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16年, 第3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2-22
  

  • 全选
    |
  • 罗韵, 陈万浩, 王垚, 韩燕峰, 梁宗琦
    菌物学报. 2016, 35(2): 123-13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40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从贵州大学真菌资源研究所一4℃冰箱中分离到一株能产生黑色素的地丝霉G014512菌株,经产孢结构、菌落特征及5.8S-ITS序列研究分析,鉴定为地丝霉属Geomyces的一个新种,贵阳地丝霉Geomyces guiyangensis。该菌株能在0℃生长,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在15-25℃,生长上限温度为40℃。微生物产生黑色素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受关注,贵阳地丝霉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谷会, 朱世江, 弓德强, 詹儒林, 张鲁斌
    菌物学报. 2016, 35(2): 131-13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402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在广东徐闻凤梨种植基地生产的凤梨果实在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生一种果肉腐烂病害,发病率达10%左右,并有逐年加重危害的趋势。为了明确该病的病原菌,本文通过果实组织分离和接种试验获得1个致病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TEF-1α序列分析,确定该病的病原菌为凤梨镰孢菌Fusarium ananatum,这是该菌所致凤梨小果芯腐病在国内的首次报道。

  • 陶伟, 王娜, 闫淑珍, 陈双林
    菌物学报. 2016, 35(2): 138-14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40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悬滴培养、燕麦-琼脂培养等方法及显微成像技术对绒泡菌科Physaraceae 4种黏菌(黄头绒泡菌Physarum flavicomum、淡黄绒泡菌Physarum melleum、垂头绒泡菌Physarum album、针箍菌Physarella oblonga)的个体发育特征进行比较研究,首次实现了垂头绒泡菌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完整生活循环。4种黏菌孢子萌发均为V-型开裂,但萌发时间有所不同,黄头绒泡菌萌发所需时间最短,仅需5h,而针箍菌萌发所需时间最长,需要2d;针箍菌和淡黄绒泡菌形成的黏变形体均可转变为游动胞,而相同条件下黄头绒泡菌和垂头绒泡菌并未有游动胞形成;4种黏菌原生质团的生长速率不同,在光照刺激下针箍菌、淡黄绒泡菌、黄头绒泡菌和垂头绒泡菌的原生质团分别经过2-3d、2-3d、7d和13d,发育成子实体;完成孢子到孢子的整个生活史,针箍菌和淡黄绒泡菌需要25-30d,黄头绒泡菌和垂头绒泡菌需要40-45d。

  • 代永东, 虞泓, 曾文波, 杨俊媛, 何璐
    菌物学报. 2016, 35(2): 147-16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4029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对棒束孢属Isaria及近缘属物种开展5基因(nrSSU、nrLSUtef-1αrpb1 rpb2)测序并联合分析,结合GenBank相关类群序列,探讨棒束孢属系统发育关系,最终获得95个菌株、58个明确分类群的2-5基因序列。利用MEGA和MrBayes软件进行多基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棒束孢属多系起源于虫草菌科中,分3个不同分支。A支主要由Isaria cicadaeI. teniupesI. coleopterorumI. fumosoroseaI. cateniannulata等组成;B支包括I. poprawkiiI. locusticaI. javanicaI. amoeneroseaI. cateniobliqua;C支仅有I. farinosa。分支间被Cordyceps militarisC. ninchukisporaC. pruinosa等隔开。棒束孢在形态上,主要以瓶梗基部膨大、尖端变细及孢子呈链状等特征与其他类群分开,但同时也发现有棒状分生孢子梗和单孢子类型。基于节点的分歧时间预测分析,推测棒束孢属首次分化于70Mya,但棒束孢属主要物种形成却在60-55Mya,且3个分支的棒束孢物种为快速同时形成,而后大多数类群表现遗传稳定。同时发现,与Isaria Clade A较近一支有粉被玛利亚霉Mariannaea pruinosaC. pruinosa无性型)和蛹草蚧霉Lecanicillium militarisC. militaris无性型);与粉棒束孢距离最近一支有Akanthomyces aculeatusC. tuberculata无性型)和L. attenuatumC. confragosa无性型),是两个不同的属征分类群,且相互间遗传距离较近。根据棒束孢属及其近缘种属形态特征的复杂性推测,棒束孢属在快速物种形成中,其近缘类群存在一定程度的丢失和选择性演化。

  • 李慧燕, 林良才, 肖冬光, 田朝光
    菌物学报. 2016, 35(2): 161-16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40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丝状真菌的木质纤维素水解酶基因的表达很大程度上受到转录水平的调控,对纤维素酶系调控转录因子的研究对提高纤维素酶的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挖掘纤维素酶表达新调控基因,本研究对粗糙脉孢菌锌指转录因子C2H2家族的57株基因敲除突变株在以2%结晶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条件下进行产纤维素酶水平分析筛选。通过测定发酵液的蛋白、内切β-1,4-葡聚糖酶酶活、外切纤维素酶酶活、β-葡萄糖苷酶酶活、木聚糖酶酶活及生物量,发现突变株L-38、L-85、L-40、L-64、L-99、L-07、L-86在蛋白水平及内切β-1,4-葡聚糖酶酶活水平均比野生型有25%-77%不等的显著提高,而突变株L-87、L-06在蛋白水平及内切β-1,4-葡聚糖酶酶活水平均比野生型有65%-80%不等的显著降低。这些纤维素酶新调控基因的获得为后续相关表达调控的研究提供了新素材。

  • 于华峥, 刘艳芳, 周帅, 颜梦秋, 薛令坤, 唐庆九, 张劲松
    菌物学报. 2016, 35(2): 170-17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40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灵芝子实体、菌丝体和孢子粉3种材料中多糖成分的差异,分别运用苯酚硫酸法进行多糖含量测定,运用离子色谱分析其酸水解后单糖组成,并运用HPLC分析各多糖图谱及经α-淀粉酶和β-1,3-葡聚糖酶处理后HPLC图谱的变化,结果发现,灵芝菌丝体中多糖含量最高,达到3.81%,孢子粉多糖含量为1.8%,灵芝子实体中多糖含量最低,仅为0.59%;水解后的单糖组成及摩尔比也有差异,子实体的单糖主要为葡萄糖和半乳糖,菌丝体和孢子粉的单糖主要为葡萄糖;HPLC图谱显示3种多糖出峰位置和分子量也不同,酶解效果表明多糖结构也相差较大。各样品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NO的产量的影响上,菌丝体与子实体多糖都表现出了很好的活性,而孢子粉多糖却呈现出较低活性。实验结果表明灵芝子实体、菌丝体和孢子粉3种材料的多糖成分差异大,在医药保健品使用中应区分使用。

  • 韩乐, 韩伟, 张美彦, 颜梦秋, 马迪, 冯娜, 张劲松
    菌物学报. 2016, 35(2): 178-18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40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对金针菇子实体醇提物的5个萃取分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分部和剩余分部)进行化学成分的定性检验,以及体外抗肿瘤活性和降血糖活性的筛选。定性检验结果表明,金针菇子实体的石油醚、氯仿和乙酸乙酯萃取分部中含有生物碱类、有机酸类、甾类(或三萜)、黄酮类和蒽醌类物质,正丁醇萃取分部中含有氨基酸和蛋白类、糖类、甾类(或三萜)、有机酸类和黄酮类物质,剩余分部中含有氨基酸和蛋白类、糖类、甾类(或三萜)化合物。通过药理筛选发现,金针菇子实体的石油醚、正丁醇以及剩余分部具有体外抗肿瘤作用的潜力,而氯仿和乙酸乙酯分部则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各萃取分部对DPP-IV活性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氯仿和乙酸乙酯分部的抑制作用较强。

  • 张命龙, 焦春伟, 谢意珍, 李崇, 梁慧嘉, 杨咏善
    菌物学报. 2016, 35(2): 188-198.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40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摇瓶液体培养的方法,以菌丝体生物量为主要考察指标,筛选蝙蝠蛾拟青霉PH-2菌株液体发酵的培养基成分和条件。进一步采用正交试验,以菌丝体生物量和腺苷含量为联合指标,确定PH-2菌株液体发酵高产菌丝体和腺苷的培养基配方。通过试验获得的最佳配方为:玉米淀粉40g/L,葡萄糖5g/L,玉米浆25g/L,硫酸镁·7H2O 1g/L,磷酸二氢钾1g/L,硫酸锌1.5g/L,维生素B1 25mg/L;培养条件为:初始pH 6.0,装液量150mL/500mL,接种量8%(V/V),温度26℃,转速120r/min,培养7d。在该工艺下,菌丝体生物量达到25.2g/L。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到菌丝体中腺苷含量为2.76mg/g。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或其相关产品中腺苷的检测手段。本工艺的优化试验获得了较高的菌丝体收率,菌丝体质量良好。

  • 孟泽彬, 文庭池, 雷帮星, 高启煜, 田鑫, 康冀川
    菌物学报. 2016, 35(2): 199-208.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40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古尼虫草Cordyceps gunnii胞内多糖产量为目标,利用单因素法筛选古尼虫草产胞内多糖的最适碳源、氮源和无机盐,运用正交试验筛选最佳培养基组合,用最佳培养基研究古尼虫草产胞内多糖的发酵动力学。结果表明:古尼虫草产胞内多糖最佳培养基为葡萄糖35g/L、蛋白胨15g/L、硫酸锌1g/L、KH2PO4 1g/L、K2HPO4 0.5g/L,用最佳培养基获得胞内多糖(5.169±0.274)g/L,产量是优化前的1.81倍;动力学研究表明,144h是古尼虫草胞内多糖最佳培养时间,此时产量最高为(6.794±0.221)g/L,是目前报道古尼虫草胞内多糖的最高产量。

  • 张亚军, 金庆日, 邵春艳, 桂海娈, 方维焕, 杨梦华, 宋厚辉
    菌物学报. 2016, 35(2): 209-21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402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桔青毒素(citrinin,CTN)是以玉米、谷物、奶酪等为主要成分的食品和动物饲料中常见的、由桔青霉菌产生的酮类真菌毒素,可引起人和动物的慢性中毒或癌症,一直缺少灵敏的快速检测方法。本文通过指数富集适体系统进化技术(简称SELEX)对可能与CTN结合的特异性适体进行了筛选,经过15轮循环,得到17条适体。通过二级结构分析、亲和力检测发现适体13(Apt-13)对CTN有较好的亲和度,解离常数Kd为0.06μmol/L。进一步利用非荧光标记染料PicoGreen,利用其与双链DNA结合的原理,建立了桔青毒素非标记荧光检测方法,30min完成检测,最低检测限达到国家标准(50ppb)且与其他毒素无交叉反应。本研究建立的基于适体的桔青毒素检测技术成本低,可以替代传统的基于抗体的检测方法,为霉菌毒素的精准检测技术的开发提供了实验证据。

  • 杜忠伟, 马海霞, 李玉
    菌物学报. 2016, 35(2): 217-221.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402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核菌纲炭墩菌属的3个种,其中米勒炭墩菌K. milleri和夏威夷炭墩菌K. sandvicensis为中国新记录种。螺纹炭墩菌K. zonata过去仅在中国台湾省有记载,现在我国其他省份也发现该种。米勒炭墩菌采自湖南省,其主要特征是具有开放的子囊壳孔口;夏威夷炭墩菌采自云南省和湖南省,此菌牙缝长度接近孢子全长易于识别;螺纹炭墩菌K. zonata采自云南省、海南省和浙江省,其孢子较黑且较小。本文对此3个种的形态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子座照片和显微照片。

  • 何晓兰, 李泰辉, 彭卫红, 甘炳成
    菌物学报. 2016, 35(2): 222-228.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40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采自东北地区的4个粉褶蕈属Entoloma中国新记录种,双孢粉褶蕈E. bisporigerum,灰蓝粉褶蕈E. caesiellum,美丽粉褶蕈E. formosum以及浅盖粉褶蕈E. pallidocarpum。根据本文所研究的标本材料提供了它们的详细描述和显微结构图。

  • 李彦军, 图力古尔
    菌物学报. 2016, 35(2): 229-23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40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采自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丝膜菌属3个中国新记录种:橄榄棕丝膜菌Cortinarius olivaceofuscus、暗褐牛丝膜菌C. fuscobovinus和黄色丝膜菌C. croceus,并提供形态描述和线条图以及GenBank基因序列号。ITS序列分析及比对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吻合。研究标本存放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