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应俊生,陈梦玲. 中国植物地理[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52-55 [2] 吴征镒,孙航,周浙昆,等.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J]. 生物多样性,2011,19(01):148 [3] 韩大勇,杨永兴. 若尔盖高原沙化沼泽区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其驱动因素[J]. 生态学报,2020,40(16):5602-5610 [4] 郭建鑫,李金升,唐士明,等. 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草原种子植物区系比较研究[J]. 草地学报,2018,26(02):298-305 [5] Kreft H,Jetz W. A framework for delineating biogeographical regions based on species distributions[J]. Journal of Biogeograpy,2010,37(11):2029-2053 [6] Li R,Qian L,Sun H. Current progress and future prospects in phylofloristics[J]. Plant Diversity,2018,40(4):141-146 [7] 吴征镒. 中国植被[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82-114 [8] 吴征镒,周浙昆,李德铢,等.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J]. 云南植物研究,2003(03):245-257 [9] 王芸,欧阳志云,郑华,等. 南方红壤区3种典型森林恢复方式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3,33(04):1204-1211 [10] 杨文斌,刘坤,周守标. 安徽新安江干流滩涂湿地草本植物区系及物种多样性[J]. 生态学报,2013,33(05):1433-1442 [11] 孙航,邓涛,陈永生,等. 植物区系地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生物多样性,2017,25(2):111-122 [12] 吴征镒,庄璇. 中国紫堇属糙果紫堇组的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1983(03):239-260 [13] 王荷生. 植物区系地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27-46 [14] 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 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Ⅳ):1-139 [15] 方精云. 也论我国东部植被带的划分[J]. 植物学报,2001,43(5),522-533 [16] 董厚德. 辽宁植被与植被划分[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28-33 [17] 鲁法军,杜晓艳,曲畅游,等. 再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植物区系在区划中的地位[J]. 植物生态学报,2005(03):416-418 [18] 徐文铎,何兴元,陈玮,等. 沈阳市区植物区系与植被类型的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2003(12):2095-2102 [19] 马国青,蒋丽伟. 辽宁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及地理成分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34(4):136-141 [20] 刘利,刘子昱,季长波,等. 辽西医巫闾山植物区系组成及分布格局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4(02):179-186 [21] 赵一阳,德永军,刘艳玉,等. 七老图山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6):143-148 [22] 廖国藩,贾幼陵. 中国草地资源[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05-421 [23] 王涛,王乙舒,侯依玲,等. 1981~2010年辽宁省气候变化区划[J]. 江西农业学报,2018,30(09):86-93 [24] 白龙,闫加乐,刘英,等. 辽河平原北部草地类型特征及分布现状[J]. 草地学报,2018,26(03):566-575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NY/T 2997-2016草地分类[S]. 2016:1-12 [26] 张光富. 安徽板桥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J].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5-60 [27] 董厚德. 辽宁东部的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1,5(4):241-257 [28] 许玉凤,王鹤,吕林有,等. 赤峰草原主要分布区物种组成及多样性[J]. 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1):2031-2036 [29] 王一陶,王维升,林乐岩. 大黑山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调查[J]. 吉林农业,2011(5):252 [30] 李华峰. 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水泥用石灰岩矿山露天开采技术条件浅析[J].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16(03):31-33 [31] 李宇峰,表海波. 辽宁阜新辽萧仅墓[J]. 北方文物,1988(02):33-36,113 [32] 闫龙. 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生态格局研究[D].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8:3-5 [33] 吴孤樵. 辽宁草地[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49-67 [34] 郑志虎,施颖,张茜,等. 黄土高原两种丛生禾草龄级结构及自疏特征[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20,35(05):837-844 [35] 孙忠林,淑琴,高凯,等. 少花蒺藜草入侵现状、适应机制和防控策略[J]. 草地学报,2020,28(05):1196-1202 [36] 郭孝,李黎,王成章,等. 河南省天然草地资源区划的研究[J]. 草地学报,2019,27(03):719-727 [37] 朱士光. 全新世中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概况[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1:19-43 [38] 董厚德,陈红,于卫. 辽宁植被区划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8,12(4):314-324 [39] 章祖同. 内蒙古草地资源[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35-60 [40] 朱华. 中国热带生物地理北界的建议[J]. 植物科学学报,2018,36(06):893-8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