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13年, 第3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3-09-1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韩燕峰,陈万浩,邹晓,梁宗琦
    菌物学报. 2013, 32(5): 777-7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采自贵州省宽阔水自然保护区的球束梗孢属一新种——弯孢球束梗孢,对其进行了形态描述和基于ITS-5.8S rDNA序列的分子研究。在球束梗孢属中与具有类似弯曲的分生孢子的G. formosana进行了比较,本种瓶梗基部为近球形膨大,分生孢子较大,4.7?11×1.6?2.4μm;而G. formosana瓶梗基部是纺锤形,分生孢子较小,3.5?4×1.5?2.2μm。
  • 邓旺秋,沈亚恒,李泰辉
    菌物学报. 2013, 32(5): 781-7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一个采自中国广东省的斜盖伞新种——近杯状斜盖伞Clitopilus subscyphoides。该新种主要特征包括其小型白色的担子果、杯状的菌盖及8–10棱的担孢子,讨论了新种与近似种C. scyphoides 和C. peri的差异。模式标本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馆。
  • 贾春生,洪波
    菌物学报. 2013, 32(5): 785-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采自广东省韶关市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的病原真菌新种:广东虫疠霉Pandora guangdongensis。该菌分生孢子单核,双囊壁,椭圆形或拟卵形,[25.7±1.1(23.4–27.3)]×[11.5±0.9(10.4–13.0)]μm,L/D为2.2±0.2(1.8–2.6)。次生分生孢子卵形,[19.7±1.5(17.7–20.9)]×[11.7±0.5(11.5–12.3)]μm,菌丝段菌丝状,直径8.3±1.0(6.5–10.4)μm。分生孢子梗掌状分枝,直径7.0±0.7(5.2–9.1)μm。假囊状体长336.0±95.3(231.2–418.7)μm,基部直径13.4±3.5(9.0–18.0)μm,端部直径6.0±1.5(5.1–7.7)μm。假根单菌丝状,无隔,直径17.7±2.2(15.4–20.6)μm,端部膨大为盘状固着器。休眠孢子未见。该菌主要在10月份发生流行,引起黑肩绿盲蝽成虫和若虫的最高侵染死亡率分别为18.5%和8.9%。
  • 徐小虎,杨志辉,朱杰华,张维宏,王春一
    菌物学报. 2013, 32(5): 791-8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交配型和甲霜灵抗性以及线粒体DNA单倍型、SSR和AFLP基因型分析对40个超级生理小种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在被测菌株中发现了A1、A2和自育3种不同类型的交配型。其中,A1和自育型菌株数量多,分别为21株和14株,而A2交配型仅5株。甲霜灵抗性测定检测出高抗菌株26株,敏感菌株14株。线粒体DNA单倍型测定出Ia型和IIa型两种,比例接近1:1。基于5个基因座被测40个超级生理小种菌株共鉴定出了7种SSR基因型。利用6对荧光引物共检测到258条AFLP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204条,多态性为79.1%。将供试的40个菌株划分为38个基因型,几乎每个菌株都为1个特有基因型。而且,我国南方和北方超级生理小种群体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我国致病疫霉超级生理小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以推断致病疫霉中的任何小种都可在多个抗病基因的强大选择压力下,在短时间内通过与之对应的无毒基因快速突变而成为超级生理小种。当前对致病疫霉生理小种的鉴定及监测对生产上利用抗病品种防控晚疫病的指导意义不大。
  • 马云芳,孙洁平,马丽杰,权军利,单卫星
    菌物学报. 2013, 32(5): 802-8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认识其群体结构特征,可为晚疫病防控策略的制定以及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指导。对2009年采自宁夏一个种植有93个品种(品系)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圃的致病疫霉进行了交配型、致病型和线粒体DNA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116个致病疫霉菌株中存在A1、A2和自育型3种交配型,发生频率分别为24.1%、57.8%和18.1%,A2交配型为优势类型;对其中43个菌株的致病型进行测试,检测到两种致病类型:1.2.3.4.5.6.7.8.9.10.11和3.4.10,发生频率分别为95.3%和4.7%,可克服所有11个抗病基因的1.2.3.4.5.6.7.8.9.10.11类型占绝对优势;对62个菌株的线粒体DNA单倍型进行分析,检测到Ia和IIa两种类型,发生频率分别为74.2%和25.8%。综合表型和基因型数据分析发现,该马铃薯种质资源圃中致病疫霉群体致病型单一,但致病型毒力因子高度复合;线粒体DNA分析表明,该马铃薯种质资源圃引入了遗传背景较为复杂的致病疫霉“新”群体。
  • 刘准,陶刚,刘作易,朱英
    菌物学报. 2013, 32(5): 812-8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黄花白及Bletilla ochracea是一种地生兰科植物,也是中国传统中药材之一。以黄花白及为实验材料,对其叶和根组织中内生真菌类群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黄花白及植株的叶片和根组织块(段)中分离到可培养内生真菌140株,根据形态特征将它们鉴定为16个分类单元,其中包括10种子囊菌和6种担子菌。从叶片组织中分离的内生真菌有6种,其中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真菌为叶片组织中的优势种类;从根组织中分离内生真菌有10种,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和腊壳菌属Sebacina真菌构成了根组织内生真菌的优势类群。根组织可培养内生真菌的多样性(H′= 1.968)要高于叶片组织(H′= 1.459)。
  • 周生亮,闫淑珍,吴振莹,陈双林
    菌物学报. 2013, 32(5): 819-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油茶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的一类重要的经济树种,其种子可生产优质食用油(茶油)。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油茶的内生真菌多样性,采用基于rDNA ITS的免培养法从油茶叶片中提取了总DNA,再从总DNA样本中直接扩增了内生真菌核糖体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序列(ITS),进而构建了ITS克隆文库。共计从50个克隆子中获得了22种不同的克隆序列,其中3个为嵌合体,7个归属为植物,其余克隆序列根据序列相似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归为12个不同的分类操作单元(OTUs),全部为子囊菌,分属于4纲4目,其中Aspergillus属2种,Mycosphaerellaceae科1种,Sordariales目4种,Helotiales目5种,Aspergillus属真菌是优势菌。结果表明油茶叶片内生真菌的种类分布较广。
  • 李再新,张智,刘达玉,罗荣珍,赵志平,陈欲云,刘章琴
    菌物学报. 2013, 32(5): 831-8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培养基清除结皮对蛹虫草原基的形成影响,提高食用真菌蛹虫草的培养产量和品质,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刀切除长满菌丝的培养基上表面部分,在温差和光周期刺激下培养,考察菌丝扭结和子实体生长情况,并检测蛹虫草子实体虫草素、虫草酸和多糖含量。结果显示培养基清除结皮组蛹虫草子实体生长快、颜色较深、易形成孢子头,其虫草素和腺苷含量显著升高(P<0.05),但虫草多糖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培养基清除结皮可显著地促进蛹虫草原基的形成,提高子实体产量和品质。
  • 廖芳,罗加凤,刘跃庭,刘鹏,黄国明
    菌物学报. 2013, 32(5): 838-8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早熟禾是优良的牧草和草坪草,近年来,从进境早熟禾上多次截获一种腥黑粉菌,但一直被鉴定为禾草腥黑粉菌Tilletia fusca。通过比较研究,作者已将该菌种名改为雀麦腥黑粉菌T. bromi。依据T. bromi和T. fusca的序列差异位点设计了6对引物,成功建立了适合菌丝检测的T. bromi和T. fusca的双重PCR方法和适合冬孢子检测的套式双重PCR方法,检测灵敏度达到10pg/μL,为早熟禾腥黑粉菌鉴定提供了快速、可靠的检测方法。
  • 王芬,朱平
    菌物学报. 2013, 32(5): 846-8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7-木糖紫杉烷糖基水解酶LXYL-P1-1和LXYL-P1-2是克隆自真菌香菇的两个双功能酶(序列一致性97%),具有β-木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双重活性,能特异性地水解移除7-木糖-10-去乙酰紫杉醇等紫杉烷上的木糖基。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两个酶蛋白进行酶活性中心预测,初步确定Asp300和Glu529分别为亲核试剂和一般酸/碱催化剂,而Asn172-Gly173-Arg174和Lys207-His208为底物结合结构域。以LXYL-P1-2为研究对象,以毕赤酵母细胞为表达宿主,应用定点突变技术获得了N172A、G173A、R174A、K207A、H208A、D300N和E529Q突变体,并进行了酶活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分别以PNP-Xyl、PNP-Glc和7-木糖-10-去乙酰紫杉醇为底物时,N172A、G173A、R174A、K207A、D300N和E529Q的β-木糖苷酶与β-葡萄糖苷酶活性大幅度下降甚至完全消失;H208A的β-木糖苷酶活性也显著下降,但仍保持98%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其结果初步验证了对上述两个酶蛋白的活性中心的预测,为进一步揭示7-木糖紫杉烷糖基水解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 陈美元,廖剑华,李洪荣,蔡志欣,郭仲杰,王泽生
    菌物学报. 2013, 32(5): 855-8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双孢蘑菇子实体发育后期的蛋白质表达变化,对双孢蘑菇As2796子实体采收期、成熟期和开伞期的蛋白质组进行了双向电泳(2-DE)分析,发现了16个表达差异明显的蛋白质。通过质谱分析(MALDI-TOF/TOF MS)和数据库检索,有14个差异蛋白质获得鉴定。其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水合酶与能量代谢相关,T-蛋白复合体1、蛋白酶体、5-甲基四氢三谷氨酸-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1-吡咯琳-5-羧酸脱氢酶、精氨酸酶与氨基酸或蛋白质代谢直接相关,而GTP结合蛋白则参与细胞的多种生命活动,在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7个为功能未知的蛋白质。
  • 周帅,薛俊杰,贾薇,张劲松,杨焱,唐庆九
    菌物学报. 2013, 32(5): 862-8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效阴离子色谱-脉冲安培法(HAPEC-PAD)对食用菌菌丝体中糖醇类成分赤藓糖醇、阿糖醇和甘露醇进行分析,并对赤藓糖醇测定的方法进行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赤藓糖醇的分析具有灵敏度高、分离度好、检测效率高等特点。不同食用菌菌丝体均含有糖醇类成分,但含量和种类差异大,同时发现百令胶囊的测定结果与药典有较大差异,主要含有赤藓糖醇,而非甘露醇。此研究为糖醇类成分的质量标准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王小波,李学如,茆灿泉,江南屏,郭泰林
    菌物学报. 2013, 32(5): 868-8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菌株YS-K1是从镉污染土壤中筛选获得的一株耐镉马克思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 YS-K1,对其镉吸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对镉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吸附性,即使在镉浓度高达140mg/L的培养基中也能生长,当镉浓度在30mg/L以下时,24h后能吸附溶液中90% 以上的镉,且最佳吸附条件为pH6.0,温度30℃。该菌所吸附的镉大部分集中在细胞壁上,占总吸附镉的76%,细胞膜上的占9%,细胞质中的占15%;能量抑制剂2,4-二硝基苯酚(DNP)和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分别能降低菌株15%和22%的镉吸附量。在Kluyveromyces marxianus YS-K1细胞中,锌离子与镉离子有共用的结合位点,锌离子不仅会与镉离子竞争细胞表面的结合位点,减少其对镉的吸附量,而且也会与镉离子竞争进入细胞的通道位点,减少其对镉的积累量,同时能部分恢复镉离子对菌株生长的抑制作用。
  • 李永霞,韩俊杰,杨晓莉,李贺然,王雅琪,王少娟,宝丽
    菌物学报. 2013, 32(5): 876-88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HPLC等分离方法,对金顶侧耳大米发酵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通过HR-ESI-MS、1H-NMR和13C-NMR等光谱学方法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并检测铁氰化钾还原能力、1,1-二苯基-2-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从金顶侧耳大米发酵粗提物中分离鉴定了吲哚甲醛、苯肽等6个化合物,吲哚甲醛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表明金顶侧耳粗提取物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其大米发酵产物有可能开发成为一种新型功能性食品。
  • 曹春蕾,韩美玲,崔宝凯,余海尤
    菌物学报. 2013, 32(5): 883-8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抗坏血酸为阳性对照,分别对桑木层孔菌Phellinus mori、鲍姆木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和瓦宁木层孔菌Phellinus vaninii野生子实体甲醇提取物(ME)、氯仿提取物(CE)、乙酸乙酯提取物(EAE)、正丁醇提取物(BE)和热水提取物(WE)的体外清除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羟自由基和总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3种木层孔菌的不同溶剂提取物都具有体外抗氧化活性。3种菌EAE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较强,其中瓦宁木层孔菌EAE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最强,IC50为10.65μg/mL。3种木层孔菌热水浸提物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较强,鲍姆木层孔菌WE的清除率最高,1mg/mL时达到73.52%。另外,3种木层孔菌不同提取物总抗氧化能力和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基本相同,瓦宁木层孔菌BE的总抗氧化能力最强,1mg/mL时达到了167.7U/mL。3种木层孔菌相比,瓦宁木层孔菌不同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最强,其次是鲍姆木层孔菌,桑木层孔菌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最弱。
  • 侯毅平,高弢,郑志天,陈长军,周明国
    菌物学报. 2013, 32(5): 891-89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一种经济高效的禾谷镰孢菌原生质体的转化方法。制备禾谷镰孢菌原生质体的最佳条件为每毫升2% Drislase和2% Snailase 混合酶液中加入0.12g幼殖体,于30℃酶解1.5h。其转化效率约为40–50个转化子/μg片段DNA;转化子的PCR检测结果表明,潮霉素B基因已插入禾谷镰孢菌的基因组中。建立的禾谷镰孢菌原生质体转化系统具有经济和高效的特点,为禾谷镰孢菌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 李秋实,徐江,朱英杰,孙超,宋经元,陈士林
    菌物学报. 2013, 32(5): 899-9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药典规定的灵芝正品来源灵芝Ganoderma lucidum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作为内标,通过机械破碎菌丝体的方法获得合适浓度的细胞核悬液,碘化丙啶荧光染色后成功应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基因组大小估测。经过优化材料培养、样品制备、上机分析等实验条件,估测得出灵芝基因组大小(48.98±0.60)Mb,为灵芝基因组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该方法简捷稳定,在蕈菌范围内,首次得到了全基因组测序数据与光学图谱结果验证,为蕈菌基因组学研究提供重要技术平台。
  • 研究简报
  • 田恩静,图力古尔
    菌物学报. 2013, 32(5): 907-9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中国鳞伞属鳞伞亚属3个新记录种,即冷杉鳞伞Pholiota abietis、柠檬鳞伞P. limonella以及空囊鳞伞P. scabella,并提供详尽的形态描述和线条图。研究标本存放在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 李晨,王晓丽,李玉
    菌物学报. 2013, 32(5): 913-9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黏菌黏变形体结构对变形运动方式具有影响,在显微镜下观察了长期培养中的5种黏菌的黏变形体的形态及运动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黏菌黏变形体形态差别较大,主要是透明外质的有无、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运动特征上有滑动型、流动型和爬行运动方式,运动方式和透明外质结构有关,透明外质较厚很难形成典型的伪足,表现为滑动运动方式,移动速度较慢。
  • 朱刚,吴林,陈明杰,汪虹,谭琦,鲍大鹏
    菌物学报. 2013, 32(5): 919-9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草菇全基因组中发现了4个担子菌锰过氧化物酶MnP基因同源物(vv-mnp1、vv-mnp2、vv-mnp3和vv-mnp4)的基础上,对这4个MnP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其基因表达和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vv-mnp1与vv-mnp2基因结构相同,vv-mnp3与vv-mnp4基因结构相似。在4个草菇MnP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AP-2、cAMP、MRE、XRE和HSE等调控元件,预示着草菇中MnP基因的转录可能会受到氮源、碳源、重金属离子、芳香族化合物以及热击的影响。草菇MnP具有信号肽,不存在跨膜区域,表明其是分泌蛋白。草菇MnP中形成4个二硫键的8个半胱氨酸、潜在的锰离子和钙离子结合位点,在担子菌MnP中高度保守。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草菇MnP1和MnP2与香菇MnP1亲缘关系最近,而MnP3和MnP4与灰盖鬼伞过氧化物酶有较近的亲缘关系。RT-PCR检测到vv-mnp1、vv-mnp3与vv-mnp4能在含锰离子的培养基中表达,但运用锰离子氧化法没有检测到MnP活性,推测草菇中的MnP不具有将Mn2+氧化成Mn3+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