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18年, 第3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8-06-20
  

  • 全选
    |
    目录
  • 菌物学报. 2018, 37(6): 670-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宋林丽, 邢晓科, 郭顺星
    菌物学报. 2018, 37(6): 671-684.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大型真菌中很多种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食药用部位多为大型真菌的子实体,所以子实体的形成对大型真菌的开发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型真菌生活史中,子实体的发生揭示着真菌完成了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从理论上来说,菌丝体只需完成营养生长,即可进入生殖生长;而实际上,子实体的发生受到各种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子实体发生的形态学过程、环境影响因素、分子调控机制等方面综述了近年国内外关于大型真菌子实体发生的研究概况,为大型真菌的系统研究和重要食药用菌的栽培驯化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依据。

  • 刘铁志, 庄剑云
    菌物学报. 2018, 37(6): 685-69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锈菌5个新式样种,它们是小红菊春孢锈菌Aecidium chrysanthemi-chanetii、芯芭春孢锈菌Aecidium cymbariae、三脉紫菀夏孢锈菌Uredo asteris-ageratoidis、路边青夏孢锈菌Uredo gei-aleppici和凤尾蕨夏孢锈菌Uredo pteridis-creticae。每个式样种都有形态特征描述和线条图,附有简要讨论。标本保藏在赤峰学院菌物标本室(CFSZ)和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 图力古尔, 范宇光
    菌物学报. 2018, 37(6): 693-70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丝盖伞属裂盖组Inocybe sect. Rimosae sensu lato是一个分类难度较大的类群,组内的一些种类被认为是复合种。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组并非单系群,该组成员隶属于丝盖伞科下的2个属级分支,Inosperma分支和Pseudosperma分支。本文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序列分析,对我国丝盖伞属裂盖组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发现3个新种:长白丝盖伞Inocybe changbaiensis、新茶褐丝盖伞I. neoumbrinella和云南丝盖伞I. yunnanensis。长白丝盖伞和新茶褐丝盖伞产自中国东北,前者生于针阔混交林下,后者生于柳树林下;云南丝盖伞产自云南省昆明市,生于阔叶树下。基于LSU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长白丝盖伞隶属于Inosperma分支,新茶褐丝盖伞和云南丝盖伞隶属于Pseudosperma分支。本文对此进行了形态描述和特征图示,并讨论了新种与近缘种之间的异同。编制了中国丝盖伞属裂盖组已知种类的分种检索表。

  • 陈文婷, 白描, 唐婉莹, 谭君, 王美军, 杨国顺
    菌物学报. 2018, 37(6): 703-711.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中国湖南省刺葡萄果实表面分离到一株产香酵母LA24。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提供了显微镜的观察结果;通过对大亚基rRNA基因(LSU rDNA)D1/D2区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并与NCBI数据库比对确定该菌为葡萄酒复膜孢酵母Saccharomycopsis vini。GC-QQQ鉴定该酵母能以葡萄糖为原料合成香叶醇、香茅醇和微量的α-松油醇和芳樟醇等单萜类物质。该菌株为首次报道具有合成单萜类能力的葡萄酒复膜孢酵母,为微生物合成单萜类生物途径的研究提供独特材料。

  • 程国辉, 安小亚, 王旭, 张波, 李玉
    菌物学报. 2018, 37(6): 712-721.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菌核多孔菌Polyporus tuberaster资源,对采自吉林省露水河东升林场的野生菌核多孔菌进行分离纯化获取纯菌株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十字划线法研究固体培养条件下不同碳源、氮源、pH和温度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从以上4个单因素实验中选出3个最优水平进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菌核多孔菌P. tuberaster的最适培养条件为:碳源糊精粉(20mg/mL)、氮源酵母浸粉(2mg/mL)、pH 5.0、温度25℃。在最适培养条件下采用试剂盒测定液体培养条件下菌株的产酶活力,结果表明,菌核多孔菌产漆酶能力较强,酶活力最高可达386.96U/L;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力仅为5.23U/L;未检测到锰过氧化物酶。出菇实验中,二级种选用麦粒菌种,500mL罐头瓶装干料160g,每瓶接种蚕豆大小菌块3-4块,25℃培养,菌丝满瓶时间为20d;栽培种配方为阔叶树木屑78%、麦麸20%、石灰粉1%、石膏1%、含水量65%左右,17cm×33cm×0.05cm栽培袋装干料520g,每袋接种蚕豆大小二级种3-4块,菌丝发菌时间为26d;在92%-95%空气湿度、一定散射光和20-21℃低温刺激下培养13d后原基分化形成菇蕾,此后加大空气湿度至97%-98%并保持温度24-25℃培养32d后子实体成熟。

  • 张佳, 李多川
    菌物学报. 2018, 37(6): 722-73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疏绵状嗜热丝孢菌Thermomyces lanuginosus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嗜热真菌,产生的酶在高温条件下具有高活性和稳定性。从该嗜热真菌中克隆了一种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基因Tlmnsod1(EU364837),cDNA全长791bp,开放阅读框654bp,编码217个氨基酸,没有信号肽和前导肽序列。Tlmnsod1基因在酵母中高效表达,经纯化获得了电泳均一分子量约为27kDa的重组蛋白TlMnSOD1。表达的TlMnSOD1酶是糖基化蛋白,具高的热稳定性,最适反应pH和温度分别为8.0和55℃。通过对真菌的40种锰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细胞定位和系统学分析可知:真菌的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可以分为胞内MnSOD、线粒体MnSOD和胞外Mn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可以作为分子标记来研究真菌的进化关系;3种嗜热真菌MnSOD分别与非嗜热真菌MnSOD聚类在3个不同的组中。本研究为MnSOD的糖基化和作为分子标记用于真菌种的鉴定提供了证据。

  • 陆欢, 王春晖, 姜性坚, 徐宁
    菌物学报. 2018, 37(6): 737-745.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珍稀食用菌花脸香蘑菌丝为原材料,对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进行系统研究,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酶解液种类、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和稳渗剂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以0.6mol/mL甘露醇作稳渗剂,在以1%溶菌酶+1%蜗牛酶+1%纤维素酶为复合酶解液,酶解温度为30℃,60-70r/min摇床振荡培养条件下,酶解4h,原生质体产量达到2.31×107CFU/mL,在以蔗糖为稳渗剂的液体培养基上再生率达到25%。研究结果可为花脸香蘑后期研究提供依据。

  • 李文彬, 刘润进, 郭绍霞
    菌物学报. 2018, 37(6): 746-76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根围促生细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联合降解有毒有机物、修复污染土壤和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倍受关注。本试验旨在探究AMF与PGPR联合降解土壤中菲和芘的效应,以菲和芘1:1混合处理浓度各0、50mg/kg、100mg/kg和150mg/kg下对高羊茅Festuca elata接种AMF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Ri)、变形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Gv)、PGPR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Ps2-6、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Ps3-2、Ri+Ps2-6、Ri+Ps3-2、Gv+Ps2-6、Gv+Ps3-2和不接种对照共36个处理。结果表明,供试AMF增加了PGPR的定殖数量;接种PGPR则显著提高AMF的侵染率。AMF、PGPR或AMF+PGPR处理均显著降低土壤中菲和芘含量,促进植物对土壤中菲和芘的吸收,显著提高高羊茅根系和叶片内的菲和芘含量。在土壤中菲和芘100mg/kg和150mg/kg水平下,Gv与Ps2-6及Ri与Ps2-6能相互促进对土壤中菲和芘的去除效应,其中接种Gv+Ps2-6组合处理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5%-98%,土壤中多酚氧化酶、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单接种处理和不接种对照,而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化则表现为相反趋势。其中以Gv+Ps2-6组合处理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为0.17mg/g,是不接种对照的1.9倍;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达到1.32µg/(g·h)和1.81mL/g;酸性磷酸酶活性则比不接种对照土壤降低27%-45%;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含量和总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含量分别是不接种对照的1.6倍和1.5倍。

  • 张明亮, 刘靖宇, 常明昌, 孟俊龙, 赵慧, 侯笑笑
    菌物学报. 2018, 37(6): 761-771.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70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为了得到蛹虫草黄色素最佳提取工艺,采用Box-Behnken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黄色素的提取率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设计对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蛹虫草黄色素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蛹虫草黄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7.00%、液料比32.00:1、提取时间18.00min,在此条件下黄色素提取率达(1.976±0.017)mg/g。红外光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的结果表明,该提取条件下获得的蛹虫草黄色素主要成分为cordyxanthin。蛹虫草黄色素DPPH自由基清除力IC50为0.59mg/mL,在5mg/mL时,总抗氧化力高达0.587,在10mg/mL时,铁离子还原力高达1.488。

  • 国利超, 吕建华, 姚澜, 姚清国, 张金秀, 王立安
    菌物学报. 2018, 37(6): 772-781.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醇浸提朱红栓菌 Trametes cinnabarina 子实体干粉,得到不同极性提取物;采用清除DPPH 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测定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MTT法检测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朱红栓菌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醇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抗肿瘤活性;各提取物在浓度为4-5mg/mL时,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大小依次为乙酸乙酯提取物>乙醇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对3种自由基的最高清除率分别为60.23%、74.49%、63.84%。各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大小依次为乙酸乙酯提取物>乙醇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制率最高达55.93%。采用硅胶和凝胶等柱色谱方法结合核磁、波谱和质谱等技术对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组分进行分析,共分离纯化出11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麦角甾醇(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对羟基苯甲酸甲酯(3),麦角甾-7,22,二烯-3-酮(4),1-[(12E,16E)-12,16-二十碳二烯酰基]-2-[(E,E)-7,11-十八碳二烯酰基]-3-硬脂酰基甘油(5),cinnabarin(6),过氧麦角甾醇(7),尿嘧啶(8),甘露醇(9),腺嘌呤核苷(10),豆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1)。除化合物6外均为首次从朱红栓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研究结果为开发利用朱红栓菌子实体提供了科学依据。

  • 汪雯翰, 朱丽娜, 张赫男, 杨焱, 庄海宁, 唐传红, 刘艳芳, 徐宾, 贾薇, 张劲松
    菌物学报. 2018, 37(6): 782-79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了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巴氏蘑菇Agaricus blazei、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灵芝Ganoderma lingzhi、香菇Lentinula edodes、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和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 10种食用菌醇提物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增殖的影响,其中灵芝醇提物对LNCaP细胞增殖及5ɑ-还原酶活性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对LNCaP细胞释放PSA的抑制效果也好于其他食用菌。进一步研究灵芝醇提物对LNCaP细胞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灵芝醇提物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使Caspase-3、Bax、P53活性升高,PARP、Bcl-2活性下降来实现对LNCap细胞的抑制作用。利用自噬抑制剂氯喹和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观察细胞自噬在灵芝醇提物抗肿瘤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体外激活细胞自噬对LNCaP细胞起到保护,从而减弱了灵芝醇提物的抗肿瘤作用。

  • 宋甜甜, 吴迪, 张赫男, 汪雯翰, 刘艳芳, 李巧珍, 杨焱
    菌物学报. 2018, 37(6): 794-804.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0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的3株高产多糖猴头菌和出发菌株的多糖组分差异,通过液体发酵获得的菌丝体经水提、分级醇沉获得8个胞内多糖组分,对它们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征及体外免疫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株ARTP诱变菌株414、321、236菌丝体多糖含量较出发菌株有较明显提升;ARTP诱变的猴头菌20%醇沉多糖组分较出发菌株分子量大,所占比例增加;诱变菌株60%醇沉多糖组分的分子量略大于出发菌株,所占比例相近。20%醇沉多糖主要由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构成,诱变菌株该多糖组分中葡萄糖和甘露糖的比例较出发菌株均有明显提升,60%醇沉多糖组分单糖组成无明显差异;8个多糖组分均具有体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其中20%醇沉多糖的活性优于60%醇沉多糖,诱变菌株的生物活性优于出发菌株。本研究探讨了ARTP诱变对猴头菌胞内多糖结构及活性的影响,为猴头菌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优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