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新时,李博,史培军.南方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1998,13(1):1-7. [2] 苏大学.中国南方草地的开发及生产潜力分析[J]. 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1998,2(3):15-19. [3] 旭疆.发展营养体农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J]. 草业学报,2000,11(1):65-69. [4] 白静仁,李向林.亚热带山地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混播草地生物量动态研究[J]. 草地学报,1998,6(2):153-156. [5] 耿文诚,马宁,马岩德,等.人工草地绵羊系统优化研究Ⅰ.人工草地初级生产力[J]. 草业科学,2000,17(S):34-36. [6] 李向林,白静仁,韩雪松.牧压和肥力对亚热带山地牧草净生产的影响[J]. 草地学报,2001,9(2):79-82,86. [7] 胡宏友,林鹏,杨志伟.宽叶雀稗群落生物量和生长规律的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2002,17(4):226-230. [8] 樊江文,杜占池,钟华平.红三叶、鸭茅生物量和叶面积时空结构特征[J]. 草地学报,2004,12(3):204-208. [9] 张丽英主编.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第2版)[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46-138. [10] 李连禄,黄育珠,韩纯儒.农业生态系统工业能投的折能系数探讨[J]. 农村生态环境,1989,(4):32-36. [11] 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60. [12] 王兴祥,张桃林,张斌.红壤旱坡地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生态学报,1999,19(3):335-341. [13] 陈阜主编.农业生态学教程[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79. [14] 赵大晖,马继仁,汪卫民,等.红壤小流域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J]. 广西农学报,2002,(S):1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