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03年, 第2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3-05-15
  

  • 全选
    |
  • 陈玉惠,余静,周彤燊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黑蛋巢菌属Cyathus Haller:Pers.一新种——潞西黑蛋巢Cyathus luxiensis T.X.Zhou,J.Yu et Y.H.Chen,一新变种——非洲黑蛋巢宽孢变种Cyathus africanus H.J.Brodie var.latisporus Y.H.Chen et J.Yu 和一新记录型——壶黑蛋巢布诺德变型Cyathus olla (Batch) Pers .f. brodiensis Shinners et Tewari。给出了每个分类单元的宏观、微观特征图。新种、新变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南林学院真菌标本室(MHSFC)。
  • 宋斌,李泰辉,沈亚恒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樟科星盾炱Asterina lauracearum寄生在樟科植物的叶上, 轮叶木姜子星盾炱Asterina litseae-verticillatae寄生在轮叶木姜子Litsea verticillata的叶上。新种有拉丁文和英文描述,附了显微结构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标本室(HMIGD)。
  • 赵国柱,张天宇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囊梗孢属一新种和一中国新记录种。新种为直立囊梗孢Oncopodium erectum G. Z. Zhao & T. Y. Zhang, 其典型特征是分生孢子宽倒棒状或梨形,砖格状, 几乎总是三个横膈膜。中国新记录种为李囊梗孢Oncopodium pruni M. B. Ellis。对这两个种进行英文描述,并附图,新种具拉丁文描述。研究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 向梅梅,姜子德,戚佩坤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苏木科植物上的两个拟茎点霉 Phomopsis 新种:羊蹄甲生拟茎点霉 Phomopsis bauhinicola 和决明生拟茎点霉 Phomopsis cassiicola , 和两个中国新记录种:羊蹄甲拟茎点霉 Phomopsis bauhiniae 和决明拟茎点霉 Phomopsis cassiae 。新种附有拉丁文、英文描述和显微结构图。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 (HMA) 。
  • 张猛,张天宇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生于大叶仙茅Curculigo capitulata上的一弯孢属Curvularia新种:仙茅弯孢Curvularia curculiginis。新种的模式标本保藏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标本室(HSAUSP)。
  • D.L.豪克斯沃尔思, M.S.科尔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该文是关于中国地衣生真菌汇编的首次报道,其中也包括新近采集的种类。名录中汇编了27种,其中9种为中国新记录种,包括5个中国新记录属的代表:Ampullifera, Intralichen, Marchandiomyces, Phaeosporobolus, 和Stigmidium。文中还包括一个新组合种:Stigmidium cupulare (syn, Pharcidia supularis)。
  • 李红梅,王海英,魏江春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丽石黄衣(Xanthoria elegans)、中国石黄衣(X. mandschurica)和刺盘石黄衣(X. alfredi)的共生菌,尤其是刺盘石黄衣共生菌的分离培养物进行了首次研究。对于上述三种地衣体及其共生菌的化学物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石黄衣地衣体化学物质,即蒽醌类化合物完全一致。此外, Lindblom从15种北美石黄衣地衣体中检测出了彼此一致的5种蒽醌类化合物。因此,该作者认为石黄衣属的蒽醌类化合物不具有种级分类学意义。本文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但是,本文对于通过子囊孢子释放法获得的中国三种石黄衣共生菌的化学物质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其结果呈现出比较丰富的多样性。其中刺盘石黄衣共生菌化学物质与丽石黄衣和中国石黄衣共生菌所含的化学物质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刺盘石黄衣共生菌化学物质在该种地衣的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文章亦检测和分析了丽石黄衣的10株共生菌化学物质。供试菌株均在相同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下获得。其化学物质的TLC图谱,除Nos. 5, 7, 及10稍有差异外,几乎完全一致。由此看来,它们稳定性也是比较明显的。 上述结果提示我们,在地衣系统生物学研究中,…
  • 傅禄敏,铃木和夫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报道了以简单的离体培养方式来诱导赤松不定根和愈伤组织与松口蘑的菌根反应。不定根和愈伤组织均起源于无菌苗的下胚轴,接种2周后,菌丝体开始包围不定根。接种3周后,菌丝体出现在不定根皮层细胞间,哈蒂氏网型的形成也同时被确认。在愈伤组织培养物中,细胞间也能观察到菌丝体及拟-哈蒂氏网结构。这是第一个离体条件下成功地诱导赤松培养组织与松口蘑形成外生菌根的报道。
  • 周永力, TANAKA Chihiro, TSUDA Mitusya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的无性菌丝作受体,建立了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转化方法。采用的载体为 pUR5750, 携有来源于质粒pAN71的潮霉素抗性选择标记。PCR分析表明T-DNA 插入到E. turcicum基因组中。
  • 袁高庆,赖传雅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种镰雄腐霉Pythium falciforme sp. Nov.和南宁腐霉P. nanningense sp. Nov.分离自中国广西地区土壤。新种提供了拉丁文、中文描述和形态图,并讨论。模式标本保藏于广西大学植物病理教研室(GUPL)。
  • 张宏,刘云龙,张中义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柱隔孢菌属二新种,二个中国新记录种。新种是紫荆生柱隔孢Ramularia cercidis, 寄生在云实亚科(Caesalpiniodeae)紫荆(Cercis chinensis)上;丁香柱隔孢Ramularia syringae,寄生在木犀科(Oleaceae)丁香属Syringa sp.上。新记录种是极细柱隔孢Ramularia angustissima和稍厚柱隔孢R. crassiuscula。文中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描述和附图。研究标本保存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 孙勇,林芳灿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RAPD技术分析了收集自中国14个省份、分属于8个不同植物区系的53个野生香菇菌株的DNA多态性。用10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47条DNA带,其中94%具有多态性。供试菌株在RAPD带型及DNA相似性上的差异表明,中国香菇自然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横断山脉、云南高原、台湾及华南地区菌株的多样性尤为丰富。用平均连锁聚类法构建了样本的遗传相关聚类图。大多数来自同一区域或相邻区域的菌株优先聚成小类,表明菌株的分组与其地理来源明显相关。以0.66的相似性为切割点,53个菌株可分成4大类群。类群Ⅰ和类群Ⅱ主要由横断山脉、云南高原和华中地区菌株组成,类群Ⅲ包含其他地区的菌株。类群Ⅳ则是由来自华北和四川省的共5个菌株组成的一个小的分支。
  • 陈宁,王幼珊,李晓林,张美庆,邢礼军,冯固,倪小会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在贫营养基质中不同强度Hoagland营养液对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 M)真菌Glomus versiforme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菌根侵染率、菌丝量、孢子数间呈显著正相关。在施加5%~50%强度Hoagland营养液时, 菌根真菌的生长与宿主植物高粱根中磷浓度、可溶性糖浓度密切相关,而与氮浓度无显著相关。由此认为:在盆栽生产菌根菌剂时,基质中存在一个临界磷浓度,在这个临界浓度之下,菌根真菌的生长发育随磷浓度的提高而增长,超过该临界浓度则会随磷浓度的提高而下降。施用20%、50%强度Hoagland营养液对菌根真菌生长最为有利,其菌根侵染率、菌丝量、孢子数均高于其它处理,因此认为:宿主植物—菌根真菌之间共生关系的基础是营养条件,基质中养分的高低会影响互惠共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在高质量菌剂生产中, 菌根共生体双方的生长发育完全可以由人工控制。施加营养液是一种有效的调控手段,有可能使共生平衡向有利于菌根真菌生长发育的方向倾斜,使真菌得到最大程度的生长。
  • 石兆勇,陈应龙,刘润进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调查了版纳地区龙脑香科植物根围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 AM)真菌的资源状况。共分离鉴定出Acaulospora属9种, Archaeospora属2种, Glomus 属23种, Paraglomus属1种, Scutellospora属2种, 其中Acaulospora rehmii, Glomus convolutum, Glomus magnicaule 3种为我国的新记录种。
  • 董昌金,郑世学,赵斌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球囊霉属几种AM真菌进行孢子表面消毒与萌发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差别灭菌法”即先用含2%氯胺T、0.02%链霉素和0.01%庆大霉素的溶液孢子表面消毒10min,然后在25~27℃下培养3天,再用含2%氯胺T、0.02%链霉素和0.01%庆大霉素的溶液孢子表面消毒10min,其消毒效果最好,孢子萌发率较高,污染率较低。同时发现土壤、草炭和寄主植物根的分泌物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培养基pH值的变化对孢子萌发也有一定的影响。AM真菌孢子用“改良Sandwich法”进行萌发,其萌发率最高。
  • 张勇,谢丽源,熊丙全,曾明,刘建福,余东,袁军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离体培养条件下多胺 (PUT,SPD,SPM) 及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 (MGBG) 对丛枝菌根真菌 (Glomus mosseae, Gigaspora margarita) 孢子萌发特性及菌丝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种多胺类物质在50 ~200g/ml浓度范围内,对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具显著促进作用,而500礸/ml浓度处理对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表现强烈的抑制效应。MGBG (50 ~500g/ml) 对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可被外源多胺部分解除,但随浓度升高外源多胺的恢复作用降低,500礸/ml时无效。多胺对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因多胺类型及真菌菌种的变化而有不同的最适浓度范围。作者认为丛枝菌根真菌体内内源多胺的含量也许是其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
  • 梁新乐,励建荣,陈敏,张虹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法夫酵母生物合成虾青素是强好氧发酵过程,溶氧水平直接影响细胞虾青素的产率。本文对虾青素的氧载体强化氧传递双液相发酵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豆油(作为氧载体)可提高法夫酵母发酵时的溶氧水平,促进虾青素的合成:添加豆油 0.5-5.0%(w/v),虾青素产量随豆油添加量逐步提高,最高时达到2.98mg/L,对照组虾青素产率为2.50mg/L。并证明产量的提高是单位质量细胞的虾青素合成效率提高的结果。摇瓶培养时转速的高低不同,对豆油的最适添加量存在影响。较高摇瓶转速有利于豆油在培养基中分散,从而利于强化氧的传递。
  • 于平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五种酵母催化乙酰乙酸乙酯生成(S)-3-羟基丁酸乙酯的能力,筛选出催化性能较好的菌株酿酒酵母,并以该酵母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诱变筛选出催化性能更优良的菌株LY7;另外还对菌株LY7催化乙酰乙酸乙酯生成(S)-3-羟基丁酸乙酯的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采用200g/L蔗糖作为碳源,初始乙酰乙酸乙酯浓度为0.25mol/L,初始细胞浓度为150g/L,反应温度为36℃时所得产物得率和对映体过剩值最高。
  • 张筱梅,张焕英,张渊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多次培养发现猴头菌单、双核菌丝均可形成厚垣孢子。厚垣孢子纺锤形,多端生、中生,大小6~88~10祄,其中单核厚垣孢子略小。试验表明,2~4℃猴头菌厚垣孢子的保藏期达7年以上;缺氧保藏效果好,30~52h萌发,萌发率32%~54%。
  • 吴茜茜, 吴克, 蔡敬民, 秦松, 张洁, 严小军, 潘仁瑞, MEINERS M.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海洋真菌Dendryphiella arenaria(TM94)岩藻多糖酶的固态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碳源、氮源、添加物、起始pH、接种量及温度等。固态发酵最佳培养基组成:麸皮7.5g,葡萄糖0.5g,海带粉0.6g,NaNO3为4g/L;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8℃,起始pH6,接种量3ml (孢子浓度为106个/ml)。在28℃培养24h,酶活力可达35.5 IU/g干培养基,比活力为1.39 IU/mg蛋白质。对岩藻多糖酶酶学性质也进行了研究。
  • 曹惠明,李德舜,苏忠锐,张英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室通过对14株食用真菌的抑菌试验筛选,发现杨树菇具有极强的抑菌作用,且抑菌谱广,可以有效抑制细菌、酵母和部分霉菌。与不同浓度(0.05%、0.1%、0.2%、0.3% g/ml)山梨酸、苯甲酸抑菌能力相比,抑菌效果更为明显。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研究了其最适发酵条件及有效成分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杨树菇的发酵周期为7-9d,发酵温度25℃,发酵的起始pH 6.0~7.0,发酵液装量为80~140 ml/500 ml三角瓶,接种量10%~15%(v/v);发酵液浓缩液经121℃、30 min湿热灭菌处理后仍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杨树菇是一种具有开发前途的食用真菌。
  • 王延兵,吕鹏,张长铠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九州虫草Cordyceps kyushuensis 菌丝体粗多糖经酶法结合Sevag法除蛋白、H2O2法脱色、透析、乙醇分部沉淀得到Ck1,Ck1经DE-23柱层析得到多糖Ck1-A。经紫外扫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epharose 4B柱层析等方法检测确定Ck1-A为均一组分。苯酚-硫酸法测得Ck1-A的含糖量为86.1%,硫酸-咔唑法测得Ck1-A含有微量的葡萄糖醛酸。Sepharose 4B柱层析测得Ck1-A的分子量为927 kDa。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的结果均显示Ck1-A含有α-型糖苷键。体内实验表明Ck1-A对小鼠肉瘤S180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王立安,王源超,李昌文,郑小波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确定Ca2+信号途径是否参与、在哪一时期参与稻瘟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过程的调控,用四种可从不同位点阻断Ca2+信号途径的抑制剂分别处理分生孢子,观察抑制剂对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过程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Ca2+螯合剂EGTA、Ca2+通道抑制剂Verapamil、抑制磷脂酶C活性的抑制剂U-73122、影响钙调素与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作用位点的抑制剂KN-93,随着浓度的增加,对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过程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同一浓度下,抑制剂对附着胞形成过程的抑制作用大于孢子萌发过程;抑制剂影响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过程在萌发早期(1~4h)最有效;在完全被抑制、不能萌发的孢子内出现了许多颗粒状囊泡;抑制剂可使附着胞形态明显变小甚至不能形成。以上结果表明钙信号途径参与了稻瘟病菌孢子萌发及疏水条件下附着胞形成过程的调控。
  • 赖卫华,许杨,熊勇华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红曲菌产桔霉素和不产桔霉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分别从产桔霉素和不产桔霉素的红曲菌丝体中提取mRNA,依次合成单链和双链cDNA,经酶切成大小为250~750bp的片断,将产桔霉素的cDNA分为两组,分别与两种不同的接头连接,再与不产桔霉素的红曲菌的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性PCR后,将产物与T/A载体连接构建成功cDNA消减文库,并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文库扩增后得到283个克隆,经PCR法快速测定,均得到250~750bp的插入片断。所构建的红曲菌cDNA消减文库为进一步筛选红曲菌中与产桔霉素性状相关的基因奠定了基础。
  • 刘春秀,何秀萍,郭雪娜,傅秀辉,张博润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初筛、单倍体分离、诱变、原生质体融合及杂交等育种技术选育出一株具有高生物量、耐高糖、强絮凝性能的优良酿酒酵母(面包酵母)三倍体菌株ZLFH-121,其生物量分别为原始亲株BL68、BL92、L77的1.22、1.33与1.83倍;絮凝性能明显优于原始亲株BL68、BL92。并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三倍体菌株ZLFH-121能够很好地利用糖蜜培养基,并表现出良好的絮凝能力。在优化的培养条件下,生物量提高至93.82g/L(湿重),为初始培养条件下的1.30倍。经遗传稳定性分析,证明三倍体菌株ZLFH–121遗传稳定,是一株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优良酿酒酵母(面包酵母)菌株。
  • 刘晓兰,杜连祥,路福平,凌洪博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根霉12号固体发酵产生纤溶酶的工艺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均匀设计方法对固体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碳氮比、初始pH、加水量、无机盐加量进行了优化;采用正交试验对发酵时间、接种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根霉12固体发酵产纤溶酶的适宜培养基组成为:麸皮∶豆粕=1∶2,初始pH5.0,加水量0.75ml/g物料, MnSO4H2O和 (NH4)2SO4加量分别为0.25%和 1.42%(对物料)。适宜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07个孢子/g物料,培养时间72h。优化条件下的纤溶酶产量平均达791.81u/g物料。
  • 陈作红,田向荣,孟祥贤,傅岚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已知核苷为标样,并以冬虫夏草做对比,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古尼虫草及其发酵菌丝体的核苷类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古尼虫草和冬虫夏草主要含有7种标样核苷中的腺苷、胞苷、尿苷,其含量相当,而古尼虫草发酵菌丝体中腺苷和尿苷的含量是古尼虫草子座或僵虫体的2~3倍。
  • 黄丽丽,康振生,郭井泉,严勇敢,杨华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苹果黑星病菌在苹果叶片上发育过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后12 h 分生孢子即可萌发并形成附着胞,统计结果显示其孢子萌发率在6 h和12 h分别为83% 和95%,附着胞形成率在12 h和24 h 分别为93% 和9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黑星病菌侵入以后在寄主角质层下和表皮细胞之间扩展、定殖并可形成子座。接种后12d,病菌开始从子座上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顶端每产生一个单生的分生孢子就形成一个环痕并延伸其长度。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主要沿叶脉形成,在叶片上呈网状扩展,此时叶片表现明显的病害症状。
  • 崔宗强,罗信昌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羊肚菌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为:以培养3d的菌丝体为材料, 0.6mol/L蔗糖溶液为稳渗剂,1.5%浓度的溶壁酶30℃条件下酶解3个小时,可得原生质体产量最高为3.35×106个/100mg。 以0.6mol/L的蔗糖溶液做稳渗剂, CYM再生培养基上得到原生质体再生率为0.171%。这一研究结果为羊肚菌通过原生质体技术进行菌株的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技术参数。
  • 王波,唐利民,熊鹰,姜邻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邹庆道,陈捷,高增贵,张子君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孙广宇,张荣,周旺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赵国柱,张天宇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杨勇,阿不都拉·阿巴斯
    菌物学报. 2003, 2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