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13年, 第3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3-11-15
  

  • 全选
    |
    综述
  • 杨祝良
    菌物学报. 2013, 32(6): 931-9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真菌物种的形态特征有限,加之形态滞后和形态可塑性,仅靠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生理生化指标,很难把握真菌的系统亲缘。应用DNA测序、基因组测序、比较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快速识别真菌演化中出现的数量众多的单系支系,为建立各分类等级的新分类单元提供有力证据,为真菌分类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自2000年以来,在真菌界至少发表了1新亚界、4新门、7新亚门、19新纲、9新亚纲、40余新目等高级分类单元。近3年来,我国发表了20余个真菌新属,其中绝大多数属的建立都有分子证据支持。可以预见,大量的新种、新属、新科乃至更高级分类单元将会在今后10年内持续发现和建立。这必将大大促进真菌分类学的发展,完善现有的真菌分类系统。我们应该顺势而上,利用我国丰富的真菌资源,为真菌分类学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与此同时,真菌分类学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挑战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研究变得越来越综合,不但需要有相应的研究经费支持,而且要求从事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技术更全面、知识更广博及知识更新速度更快捷;二是新物种描述进度偏慢,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物种认识和利用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三是研究人员亟需创新研究模式,以新技术、新思路、新机制来构建新的真菌分类学,加速新物种的发现和描述进度,最终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服务。
  • 研究论文
  • 戴玉成,曹云,周丽伟,吴声华
    菌物学报. 2013, 32(6): 947-9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灵芝是最重要的药用真菌之一,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记载和利用历史。虽然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国真菌学家Patouillard就有给中国的灵芝冠上Ganoderma lucidum这一学名,并沿用至今,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过去外国人的定名并不正确。实际上,G. lucidum 是1871年由William Curtis根据采自英国的标本描述的新物种。最近的研究表明,我国广泛分布和栽培的灵芝与产于欧洲的G. lucidum不同,是一个独立的种,其合法的拉丁学名应为G. lingzhi。鉴于“灵芝”这一名称在中国已使用2,000余年,故建议“G. lingzhi”的汉语学名为“灵芝”(俗称赤芝),而灵芝属的模式种G. lucidum的汉语学名改为“亮盖灵芝”(俗称白肉灵芝或白灵芝)。灵芝Ganoderma lingzhi广泛分布于东亚暖温带和亚热带,其主要形态特征是孔口表面新鲜时浅黄色至硫磺色、成熟时菌肉中有黑褐色区带、管口壁厚度为80–120μm。亮盖灵芝G. lucidum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和西南海拔较高地区,其孔口表面新鲜时白色至奶油色、成熟时菌肉中无黑褐色区带、管口壁厚度为40–80μm。四川灵芝G. sichuanense尽管其担孢子与灵芝G. lingzhi相似,但基于其模式标本ITS序列的系统发育研究表明,该种与灵芝不同,是个独立的种,且在广东也有发现。
  • 张悦丽,吴悦明,张天宇
    菌物学报. 2013, 32(6): 953-9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重庆不同生态环境中采集土壤样品56份,采用土壤平板法和稀释法,从中分离出75个暗色丝孢菌分离物,经鉴定分属于21属,32种。其中,重庆粘鞭霉Gliomastix chongqingensis为新种;脊节孢属Arthrocristula 和脊节孢A. hyphenata,分别为中国新记录属和新记录种。新种的主模式标本、所有研究过的标本(干制培养物)与活菌种,均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等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存放在中国科学院真菌标本馆(HMAS)。
  • 岳清华,赵洪海,梁晨,李晓东
    菌物学报. 2013, 32(6): 959-9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期在山东省蓝莓种植区发现一种枝枯病害。为明确其致病菌,通过单孢分离方法和接种试验获得3个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乌饭树拟茎点霉Phomopsis vaccinii,即越橘间座壳Diaporthe vaccinii的无性阶段。这是乌饭树拟茎点霉所致蓝莓枝枯病在国内的首次发现。
  • 韩青梅,赵华,成玉林,姚娟妮,黄丽丽,康振生
    菌物学报. 2013, 32(6): 967-9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系统研究了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对柑橘果实的侵染过程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接种12h后,伤口附近的分生孢子开始萌发产生芽管;然后从伤口处直接侵入果实表皮细胞内;接种24h后,受侵染果实细胞中的菌丝向相邻细胞扩展蔓延,寄主细胞壁开始消解,质壁分离,细胞内含物及各类细胞器凝集,颜色加深,最后完全消解,伤口部位的果皮开始变软,伤口处的菌丝向外生长;84h后伤口处病斑软化,部分长出白色的霉层;96h后病斑软化面积直径达3cm,白色霉层面积逐渐扩大;120h后白色霉层中间伤口处霉层颜色加深变为灰绿色;144h后整个果实变软腐烂。果胶质标记结果表明,菌丝侵入果实后产生果胶酶并降解柑橘细胞壁中的果胶,使得细胞壁松弛,软化腐烂。
  • 魏勇,严吉明,杨望飞,叶华智
    菌物学报. 2013, 32(6): 978-9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黄檗鞘锈菌Coleosporium phellodendri担子发育及担孢子萌发的细胞学变化,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冬孢子萌发、担子发育及担孢子萌发过程,并利用苏木精染色法对冬孢子萌发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未成熟的冬孢子含有两个细胞核,成熟时冬孢子伸长,两个细胞核融合成为1个核;冬孢子萌发时,中间形成一隔膜,将冬孢子分成两部分,上部分含金黄色的原生质体,下部呈透明的柄状结构;上部分发育形成4个细胞的内担子,然后发育形成担孢子。担孢子萌发时,产生1个芽管,顶端形成外观上与担孢子形态大小基本一致的次生孢子。次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形成菌丝。有极个别的次生孢子可再次形成次生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在5–25℃温度范围内均能萌发,其中以15–25℃为适宜萌发的温度范围。
  • 商文静,陈婷,白应文,杨家荣,胡小平
    菌物学报. 2013, 32(6): 986-9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微菌核是大丽轮枝菌在土壤中的主要存活结构和初侵染源,在土壤中可存活14年之久,其数量及存活状况直接影响着大丽轮枝菌型黄萎病的发生为害程度。以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XJ2008菌株为试材,研究了微菌核萌发的最佳条件、致死温度及土壤温度对微菌核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20℃、pH8.0是微菌核萌发的最佳条件。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具有很强的耐高温特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微菌核的萌发率呈下降趋势,在55℃及以上处理时其萌发率下降迅速,而在50℃及以下处理时其萌发率下降相对较慢,在55℃处理360min可使微菌核完全致死,而在40℃、45℃和50℃处理1,440min,仍然有少量的微菌核存活,但其萌发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土壤微菌核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对微菌核有很强的致死作用,40℃条件下处理4d后土壤中的微菌核已全部死亡。该研究结果为通过覆膜增温防治作物黄萎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 谢小林,顾振红,朱红惠,姚青
    菌物学报. 2013, 32(6): 993-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是丛枝菌根(AM)真菌菌丝分泌的糖蛋白,能够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多种因素影响GRSP的产量,植物根系形态是否通过碳素竞争机制影响GRSP产量目前尚不清楚。以Glomus mosseae的两个生态型菌株和红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e为试材,通过砂培试验探讨宿主的根系形态与GRSP产量的相关性。发现接种AM真菌导致宿主细根的比例降低,粗根的比例增加,但对总根长和根表面积没有影响;侵染率和菌丝长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菌株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接种AM真菌导致GRSP产量显著提高;GRSP产量与根系形态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与侵染率和菌丝长度显著相关。结果表明,尽管宿主根系形态建成和AM真菌都对碳素具有竞争关系,但是前者并没有抑制GRSP的形成,可能存在根系碳素分配的自调控机制。
  • 方玲,刘歧莎,李倩,闫淑珍,李玉,陈双林
    菌物学报. 2013, 32(6): 1004-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真黏菌是一类独特的菌物。目前对其进行的系统发育研究主要是基于形态特征,分子水平的系统发育研究上小亚基核糖体RNA基因和蛋白质合成延长因子基因研究相对较多。为了扩充能有效地进行真黏菌系统发育研究的基因资源,探讨了肌动蛋白基因和β-微管蛋白基因用于真黏菌系统发育的可行性。共获得14个基因序列,肌动蛋白基因和β-微管蛋白基因各7个。在GenBank中除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外并无其他真黏菌的肌动蛋白基因和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研究获得的14个基因序列为真黏菌基因的新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肌动蛋白基因能够有效地将无丝菌目、团毛菌目、绒泡菌目和发网菌目区分为4个分支,其中发网菌目为一个独立的进化支,支持了根据子实体发育所认识的真黏菌纲内部具有两条进化路线的观点,因此显示出肌动蛋白基因对于真黏菌系统发育研究的重要价值。
  • 姬小平,冯明光,应盛华
    菌物学报. 2013, 32(6): 1012-1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为重要的丝孢类昆虫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因其易于生产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在害虫生防防治中受到广泛青睐。为初步探求孢子耐氧化力及其与孢子多糖含量的关系,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11株菌经胁迫后的残存指数随氧化剂H2O2浓度增加而减小。所有菌株的残存指数均能良好地与Logistic方程拟合,并计算出各菌株在氧化胁迫条件下的半致死浓度。结果显示玫烟色棒束孢孢子的耐氧化力强于球孢白僵菌。两种真菌的分生孢子耐氧力与各自多糖含量呈现良好线性正相关。培养基碳源成分和浓度变化可影响球孢白僵菌孢子耐氧化力,但耐氧化力与多糖含量依旧呈现线性正相关。由此可见,生防真菌分生孢子的耐氧化力的确与多糖积累有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培养条件的调节。研究结果有望为提高生防真菌孢子环境稳定性提供新的策略。
  • 方三平,蒲彪,陈安均,敖晓琳,詹世春
    菌物学报. 2013, 32(6): 1020-1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成熟度对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香气成分的影响,并测定成熟印度块菌的关键香气成分。将3种不同成熟度的印度块菌,以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为香气富集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其香气成分。结果表明未成熟印度块菌中仅检测出4种香气成分,中度成熟阶段检测出8种,成熟阶段检测出13种,而且成熟阶段检测出的香气成分大多都是前人报道过对块菌香气有贡献的成分;通过计算成熟块菌各香气组分的香气活度值(OAV),可知二甲基硫醚、2,3-丁二酮、3-甲基正丁醛、2-甲基正丁醛、己醛、1-辛烯-3-醇这6种物质是印度块菌的关键香气成分(OAV>1)。
  • 王少娟,王雅琪,宝丽,杨晓莉,文华安,刘宏伟
    菌物学报. 2013, 32(6): 1028-1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黄白侧耳Pleurotus cornucopiae大米固体发酵物中分离得到4个苯酞类化合物,2个为新结构化合物:2-(ethoxymethyl)-3,5-diethoxybenzyl acetate(1)、2-(acetoxymethyl)-4,6-dimethoxybenzyl tridecanoate(2),2个为已知化合物:5,7-dimethoxyisobenzofuran-1(3H)-one(3)、4,6-dimethoxyisobenzofuran-1(3H)-one(4)。对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评价发现,化合物3、4具有抑制肿瘤细胞HeLa生长活性,IC50值分别为66.2和65.7μmol/L;化合物3和4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NO有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17.2和67.9μmol/L。
  • 陈红,倪辉,李利君,陈峰,肖安风,蔡慧农,苏文金
    菌物学报. 2013, 32(6): 1034-1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立柚皮固态发酵产柚苷酶的工艺以及阐明其柚苷酶的应用价值,利用棘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 JMUdb058对柚皮进行固态发酵,并研究其产酶特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酶活力,通过单因素实验方法研究豆饼粉及培养基灭菌对柚苷酶发酵的影响;采用酶活力、还原糖以及生物量的变化解析发酵的动态规律;采用柚皮苷的水解活性表征柚苷酶对柑橘果汁的脱苦效果。结果表明,棘孢曲霉JMUdb058固态发酵柚皮可产生柚苷酶,额外添加豆饼粉可大幅度提高其柚苷酶活力;对培养基进行121℃ 20min的灭菌将导致柚苷酶活力急剧下降;当培养基组成为5g柚皮粉、0.75g豆饼粉、5.75mL蒸馏水,经30℃发酵8d时,柚苷酶和α-L-鼠李糖苷酶活力分别达到5.81IU/gds和6.08IU/gds;通过对产酶进行动力学拟合,发现柚苷酶和α-L-鼠李糖苷酶主要在棘孢曲霉的对数生长期内合成,它们的积累属于生长关联型;该柚苷酶可高效水解柚汁中的柚皮苷,柚皮苷去除率高达99.6%。因此,柚皮是固态发酵柚苷酶的良好原料,用棘孢曲霉对柚皮进行固态发酵是生产柚苷酶的有效方法。
  • 耿燕,王英辉,陆震鸣,许泓瑜,许正宏
    菌物学报. 2013, 32(6): 1046-1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肝癌H22荷瘤小鼠的肿瘤模型,对火木层孔菌(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发酵菌粉及其各提取物组分的体内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火木层孔菌发酵菌粉及其各提取物组分对荷瘤小鼠肝癌H22都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并能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其中,火木层孔菌发酵菌粉(1,000mg/kg/d)及其组分II(多糖组分)(360mg/kg/d)具有较为显著的抗肿瘤作用,抑瘤率分别为33.5%和40.3%。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在菌粉及其多糖组分作用后,肿瘤细胞坏死细胞明显增多,免疫组化检测表明火木层孔菌发酵菌粉及其多糖组分能明显的降低瘤组织中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提高小鼠瘤组织中的Bax基因蛋白的表达。火木层孔菌发酵菌粉及其多糖组分具有较好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 林琳,包海鹰
    菌物学报. 2013, 32(6): 1056-1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红参水煎液的灵芝发酵产物对H22荷瘤小鼠的抗肿瘤活性及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通过体内抗肿瘤实验和增强免疫功能实验从抑瘤率、对免疫器官的影响指数、对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的影响5个方面对该产物做了功能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抗肿瘤实验中,参芝发酵产物高剂量组的抑瘤率达到51.65%,脾指数和胸腺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和环磷酰胺(CTX)组;增强免疫功能实验中,3个实验的给药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相比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可见,将灵芝与人参在发酵层次上配伍具有显著的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及增强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
  • 杨焱,谷镇,刘艳芳,周帅,张劲松
    菌物学报. 2013, 32(6): 1064-1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分析食用菌中7种有机酸,优化后的色谱条件为:Green ODS-AQ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10mmol/L的磷酸二氢钾(pH2.8),流速为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为210nm,进样量10μL。该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实验中7种有机酸的RSD值均小于5%,加样回收率在94.6%–99.3%之间;该方法简便,可应用于食用菌中7种有机酸的检测。运用建立的方法测定了8种食用菌中7种有机酸成分,结果发现不同食用菌中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均差异显著。
  • 杨丽娟,梁晨,李宝笃
    菌物学报. 2013, 32(6): 1071-10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离体子叶冷冻法、离体叶片冷冻法和10%二甲基亚砜+5%脱脂乳冷冻法等3种方法来保藏大白菜霜霉病菌寄生霜霉,并采用离体子叶接种法测定孢子囊的致病力,以筛选出一种较好的保藏方法。结果表明,保藏6个月后,离体子叶冷冻法和离体叶片冷冻法保藏的孢子囊的萌发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较高;而10%二甲基亚砜+5%脱脂乳冷冻法保藏6个月后仅有2.16%的孢子囊能够萌发,菌株致病力丧失,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为0。保藏12个月后,离体子叶冷冻法保藏效果最好,孢子囊萌发率达到62.22%,发病率为90%,病情指数为48.89;离体叶片冷冻法保藏的孢子囊的致病力较弱;10%二甲基亚砜+5%脱脂乳冷冻法保藏12个月的孢子囊全部失活。此外,采用离体子叶冷冻法保藏12个月的32株寄生霜霉复壮成功率达到了93.75%。离体子叶冷冻法适用于寄生霜霉的保藏,其孢子囊可长时间保持较高的萌发率。
  • 研究简报
  • 胡秀杰,程致远,陈燕,路炳声
    菌物学报. 2013, 32(6): 1079-1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0年6–10月期间,我们对山东省的淡水真菌进行调查和采集,发现3个中国新记录种:长鞭状透明长棒孢Hyalocamposporium longiflagellatum、乌拉圭斯宾塞马丁氏孢菌Spencermartinsia uruguayensis和大洋格腔孢菌Pleospora pelagica。主要对这3种淡水真菌进行形态描述及讨论。
  • 万县贞,袁海生
    菌物学报. 2013, 32(6): 1086-1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国木生齿状真菌齿耳属进行了研究,报道了该属3个中国新记录种:阔纤毛齿耳菌Steccherinum ciliolatum、山生齿耳菌S. oreophilum和强壮齿耳菌S. robustius。3个种分别采集自黑龙江、四川和吉林省。从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方面确定了该属3个种类的分类地位。阔纤毛齿耳菌主要特征为:子实体平伏,奶油色至浅黄色,短齿,边缘呈绒毛状,孢子椭圆形;山生齿耳菌主要特征为:子实体小,平伏至反卷,菌盖表面光滑,子实层体齿状至孔状,骨架囊状体锥形,孢子窄椭圆形;强壮齿耳菌的主要特征为:子实体平伏至反卷,菌齿浅橘红色至暗黄色,孢子宽椭圆形。分子系统学方面,Steccherinum 3个种类获得了高的支持率,分属不同分支,显著区别于该属的其他种类。根据采集到的标本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绘图,并给出了我国该属已知15种的检索表及每种的简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