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in eroded hilly Loess Plateau,China[J]. Frontiers of Forestry in China,2007,22(1):20-27 [52] 杨佳佳,安韶山,张宏,等.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侵蚀环境对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5,35(17):5666-5674 [53] 刘淑梅,孙武,张瑜,等. 小麦季不同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玉米农田土壤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18,26(1):103-107 [54] 陈娟,马忠明,刘莉莉,等.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22(3):667-675 [55] 王杰,李刚,修伟明,等. 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对氮素和水分添加的响应[J]. 草业学报,2014,23(4):343-350 [56] 陈昊. 水分状况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影响[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8: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