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1994年, 第1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4-05-15
  

  • 全选
    |
  • 殷恭毅,杨志胜
    菌物学报. 1994, 13(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霜霉属(Peronospora)新种二个:即寄生在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 Pax.)上的假繁缕霜霉 (P.pseudostellariae G. Y. Yinet Z.S.Yang)和寄生在荨麻科植物薮芋麻(Boehmeria japonica Miq.)上的芋麻霜霉(P.Boehmeriae G.Y. Yin et Z.S.Yang)。文中有拉丁文及中文描述。标本保存于南京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真菌标本室。
  • 张美庆,王幼珊,张弛,黄磊
    菌物学报. 1994, 13(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虽然VA真菌遍布全球,但其属和种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常有程度不同的地域性。以新疆、北京和吉林三地为代表的我国北方土壤中的VA真菌大都为球囊霉属Glomns。对摩西球囊霉G.Mosseae、地表球囊霉G.Versiforme 及未发表种 Glomus sp.9等菌种和某些生态因子的统计分析表明:土壤 pH、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采集地海拔高度对三菌种的分布影响显著。在pH5—9.5范围内,球囊霉属所占比例随土壤pH增高而加大;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 所占比例则随土壤pH降低而加大。pH大于9的土壤中完全没有盾巨囊霉属Scutellospora。虽然球囊霉属主要分布在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中,但其未发表种Glomus sp-9却较多发现于有机质丰富处。无梗囊霉属的某些种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一定选择性。盾巨囊霉属多见于有机质含量为5一10%的土壤中。海拔3000米以上土壤中球囊霉属和无梗囊霉属显著减少,盾巨囊霉属则已绝迹。球囊霉属中某些种对海拔高度较敏感。摩西球囊霉是我国北方土壤中的常见种,也是北京污灌土壤中的优势种。由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地域性的差异,将VA真菌总结为“广谱生态型”和“窄谱生态型”两类。
  • 袁自清,赵震宇
    菌物学报. 1994, 13(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新疆腔菌纲座囊菌目刺球座属(Lasiobotrys)、穴壳属(Dothiora)和普氏腔孢属(Plowrightia)的六种子囊菌,即:忍冬刺球座菌(L.Lonicerae)、花揪穴壳菌(D. Sorbi)及其无性阶段花楸疡壳孢(Dothichiza sorbi)、茶蔗子普氏腔孢菌(P.Ribesia)、小檗 普氏腔孢菌(P.Berberidis)、沙棘普氏腔孢菌(P.Hippophaeos)及雕刻普氏腔孢菌(P. Insculpta)。这三个属的真菌在我国均未报道过,为我国新纪录属(种)。标本均采于新疆,保存于新疆八一农学院植保系真菌标本室(HMAAC)。
  • 林英任,侯成林
    菌物学报. 1994, 13(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舟皮盘菌属一新组合,即汉德尔舟皮盘菌[Ploioderma handelii (Petrak) Y.R.Lin et Hou comb.Nov.]。该菌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球果鳞片和针叶上发生,分布于安徽、江苏、湖南、广西和贵州等省区。
  • 刘培贵
    菌物学报. 1994, 13(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我国西南地区拟白蘑属 Tricholomopsis Singer 8 种1变种,其中2新种,1新变种和3个我国新记录种;新种是青盖拟白蘑T.Lividipileata P. G. Liu和黑鳞拟白蘑T.Nigrosquamosa P.G.Liu;新变种是竹生拟白蘑变种T.Bambusina Hongo var. megasporaP.G.Liu;新记录种是南美杉拟白蘑T.Araucariae Sing,丝囊拟白蘑T. flavigslma(Smith) Sing.和长根拟白蘑T.Radicata(Pk.)Sing。新种和新变种均有拉丁文描述和插图;本文所引证标本均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馆(HKAS)。
  • 章卫民,李泰辉,毕志树,郑国扬
    菌物学报. 1994, 13(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海南省粉褶蕈属[Entoloma(Fr.)Kumm.]6个新种,它们是:锈褐粉褶蕈(Entoloma terruglneobrunneum W.M.Zhang sp nov.),紫褐粉褶蕈(Emoloma purpureo-brunncum W.M.Zhang sp.nov.),丛生粉褶蕈(Entoloma aespitosum W. M. Zhang sp. Nov).肉褐粉褶蕈(Entoloma carneobrunneum W.M. Zhang sp. Nov.)近杯伞状粉褶蕈(Entolomasubclitocyboides W. M. Zhang sp.nov.),近偏生粉褶蕈(Entoloma subecceatricum W. M.Zhang sp.nov.),所有标本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 魏春江,胡玉琛,姜玉梅,陈健斌
    菌物学报. 1994, 13(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于长白山南坡高山半寒漠植被中大面积匍匐生长在地表的粗皮松萝群体从形态学、生态学、化学及分类学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在分类学上将这一地生群体命名为匍匐变种;在种群落结构方面进行了样方调查;从生物系统学角度进行了初步分析。
  • 康振生, 李振岐, 商鸿生, J.庄约兰, R.罗林格
    菌物学报. 1994, 13(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电镜技术研究了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的超徽特征。观察发现,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大都位于胞间菌丝的顶部,但也可形成于两菌丝细胞间,同一菌丝细胞上可着生多个吸器母细胞,吸器母细胞的多核现象较为普遍。吸器母细胞壁由6层组成,而其隔膜可分辩为4层。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隔膜突中含有多糖类物质,吸器母细胞隔膜突的出现和消失与吸器的发育密切相关。本文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的一些超徽特征明显不同于其它锈菌。
  • 梁忠岩,张翼伸,苗春艳
    菌物学报. 1994, 13(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松杉灵芝发酵菌丝体经热水提取,冻融分级及乙醇二次分级,分离纯化出GFb级份,电泳及凝胶柱层析示其为均一多糖,分子量为9.8万。小于子实体多糖相应级份。GFb经红外光谱,气相色谱,气质联机,碳13核磁共振,高碘酸盐氧化,Smith降解,甲基化及部分酸水解分析,确定其基本结构中主链为1→6葡萄糖基和1→6半乳糖基构成,二者之比为1:l,分支点在0-3位上,分枝点率为50%,与子实体多糖GF,相同,侧链由1→3葡萄糖基,1→4葡萄糖基,末端葡萄糖基及末端半乳糖基构成,分子中分枝率为55.6%,较子实体多糖GF,分枝率略低,分枝链略短。
  • 党永,詹谷宇,张廷璧
    菌物学报. 1994, 13(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菌褶经有丝分裂阻断剂预处理、原生质体铺片和Gie-msa 染色并结合苏木精染色后,经过多次反复实验观察,证明糙皮侧耳的染色体条数为 9(n=9);糙皮侧耳从菌褶分化完成到子实体完全成熟的过程中,不断有少量新的双核担子产生,发生核配直到释放担孢子。其减数分裂同步性不高。减数分裂后,4个子核分别进入4个担孢子中,留下中空的担子。
  • 兰进,徐锦堂,李京淑
    菌物学报. 1994, 13(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3H-葡萄糖以打孔浇灌法标记天麻。用标记的天麻伴栽蜜环菌,追踪标记化合物是否存在蜜环菌中。显微放射自显影的结果表明:天麻自身能吸收标记物,同化的标记物其长距离运输靠天麻的纵向维管组织进行。天麻表皮外的蜜环菌菌索的光镜、电镜自显影显示,蜜环菌能从天麻中获取营养,蜜环菌和天麻之间存在营养物质的相互交流,菌麻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共生关系。
  • 郑海歌,顾向红
    菌物学报. 1994, 13(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S-PI对纯化的香菇酸性蛋白酶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10μmol/L的S-PI可使酶活降低77%,这种抑制属于可逆竞争抛物线型抑制。经25μmol/L酸性蛋白酶水解6小时后,香菇胞外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从24.6单位降低到20.8单位,同时C1酶和Cx酶的活性分别比对照降低了76%和58%,这表明香菇酸性蛋白酶不仅直接左右着香菇发育的氮代谢,同时也间接地影响着碳代谢及能量转换。
  • 王裕中, J.D.米勒
    菌物学报. 1994, 13(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试验测定了分离自中国小麦赤霉病常发生地区病麦穗上的47个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菌株的产毒紊能力。结果表明,它们可以产生25种包括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Trichothecenes)、倍半萜类化合物(sesquiterpenes)、赤霉烯酮(Zearalenone)和丁烯羟酸内酯(Butenolide)等类的已知次生代谢物。这些菌株属于化学型 I,其中,来自我国温暖麦区的菌株都属化学型IA (deoxynivalenol,3-acetyl),并在气候冷凉地区发现化学型IB(de-oxynivalenol,15-acetyl)菌株。
  • 王建荣,张曼夫
    菌物学报. 1994, 13(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噬菌体 lambda EMBL3 DNA为载体,通过克隆绿色木酶 (Trichoderma vi-ride)高分子量基因组DNA的部分酶解片段,并将重组分子进行体外包装后侵染 Escheri-chia. Coli K802,由此构建了绿色术霉基因文库。以李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纤维素酶CBHII基因的末端片段为探针,用轮迥噬菌斑原位杂交从文库中筛选出CBHII基因的阳性克隆5个,随机取其中3个克隆用上述探针作斑点杂交,结果进一步证明克隆了全长或近全长的绿色木霉CBHII基因,用李氏术霉CBHI基因的末端片段探针作斑点杂交,结果提示CBHI与CBHII基因的末端序列之间无同源性存在。从斑点杂交的阳性克隆中提取DNA,酶切鉴定插入片段的长度,并克隆于质粒pUCI9,Southern 杂交结果证明获得了含绿色木霉CBHII基因的重组质粒pCBHII-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