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耿华珠,吴永敷,曹致中,等.中国苜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7 [2] 奎嘉祥,钟声,匡崇义.云南牧草品种与资源[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68 [3] 毕玉芬,车伟光,李季蓉.利用RAPD技术研究弱秋眠性苜蓿遗传多样性[J].作物学报,2005,31(5):647-652 [4] 毕玉芬,王晓云,区力松.云南苜蓿秋眠性评定技术标准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19(2):144-147 [5] 毕玉芬,李季蓉,车伟光.弱秋眠性苜蓿饲用潜力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0(2):252-257 [6] 顾垒.云南野生苜蓿资源和利用潜力研究[D].昆明:云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集,2004 [7] 李寄蓉.弱秋眠性苜蓿营养潜力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昆明:云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集,2003 [8] 孙仕仙.苜蓿品种的筛选及栽培利用技术的研究[D].昆明:云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集,2005 [9] 何承刚,毕玉芬,姜华.苜蓿种子产量性状遗传多样性的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30(4):359-362 [10] 王新海,毕玉芬,奎嘉祥.耐酸性苜蓿的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0(5):705-709 [11] 何承刚,毕玉芬.苜蓿的花密量和访花蜜蜂数量对种子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5,24(12).1388-1391 [12] 吴丽芳,毕玉芬,奎嘉祥.影响苜蓿花药培养因素的探讨[J].四川草原,2005,总第119期(10):17-20 [13] 吴丽芳,毕玉芬,奎嘉祥.苜蓿花药愈伤组织和幼苗诱导技术的研究[J].中国草地,2005,27(6):28-33 [14] 毕玉芬.论苜蓿属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及其保护问题(J).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1997,(4):1-5 [15] 云南省地市州县概况.迪庆藏族自治州分册[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98 [16] 云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云南土壤[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298 [17] 吴征镒.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750 [18] 朱家籹.拉汉英种子植物名称(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746 [19] 侯宽昭.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457 [20] 中国饲用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饲用植物志第一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550 [21] 云锦凤.牧草与饲料作物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2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