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立群, 杨静, 石凤翎. 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种子脱落机制及适宜采收期的研究[J]. 中国草地, 1996(3): 7-16 [2] PATTERSON S E. Cutting loose. Abscission and dehiscence in Arabidopsis[J]. Plant Physiology, 2001, 126(2): 494-500 [3] 韩建国, 李敏, 李枫. 牧草种子生产中的潜在种子产量与实际种子产量[J]. 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 1996, (1): 7-11 [4] 苟亚军, 杨维丰, 林少俊, 等. 水稻落粒性的研究进展[J]. 中国水稻科学, 2019, 33(6): 479-488 [5] 蒋昌顺. 柱花草的研究进展[J]. 热带作物学报, 2005(4): 104-108 [6] 白昌军, 刘国道, 王东劲, 等. 高产抗病圭亚那柱花草综合性状评价[J]. 热带作物学报, 2004(2): 87-94 [7] MARQUES A, MORAES L, APARECIDA D S M, et al. Origin and parental genom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llotetraploid Stylosanthes scabra Vogel(Papilionoideae, Leguminosae), an important legume pasture crop[J]. Annals of Botany, 2018, 122(7): 1143-1159 [8] 白昌军, 严琳玲. 空间诱变柱花草的ISSR分析[J]. 草地学报, 2011, 19(2): 299-305 [9] 蒋昌顺. 我国对柱花草属不同种的研究与利用[J]. 热带作物研究, 1995, (3): 64-70 [10] 龙会英, 张德. 22个柱花草材料幼苗期抗旱鉴定初步结果[J]. 热带农业科学, 2015, 35(4): 26-30 [11] 周碧燕, 郭振. ABA及其合成抑制剂对柱花草抗冷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05, 14(6): 94-99 [12] 邵辰光, 王荟, 毕玉芬, 等. 不同施磷量对柱花草侧芽发生的影响[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28(1): 113-117 [13] 易克贤, 黄俊生, 刘国道, 等. 中国柱花草炭疽病原菌遗传多态性的RAPD分析[J]. 微生物学报, 2003, 43(3): 379-387 [14] 唐燕琼, 吴紫云, 刘国道, 等. 柱花草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 植物学报, 2009, 44(6): 752-762 [15] 郭轶敏, 文亦芾, 史亮涛, 等. 土壤磷水平对柱花草株高、根长及生物量的影响[J]. 草业与畜牧, 2014(1): 1-4, 21 [16] 杨帆, 张宇, 余爱, 等. 配方施肥对热研2号柱花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2, 21(2): 264-270 [17] 张立冬, 字学娟, 李茂, 等. 纤维素酶对柱花草青贮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1(7): 118-121 [18] 陈志坚, 罗佳佳, 彭玺如, 等. 不同柱花草种质的抗旱性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 2017, 38(10): 1790-1795 [19] 蒋亚君. 柱花草种质资源核心种质构建[D]. 海口: 海南大学, 2017: 2-3 [20] 刘小慧, 王重丽, 王梦茹, 等. 圭亚那柱花草苗期抗旱性评价及抗旱种质鉴定[J]. 草地学报, 2020, 28(4): 956-96 [21] 白昌军, 刘国道, 陈志权, 等. '热研20号'太空柱花草选育研究报告[J]. 热带作物学报, 2011, 32(1): 33-41 [22] 孙耀中, 东方阳, 陈受宜, 等. 氯化钠胁迫下转badh基因水稻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3(3): 23-25, 31 [23] 包熙旺. 优良牧草184柱花草种子生产技术[J]. 广西热带农业, 2003(1): 27-28 [24] 王英成, 芦光新, 邓晖, 等.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青贮玉米品种农艺性状评价及筛选研究[J]. 草地学报, 2019, 27(6): 1725-1732 [25] 吕春雨, 廖芳丽, 陈宏伟, 等. 41份非洲地区和我国湖北蚕豆种质资源产量性状的鉴定与评价[J]. 南方农业学报, 2018, 49(12): 2356-2363 [26] 余莉, 葛平珍, 王昭礼, 等. 籽粒型芸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J]. 农业科技通讯, 2019(6): 143-149 [27] 尹晓畅. 柱花草品种(系)评价及部分性状与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D]. 海口: 海南大学, 2014: 51 [28] 骆凯, 狄红艳, 张吉宇, 等. 19份草木樨种质农艺学与品质性状初步评价[J]. 草业科学, 2014, 31(11): 2125-2134 [29] 王林海, 王晓伟, 詹克慧, 等. 黄淮麦区部分小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4): 186-191 [30] 李卫华, 伏河山, 徐红军, 等. 42个春小麦品种数量性状的聚类分析[J]. 新疆农业科学, 2006, 43(5): 357-361 [31] 周丽艳, 郭振清, 马玉玲, 等. 春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 2011, 31(6): 1057-1062 [32] 赵永强, 张俊超, 赵旭红, 等. 垂穗披碱草落粒性评价及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 草业科学, 2017, 34(8): 1711-1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