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24年, 第4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05-22
  

  • 全选
    |
  • 菌物学报. 2024, 43(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研究论文
  • 张婧仪, 罗凯月, 员瑗, 边禄森
    菌物学报. 2024, 43(5): 230365.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发现中国华东地区集毛孔菌一新种—武义集毛孔菌Coltricia wuyiensis。该新种在ITS和nLSU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中处于锈革孔菌目的集毛孔菌属中。武义集毛孔菌主要特征是担子果具中生菌柄;菌盖边缘全缘,表面新鲜时橘黄褐色至红褐色,具同心环区;孔口表面新鲜时土黄色至浅黄褐色;菌管菌丝疏松交织排列至近平行排列;拟担子偶尔具分隔;担孢子广椭圆形,大小为4.3-5.5×3.7-4.4 µm。武义集毛孔菌在系统发育树上与小集毛孔菌C. minima具有亲缘关系,但后者的拟担子不分隔,且担孢子较大(6-7×4-5 µm vs. 4.3-5.5×3.7-4.4 µm)。本研究提供了一个鉴定中国已知集毛孔菌种类的检索表。

  • 张佩璇, 韩一人, 常晓云, 胡江昕, 刘玉军, 陈名君
    菌物学报. 2024, 43(5): 230358.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从黄山市祁门县仙寓山自然保护区自然分布的多花黄精健康根茎中分离得到10株内生真菌。因未观察到分离株分生孢子及产孢结构,基于菌落特征和菌丝结构对其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并结合分子系统学方法,将其鉴定为新棘壳孢属5个种,其中新种3个:内生新棘壳孢Neosetophoma endophyticum,黄精新棘壳孢N. polygonatum 和祁门新棘壳孢N. qimenensis;已知种2个:禾新棘壳孢N. poaceicola和贵阳新棘壳孢N. guiyangensis;棘壳孢属Setophoma已知种1个:洞穴棘壳孢Setophoma caverna。研究菌株保存于安徽农业大学昆虫病原真菌研究中心(RCEF)。

  • 袁榕, 彭骋, 李曙吉, 田呈明
    菌物学报. 2024, 43(5): 23030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3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phenanthera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真菌种类丰富,分布广泛,是重要的病原菌、内生真菌及腐生菌。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采集自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的华中五味子上分离获得10株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结合形态学观察与基于ITS、tef1tub2 3个位点的多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将这些菌株鉴定为冷杉拟盘多毛孢P. abietis、江西拟盘多毛孢P. jiangxiensis、庐山拟盘多毛孢P. lushanensis、稻拟盘多毛孢P. orzae以及新种五味子拟盘多毛孢P. schisandrae,上述拟盘多毛孢属真菌为华中五味子上首次报道。

  • 杨亚敏, 孙婷婷, 张倩, 张春雷, 李东明
    菌物学报. 2024, 43(5): 23024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镰孢菌引起的皮肤病,也称为皮肤镰孢病,通常表现为皮肤结节和顽固性溃疡,银屑病样皮疹很罕见,很容易误诊。由于镰孢菌的天然耐药菌株频繁存在,镰孢菌感染不仅难以诊断,而且难以治疗。现报告一例层出镰孢模拟的银屑病样镰孢病。病人女,59岁,右耳垂及其周围皮肤鳞屑性红斑至斑块30余年。病人先后被误诊为“湿疹、银屑病”等,并接受了多种药物治疗,但没有任何疗效。真菌直接镜检、组织真菌培养及病理学确诊为镰孢菌感染,DNA鉴定为层出镰孢,诊断为皮肤镰孢病。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脂质体后,皮肤损害显著改善,几乎消退。结论:皮肤镰孢菌可模拟银屑病,两性霉素B治疗有效。

  • 王立雯, 林子涵, 王冰冰, LEE Yinwon, 刘馨, 徐剑宏, 史建荣
    菌物学报. 2024, 43(5): 23023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T-2毒素(T-2 toxin)是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中细胞毒性最强的一种,广泛污染粮食作物,在世界多国的大麦、黑麦、燕麦、玉米等样品中均有污染报道,威胁粮食安全与人畜健康。目前T-2毒素标准物质主要是从产毒菌培养物中提取纯化获得,产率较低,主要依赖进口,货期长、价格昂贵。本研究筛选了一株产T-2毒素的拟枝孢镰孢Fsp1,通过基因敲除策略构建了T-2毒素负调控元件Fspgp2的敲除突变体,突变体的菌丝生长及产孢量与野生型菌株相比无显著差异,但其T-2毒素产量显著提高,在大米培养基中产量为421.98 mg/kg,为构建T-2毒素宏量制备纯化技术提供菌源基础,对于粮食中T-2毒素污染风险的持续监测和控制技术的研发意义重大。

  • 高贻宙, 李海博, 王艺潼, 何四明, 吴志宏
    菌物学报. 2024, 43(5): 23023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病原真菌层出镰孢Fusarium proliferatum可引起苜蓿根腐病,影响作物产量,危害人畜健康及食品安全,而目前关于层出镰孢关键致病基因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胞外锌金属蛋白酶是一类在植物病原真菌侵染寄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分泌蛋白。本研究对植物病原真菌中一个显著受寄主诱导表达且具有信号肽分泌活性的锌金属蛋白酶FpMep的功能进行研究。该蛋白在植物病原真菌中高度保守,具有典型的锌离子蛋白酶功能基序(HEXXH)。通过构建FpMep基因敲除突变体并对其进行表型观察,发现FpMep基因可正调控营养生长及产孢,且在层出镰孢响应各种环境胁迫中起着不同的作用。FpMep基因的敲除导致层出镰孢对苜蓿的致病力显著下降。本研究进一步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了FpMep对基因群组网络的调控,发现在ΔFpMep突变体中,编码转运蛋白、翻译后修饰酶类、代谢酶类、转录因子等多种类型的致病相关基因表达显著改变,为进一步揭示FpMep调控致病性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思路。

  • 毕银丽, 宋雅宁, 白雪蕊, 王淑惠
    菌物学报. 2024, 43(5): 23020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 DSE)能与植物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并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然而,当前AMF和DSE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为探究AMF和DSE对紫花苜蓿的促生作用及叶片代谢组分的影响,通过温室盆栽模拟实验,设计CK、AMF、DSE、AMF+DSE 4种接种处理,测定在土壤灭菌条件下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幼苗根系侵染率、生理生长、营养状况等指标。同时,建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不同处理紫花苜蓿叶片代谢产物的差异。结果表明:AMF和DSE促进紫花苜蓿根系发育(根长、根体积、根尖数、根表面积和根投影面积)、增加紫花苜蓿生物量、叶绿素和营养元素含量。紫花苜蓿叶片代谢组学分析共鉴定出91种代谢产物,其中脂质和类脂分子的含量占比最大,且接菌增加了代谢产物中脂质和类脂分子的比例,通路分析表明,接菌对甘油磷脂代谢、半乳糖代谢和卟啉叶绿素代谢影响较大。与其他处理相比,影响代谢途径的关键代谢产物磷脂酰乙醇胺、甘油、棕榈酸、β-胡萝卜素在AMF+DSE联合接种中含量最高。本研究结果为AMF和DSE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和代谢机制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 罗阳兰, 陈丽新, 王灿琴, 韦娇君, 蓝桃菊, 吴圣进, 韦仕岩
    菌物学报. 2024, 43(5): 23022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桉树皮和桉木屑与杂木屑栽培的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营养成分和子实体代谢物的差异,以杂木屑、桉木屑和桉树皮作为主料栽培的毛木耳子实体为供试材料,分别测定水分、蛋白质、脂肪、可溶性糖、粗纤维和粗灰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HPLC-MS)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子实体的代谢差异。结果表明:与杂木屑栽培毛木耳相比,利用桉木屑和桉树皮栽培的毛木耳的粗蛋白、可溶性糖和粗灰分的含量较高,而粗脂肪、粗纤维则含量较低。桉木屑组与杂木屑组间有41种差异代谢产物和5种差异代谢物通路,桉树皮组与杂木屑组间有49种差异代谢产物和15种差异代谢物通路,桉木屑组与桉树皮组间有44种差异代谢产物和21种差异代谢物通路。根据 KEG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桉木屑组和杂木屑组之间有2条差异显著的代谢通路(P<0.05),分别为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桉树皮组和杂木屑组之间有5条差异显著的代谢通路,分别为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嘌呤代谢;C5-支链二元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桉木屑组和桉树皮组之间有4条差异显著的代谢通路,分别为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嘌呤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利用桉木屑和桉树皮作为栽培基质可以增加毛木耳营养成分含量,提高商品品质同时降低生产成本,该研究为桉木屑和桉树皮应用于食用菌栽培提供参考。

  • 韩震, 张恺, 凌铭煌, 庄培文, 李健, 骆祝华
    菌物学报. 2024, 43(5): 23021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2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塑料污染问题不断加重,聚氨酯作为一种常见塑料,其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相对于填埋、焚烧及各种物理或化学回收手段,生物处理被认为是最环保的方法,利用微生物降解塑料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从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分离到一株海洋真菌沃氏霍塔霉Hortaea werneckii 13,该菌可以降解水性聚氨酯Impranil DLN。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叶光谱(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TR-FTIR)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通过断裂多元醇酯基的酯键和氨基甲酸酯基的脲键降解Impranil DLN。此外,H. werneckii 13也能够利用固态聚酯型聚氨酯作为唯一碳源生长,并使聚酯型聚氨酯薄膜发生明显失重与侵蚀。以上结果表明海洋真菌H. werneckii 13在聚氨酯废弃物生物降解及其无害化处理方面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和应用潜力。

  • 曹旺, 赵妍, 杨双双, 林群英, 邓春英, 李传华
    菌物学报. 2024, 43(5): 230254.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枝多头霉Polycephalomyces ramosus是一种珍稀虫草,同属其他种类多具有药用或保健价值。本研究首次经纯人工驯化栽培出分枝多头霉孢梗束,对其开展物种鉴定、生物学特性、驯化栽培条件及成分研究。采用ITS序列鉴定分离菌丝体,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菌丝体生长最适碳源、氮源、温度和pH。以小麦、大米、小米和薏仁为栽培培养基驯化栽培,采用苯酚-硫酸法检测多糖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结果显示:所分离菌丝体为分枝多头霉;固体培养时最适温度为23 ℃,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蔗糖20 g/L、蛋白胨15 g/L、琼脂20 g/L、磷酸二氢钾1 g/L、七水硫酸镁1 g/L、维生素B1 10 mg/L,pH 6.5;液体培养时最适温度为25 ℃,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蔗糖30 g/L、蛋白胨15 g/L、磷酸二氢钾1 g/L、七水硫酸镁1 g/L、维生素B1 10 mg/L,pH 6.5;以小麦为培养基时所产孢梗束产量最高,其生物学效率平均为9.824%;以大米为培养基时所产孢梗束多糖含量最高,为4.693%;以小米为培养基时所产孢梗束腺苷含量最高,为0.130%,但其虫草素含量最低,仅为0.018%。本研究通过生物学特性研究、人工驯化栽培条件筛选及人工栽培孢梗束成分检测,为分枝多头霉人工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班鑫荣, 杨焱, 李文, 吴迪, 张忠, 李景军, 陈万超
    菌物学报. 2024, 43(5): 240005.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4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双螺杆挤压技术对皱环球盖菇粉加工特性的影响,以确定该技术是否具有改良皱环球盖菇粉的应用潜力。使用双螺杆挤压机对皱环球盖菇粉进行挤压温度、加水量和螺杆转速的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来确定最佳参数。接着运用分光测色仪、扫描电镜、粒度分析仪、红外光谱仪对挤压前后的皱环球盖菇粉进行了结构表征测定,并对其持水、持油和吸附能力进行分析,最后进行了体外胃肠道模拟消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皱环球盖菇粉双螺杆挤压最佳条件为:挤压温度96 ℃、加水量27%、螺杆转速15 Hz,在此条件下皱环球盖菇粉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最高,此外,挤压处理显著改变了菇粉的颜色、粒径和结构,同时提高了其持水性、持油性,以及对胆固醇和亚硝酸盐的吸附能力;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证明,挤压处理显著提高了皱环球盖菇粉的消化率。本研究表明双螺杆挤压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皱环球盖菇粉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增强其实际营养效益,可用于皱环球盖菇粉的开发和应用。

  • 新品种快报
  • 陆欢, 刘建雨, 张丹, 宋春艳, 谭琦, 尚晓冬, 王瑞娟
    菌物学报. 2024, 43(5): 23022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金顶侧耳新品种‘金榆1号’是以商业化品种‘榆黄2号’为亲本,通过系统选育获得。该品种菌盖颜色为金黄色或亮黄色,菌盖呈扇形或扇半球形,菌柄粗壮,出菇整齐,产量稳定、生长周期短且抗逆性强。金针菇新品种‘上研A130’是以‘上研1号’为亲本,亲本的孢子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后,经多孢自交育种技术选育获得。该品种为白色,菌盖内卷呈球形,菌柄较长,菌柄基部绒毛少,芽出数多且整齐,产量高。金针菇新品种‘上研1820’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技术选育获得。该品种为浅黄色,菌盖呈球形,菌柄基部颜色加深不显著,菌柄较长,芽出整齐,商品性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