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红玉,赵志春,吕宪国.中国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研究[J].资源科学,1999,21(6):34-37 [2] 何勇田,熊先哲.试论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J].农业环境保护,1994,13(6):275-278 [3] 余国营.湿地研究进展与展望,21世纪青年学者论坛.2000,22(3):61-65 [4] 刘子刚,马学慧.湿地的分类[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2(1):60-63 [5] 何勇田,熊先哲.试论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J].农业环境保护,1994,13(6):275-278 [6] 孙志高,刘景双,杨继松,等.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种群生物量结构动态与生长速率分析[J].草业学报,2006,(2):21-29 [7] 刘敏超,李迪强,温琰茂.三江源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分析及保育[J].生态科学,2006,25(1):64-68 [8] 孙志高,刘景双,李彬.中国湿地资源的现状、问题与可持续利用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2):83-88 [9] 白军红、欧阳华、徐慧风,等.青藏高原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4):1-8 [10] 陈桂琛,黄志伟,卢学峰,等.青海高原湿地特征及其保护[J].冰川冻土,2002,24(3):254-259 [11] 孙广有.青藏高原的湿地.大自然探索,2002,12:30-32 [12] 李英年,赵亮,徐世晓,等.祁连山海北高寒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及生态特征[J].冰川冻土,2006,28(1):76-83 [13] 王德斌.西藏沼泽土壤特征及其开发利用[A].见:黄锡畴主编.中国沼泽研究[C]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36-241 [14] 李英年,赵新全,曹广民,等.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气候、植被生产力的背景分析[J].高原气象,2004,23(4):558-567 [15] 季国良,马晓燕,邹基燕,等.张掖地区的光和有效辐射特征[J].高原气象,1993,12(2):141-146 [16] 张云林,秦伯强.太湖地区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基本特征及其气候学计算[J].太阳能学报,2002,23(1):118-123 [17] 李英年,赵新全,曹广民,等.海北高寒草甸地区太阳总辐射、植被反射辐射的有关特征[J].草地学报,2002,10(1):33-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