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15年, 第3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5-11-15
  

  • 全选
    |
  • 路丹丹,杨梦诗,王士娟,林英任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生于桃叶石楠Photinia prunifolia叶上的特里尔盘菌属Terriera一新种,即皮内特里尔盘菌T. intraepidermalis。对该种进行了描述、图解和讨论。供研究标本保藏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菌物标本室(AAUF)。

  • 古海林,王士娟,周锋,林英任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斑痣盘菌科Rhytismataceae一新种,即发生在江西省三清山国家森林公园鹿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落叶上的江西齿裂菌Coccomyces jiangxiensis。对该种进行了形态学特征描述、图解和讨论。供研究标本保藏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菌物标本室(AAUF)。

  • 王翠翠,王彩霞,金静,董向丽,李保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11和2012年山东栖霞、蓬莱、沂源等地套袋苹果果实出现了一种红褐色病斑。从病斑上分离获得两株枝顶孢属Acremonium真菌,其中一株产生头状排列的分生孢子,另一株产生链状排列的分生孢子。2个菌株都能从伤口侵染近成熟期的苹果果实,导致果肉细胞坏死,表面凹陷,形成红褐色坏死斑。2个菌株都不能侵染无伤果实。2个菌株的ITS、β-微管蛋白基因、核糖体大亚基(nucLSU)和小亚基(nucSSU)的DNA序列完全相同。依椐两个菌株的ITS和nucLSU的DNA序列和形态特征,将2个菌株鉴定为菌核生枝顶孢Acremonium sclerotigenumA. sclerotigenum是一种机会真菌,条件适宜时可侵染套袋的苹果果实,导致褐色坏死病斑,称之为枝顶孢褐点病。

  • 董利东,王金生,李文滨,吴俊江,范素杰,徐鹏飞,张淑珍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了解黑龙江省不同地区侵染大豆核盘菌菌株分离物间的主要特性差异,利用PDA培养基对核盘菌进行分离和纯化,同时利用RAPD和rDNA-ITS标记方法对核盘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获得了50株纯化的核盘菌,用RAPD标记确定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54-0.98,平均相似系数为0.76,说明供试的核盘菌菌株的基因型具有一定的差异。对50个测定序列有差异的32个核盘菌ITS和5.8S rDNA片段的多序列对位分析,在ITS1区域的1-40bp种间变化较大,主要以碱基颠换和转换为进化形式。ITS2区域非常保守没有变异位点。黑龙江省核盘菌菌株在DNA水平上和ITS间隔区上具有较显著的遗传变异,显示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 刘宏玉,金慧清,王佳莹,刘凝,冯晓晓,章初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从云南“世界烟草品种园”10种烟草的根、茎、叶中分离得到199株内生真菌,根据rDNA-ITS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17属25种,其中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内生真菌的种类和数量最多;茎点霉属Phoma、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镰孢菌属Fusarium为主要优势属,相对频率分别为25.1%、24.6%和11.6%,优势度Y值分别为0.251、0.172和0.104。烟草不同组织内生真菌的种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分离自根的内生真菌的主要优势属为FusariumPhoma,Y值分别为0.235和0.123;分离自茎的内生真菌的主要优势属为PhomaAlternaria,Y值分别为0.186和0.155;分离自叶片的内生真菌的主要优势属为Alternaria,Y值为0.286。Phoma从烟草根茎叶中均可分离得到,而Alternaria只分布在地上部茎叶中,Fusarium只分布在根茎中,表明这3个优势属真菌对根茎叶组织的专化性不同。

  • 柳玲玲,刘永翔,毛堂芬,朱国胜,刘作易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猪苓与蜜环菌共生亲和性是猪苓人工栽培成功的关键因素。为获得猪苓与蜜环菌的高亲和性组合,本文采用了5株猪苓菌株与4株蜜环菌菌株进行筛选。通过将猪苓菌株与蜜环菌菌株共培养,比较不同组合的生长速度、拮抗线形成情况,以及两种菌丝生长过程中形态学变化等指标,结果发现组合GU-06&AM-08生长速度最快,为3.36mm/d。GU-06和GU-07-2菌株与每株蜜环菌共培养均可产生拮抗线,共培养28d后,产生拮抗的猪苓菌丝分枝较多,可以看到菌丝束。被蜜环菌菌索侵染的猪苓菌核,切面可以明显观察到侵入猪苓菌核中的蜜环菌菌索,侵染到猪苓菌核中的蜜环菌菌索分枝较多,中空,表皮细胞细长。发生侵染现象的组合有7组:GU-04与AM-06;GU-06与AM-06,AM-08,AM-13;GU-07-2与AM-06,AM-08;GU-15与AM-06,其中以GU-06与AM-06,AM-13两组组合侵染最严重,其余组合没有发现侵染现象。综合以上共生筛选指标获得GU-06&AM-08、GU-06&AM-06、GU-07-2&AM-08以及GU-06&AM-13 4组高亲和性的组合。

  • 臧威,谢广发,孙剑秋,邹慧君,刘新展,钱斌,沈国娟,白逢彦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酒药是绍兴黄酒酿造中使用的重要糖化发酵剂。2013年绍兴黄酒冬酿期间,从绍兴地区5个主要黄酒生产企业,采集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沈永和、女儿红及鉴湖等6个品牌酒药样本,在数量、种类和分布规律等方面对黄酒酒药内酵母菌物种资源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会稽山酒药和沈永和酒药蕴含酵母菌数量较多而且与其他样本相比差异显著(P<0.01),而塔牌酒药中酵母菌数量显著少于其他5个品牌(P<0.05)。遵循酵母菌分类原则,从绍兴黄酒酒药中分离鉴定出3种酵母菌,扣囊复膜孢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sp.。其中,扣囊复膜孢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在6个品牌黄酒酒药内的分布占有绝对优势,该种酵母菌可能对绍兴黄酒酒药的生产性能来说至关重要。比较分析酒药中酵母菌物种资源,可以为阐明绍兴黄酒的发酵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基础。

  • 姚娟妮,赵杰,张宏昌,成玉林,康振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光学显微镜技术和电镜技术对铁线莲上隐匿柄锈菌Puccinia recondita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发育进行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观察。观察表明,铁线莲上隐匿柄锈菌性孢子器呈瓶状,内生有大量单核的性孢子梗和侧丝。性孢子梗顶端产生大量的性孢子,每形成一个性孢子后,都在性孢子梗上留下一环痕。性孢子长椭圆形,表面无特殊纹饰。铁线莲上隐匿柄锈菌锈孢子器呈杯状,其内生长大量平行排列的长形双核锈孢子梗,每个锈孢子梗由上向下连续产生多个锈孢子。锈孢子梗通过产生隔膜先形成锈孢子原体,再分隔形成锈孢子和间生细胞。随着锈孢子的进一步发育,间生细胞解体,锈孢子彼此分开。成熟的锈孢子表面产生有密集的瘤状结构。

  • 刘晓燕,罗振鹏,崔伟康,林漳丰,岳开华,王嵩瑞,李振方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对地黄有较强致病性的尖孢镰刀菌的侵染机制,本研究采用携带有潮霉素抗性标记的强组成型表达载体pCT74,经PEG-CaCl2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导入镰刀菌,获得荧光信号强烈的sGFP标记菌株,并采用喷施接种和根部灌根接种。研究发现镰刀菌首先在地黄外部聚集繁殖,并通过伤口或气孔等通道侵入地黄维管组织,后逐渐导致周围海绵组织破裂,进而致使地下根茎逐渐变黑腐烂;由于地黄叶部气孔发达,使得镰刀菌由叶部侵入速度要快于根部灌根接种;不同孢子浓度接种实验表明镰刀菌对寄主的致害程度与其在叶部与根部的接种浓度并不呈相关性。进一步在接种处理后采集地黄叶部、茎部和根部组织提取真菌DNA后进行PCR扩增发现:在根部接种60h后即能检测到镰刀菌的侵入,经84h后侵入到地黄茎部组织,经96h后侵入到地黄叶部组织。该标记菌株可为今后探索地黄连作栽培中真菌病害大规模爆发的根际生物学过程提供研究材料。

  • 张路,王彩霞,李保华,李宝笃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炭疽叶枯病(Glomerella leaf spot)是我国苹果上新发现的一种病害。为了解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子囊孢子的交配方式、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从安徽砀山、山东牟平等地采集病害样品,经分离培养和纯化获得单孢菌株。在适宜条件下单孢菌株可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经过毛细管破子囊壁后单孢分离,获得12个子囊,每个子囊有8个子囊孢子。其中10个子囊中有4个“正”孢子(+)和4个“负”孢子(-),2个子囊中只有“负”孢子。子囊孢子单孢菌株培养72h,“正”菌株菌落白色,以营养生长为主;“负”菌株菌落灰白色,直径略小于正菌株,菌丝稀疏,边缘菌丝白色,中部有大量橙色的分生孢子堆。“正”、“负”菌株异宗配合后,可产生大量可育子囊壳;单独的“正”菌株有性生殖产生稀疏丛簇状的可育子囊壳;单个的“负”菌株只能产生分散且不育的子囊壳。“正”、“负”菌株菌落的生长速度没有差异,对温度、营养、光照和pH值的敏感性也没有差异,但“正”、“负”菌株的致病性存在差异。正菌株的有性生殖没有导致rDNA-ITS、β-tubulin基因碱基序列变异。

  • 鲁传强,马丽杰,王保通,康振生,胡小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RAPD-SCAR分子标记技术,从30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到了对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33号生理小种特异的2条引物,将特异性片段回收、克隆和测序后(GenBank注册号为AB914691和AB914692),依据其序列设计出了2对引物S261F33/S261R33和S300F33/S300R33,能够特异性地从33号生理小种基因组DNA及发病小麦叶片总DNA中分别扩增出247bp和763bp的片段,其结果与采用常规的鉴别寄主法鉴定的结果一致。因此,这2对引物都可用于条形柄锈菌33号生理小种的快速鉴定与监测。

  • 蔡邦平,陈俊愉,张启翔,郭良栋,黄耀坚,王增福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巢式PCR并进行梅根系与根围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ihizal fungi,AMF)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的差异比较,研究梅共生AMF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从18个梅品种的30个根围土壤样品中有28个样品获得纯化的DNA片段,占样品数93.3%,样品平均多态性位点数为6.5个,Nei’s基因多样性为0.3559±0.1382,Shannon信息指数为0.5299±0.1676。与梅根系AMF DNA多态性比较,根围土壤的平均多态性位点数明显较多;且根系AMF的DNA多态性位点绝大多数存在于土壤AMF的DNA多态性位点中,表明根系内AMF是由土壤AMF发育而来;根系与根围土壤AMF DNA的聚类均与梅品种群、品种关联性不强,表明AMF对宿主梅品种或品种群没有特异的共生关系。

  • 程晶晶,康振生,黄丽丽,王美南,万安民,程蓬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获得温室条件下条形柄锈菌发生体细胞重组而导致毒性变异的直接证据,本研究选取7个美国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菌系和2个美国条形柄锈菌大麦专化型菌系按照夏孢子颜色和专化型与毒性差异组成9对菌系组合,对于室内混合接种产生的子代菌系用具有不同抗性的小麦或大麦品种进行筛选,采用毒性分析及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条形柄锈菌体细胞重组现象进行了研究。对获取的413个单孢子代菌系进行的毒性分析结果显示,有84个单孢子代菌系的毒性谱表现与亲本菌系不同,初步证明体细胞重组过程的存在。SSR标记分析结果显示,11对SSR引物中有6对引物在5对菌系组合的28个毒性谱不同的单孢子代菌系中,检测发现3个单孢菌系的扩增条带与其亲本菌系不同,且表现为亲本菌系扩增条带的重组,为体细胞重组菌系。这一结果从分子水平上证明了条形柄锈菌在室内接种条件下可以通过体细胞重组产生新小种而导致毒性变异。

  • 吕贝贝,于海龙,祝子坪,蒋玮,何建华,吴潇,李鹏,王金斌,武国干,谭琦,唐雪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培育草菇耐低温菌株与解析其耐低温的分子机制,采用紫外诱变的方法,选育出耐低温草菇菌株Vtlt-1,并利用表达谱芯片技术,比较突变菌株Vtlt-1与原始菌株V23的表达差异基因,筛选差异显著基因后利用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等方法分析,结果发现与V23相比Vtlt-1表达显著差异基因共有1 600个,其中704个基因上调表达,896个基因下调表达。针对差异基因的GO功能分类结果发现:生物学过程方面,差异基因主要分布在金属离子结合、氧化还原过程、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与核酸的结合。细胞组分方面主要与细胞核相关;分子功能中,氧化还原活性以及解旋酶活性,依赖于ATP 的解旋酶活性、DNA指导的RNA聚合酶活性。KEGG注释结果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氨基酸与氮类物质的代谢、脂肪酸与生物碱的合成这两方面,此外还富集到核糖体的生物合成、细胞色素P450、RNA聚合酶、硫和氨基酸的代谢、核酸的修复等通路。这些结果为解析草菇耐低温机制提供分子依据和理论基础。

  • 陈美元,廖剑华,李洪荣,蔡志欣,郭仲杰,王泽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双孢蘑菇子实体发育不同阶段的蛋白质表达变化,对双孢蘑菇As2796菌株子实体原基期、幼菇期、采收期、开伞期的蛋白质组进行了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iTRAQ-MS/MS)分析,共获得不同肽段5 869个,鉴定到1 059个蛋白质,其中1 007个具有相对定量信息。与双孢蘑菇原基期相比,幼菇期、采收期和开伞期分别有差异蛋白质242、200、240个,分别占鉴定蛋白质总数的24.0%,19.9%和23.8%。对这些蛋白质及不同阶段之间的差异蛋白质进行了系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对8个上、下调表达具有连续性的差异蛋白质相关基因进行了荧光定量PCR验证,其中3个蛋白质(错配碱基识别蛋白、细胞色素C1及某推定的未知蛋白质)基因的转录与蛋白质的表达具有较为一致的趋势。这些结果为后续双孢蘑菇子实体发育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苟莉,唐春强,杨淑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紫杉醇是一种广谱的抗癌药物,因其具有独特的抗癌机制、良好的抗癌效果和供不应求的市场等特征而备受关注。紫杉醇具有重大经济效益,但产量受到制约,价格极为昂贵,通过内生真菌发酵法生产紫杉醇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来源困难的问题。在产紫杉醇内生真菌TMS-26发酵液中添加前体物质和诱导子,并通过对接种量、装液量、初始pH和发酵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研究。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表明在PDB培养基中加入苯丙氨酸20mg/L、苯甲酸钠30mg/L、乙酸钠8g/L、甘氨酸15mg/L、CuSO4 0.05mg/L、H2O2 6mmol/L、3,5-二硝基水杨酸15mg/L时能有效提高紫杉醇产量,比优化前增产46.64%,达到446.28µg/L,并且发现最适菌株TMS-26的发酵条件为pH7.5、接种量5%、装液量120mL/250mL、发酵时间为10d。

  • 李亮,尚晓冬,谭琦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甲硝唑为阳性对照,利用HPD-100大孔树脂和95%乙醇将猴头菌子实体中小分子活性物质进行富集,得到乙醇制备液(MREEs);然后对乙醇制备液分别使用石油醚(60-90℃)和氯仿进行多次萃取,得到石油醚萃取物(A1、A2)和氯仿萃取物(B),并进行GC-MS测定;对MREEs和A1、A2、B分别进行药敏试验,同时对5种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最低抑菌浓度测定。结果表明,使用大孔树脂得到的MREEs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得到的A1、A2和B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抑菌率均高于40.0%,其中石油醚萃取物A1在Helicobacter pylori SSI中的抑菌率甚至高达62.9%;A1、A2和B使用GC-MS测定出的主要成分分别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A1,4.53%和A2,6.93%)和棕榈酸2.87%,但仍有大量成分没有被测出。另外,在最低抑菌浓度试验中,A1相应组分对Helicobacter pylori W2504、Helicobacter pylori 9和Helicobacter pylori ATCC 43504的最低抑菌浓度都为0.25mg/mL,A2对Helicobacter pylori 78的最低抑菌浓度仅为0.25mg/mL,而B对Helicobacter pylori W2504、Helicobacter pylori 9的最低抑菌浓度均仅为0.125mg/mL,说明通过石油醚和氯仿萃取得到的猴头菌子实体提取物对幽门螺旋杆菌具有潜在的抑菌作用。

  • 吴向琴,陈同洋,秦鹏钧,胡风庆,杨怀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C42属于epipolythiodioxopiperazines(ETPs)二酮呱嗪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包括抑制病毒复制;不过其对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的影响及机理鲜有报道。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通过溶酶体降解长半衰期蛋白的现象,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有研究发现自噬对HBV的复制至关重要。C42是否通过改变自噬来影响此病毒的复制目前还未见报道。在该研究中,我们发现表达HBV基因组的HepG2.215细胞较原始的HepG2细胞,自噬体明显增加并伴随着Akt磷酸化的增高。C42可以降低自噬基因LC3-II和p62的水平,同时会影响Akt信号通路。氯喹是一种自噬抑制剂,它的存在可以抑制C42导致的LC3-II降低,表明C42可以引起该细胞的自噬。敲降自噬基因和抑制Akt磷酸化均可以减少HBV-X蛋白表达。而利用氯喹抑制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却提高了HBV-X蛋白水平。由于HBV-X对该病毒的复制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认为,C42通过自噬和Akt信号通路来抑制HBV的复制。

  • 王娜,于圣,褚衍亮,徐翔宇,林陈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评价撕裂蜡孔菌处理偶氮染料的应用潜力,用性能稳定的甲基橙染料为材料,采用批次试验在开放性体系中研究了染料初始浓度、菌丝生物量、温度、pH等因素对该菌脱色能力的影响,运用菌丝体反接、染液光谱扫描、菌丝体显微观察等方法探讨了菌丝体脱色的可能机制,利用植物萌发试验进行了染料和脱色后溶液的毒性测试。结果表明,撕裂蜡孔菌在开放的静止体系中能够对甲基橙高效脱色,其最适脱色温度为35℃,最佳脱色pH值在6左右。菌丝对甲基橙的脱色表现在吸附和产酶降解两个方面,脱色过程中染料对菌丝体本身的影响较少。植物毒性分析显示撕裂蜡孔菌脱色48h后的产物对植物的毒性比甲基橙本身更强,若要彻底降解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本研究可为染料脱色工艺提供新的菌种。

  • 郭明天,钱文芸,李建英,余泽芬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淡水丝孢菌1个中国新记录属,即树状孢属Dendrosporium和3个新记录种,即裂叶树状孢D. lobatum,烛台树状孢D. candelabroides和心形赭粉菌Ochroconis cordanae。对采集材料进行了形态学特征描述和图解,标本保存于云南大学微生物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王玉君,张丽春,郭顺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形态特征观察、rDNA-ITS和histone H3序列测定分析,报道分离自西藏药用植物一把伞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和工布乌头Aconitum kongboense的土赤壳属3个中国新记录种:埃什特雷莫什土赤壳Ilyonectria estremocensis、假毁土赤壳Ilyonectria pseudodestructans和强壮土赤壳Ilyonectria robusta,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菌株保存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生物技术中心菌种库。

  • 朱兆香,庄文颖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炭角菌目中小修氏菌属的子座与肉座菌类相似,肉质、垫状至半球形、柠檬黄色;子囊最初含4个具单隔膜的子囊孢子,成熟过程中在分隔处断裂,最终形成8个表面光滑、褐色、角状至方形的子囊孢子。文中提供了该种的宏观和微观特征描述及图示,我国吉林的报道使其分布范围扩展至北亚。

  • 王雪亮,史洋,张艳华,孙凤杰,潘洪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子囊菌具有无性态与有性态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其系统发育和亲缘关系了解的局限性,进而导致菌物学家对子囊菌分类尚持不同意见。子囊菌的交配型基因(MAT)进化保守,且编码的蛋白质调控子囊菌的有性生殖过程。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盘菌纲Discomycete,是一种典型丝状同宗配合真菌,控制该菌有性生殖的交配型基因MAT1-1MAT1-2紧密连锁,且该菌并无有性态与无性态的复杂性。故此,本文根据所克隆的核盘菌交配型基因MAT1-1,利用PAUP*软件将82种含有Alpha-box交配型基因的子囊菌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通过核苷酸及氨基酸水平的系统发育分析,并结合Ainsworth(1973)分类系统及最新的Deep Hyphae(2006)分类系统的对比研究,发现所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与传统分类所表现的进化关系基本一致,且核盘菌交配型基因MAT1-1在进化过程中功能相对保守,该分析结果有助于对其他子囊菌交配型基因的克隆、系统分类与进化研究,同时对核盘菌的亲缘关系、病害预测及防治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