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荣祖.横断山区干旱河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64 [2] 孙书存,包维楷.恢复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7-45 [3] 何永彬,卢堵泽,朱彤.横断山-云南高原干热河谷形成原因研究[J].资源科学,2002(5):69-72 [4] 郭玉红,朗南军,和丽萍,等.元谋干热河谷8种植被类型的林地土壤特性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2007,36(2):56-64 [5] 李昆,张昌顺,马姜明,等.元谋干热河谷不同人工林土壤肥力比较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6,19(5):574-579 [6] 陈宗瑜.云南气候总论[M].昆明:气象出版社,2001.71-81 [7] 杨艳鲜,刘光华,杨顺林,等.元谋于热河谷木豆引种栽培试验[J].云南农业科技.2003,(5):9-11 [8] 杨艳鲜,纪中华,杨顺林,等.元谋干热河谷木豆引种栽培试验初报[J].热带农业科技,2003,26(3):44-46 [9] 李正红,藩学政,周朝鸿,等.云南地方栽培木豆群体数量性状变异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4,17(5):547-554 [10] 李正红,周朝鸿,谷勇,等.中国木豆研究利用现状及开发前景[J].林业科学研究,2001,14(6):674-681 [11] 李树云,李云,范眸天.千热河谷一种优良覆盖植物-大翼豆[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11(2):77-80 [12] 刁阳光,表志明,林兴贵,等.金沙江干热河谷新银合欢优良造林类型选择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1998,19(1):74-77 [13] 拜得珍,纪中华,杨艳鲜,等.银合欢冲沟治理水土保持效益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226-228 [14] 刘化琴,张长海,蔡静,等.银合欢生态适应性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4,7(3);301-305 [15] 李月芬,汤洁,林年丰,等.灰色关联度法在草原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学报,2003,25(5):551-556 [16]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物理性质测定法[M].南京:科学出版社,1978.50-106 [17] 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35-47 [18] 黄文娟,于海多,赵兰坡.松嫩羊草草原植被与土壤的耦合关系[J].草地学报,2006,14(1):62-66 [19] 余作岳,彭少麟.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M].广州:广州科技出版社,1996.370-372 [20] 宋松柏,蔡焕杰.旱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定量评价模型[J].生态学报,2004,24(11):2509-2515 [21] 陈国建,李锐,杨勤科,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社会经济效应评价研究[J].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2005,21(8):384-387 [22] 黄国勤,刘秀英,刘隆旺,等.红壤旱地多熟种植系统的综合效益评价[J].生态学报,2006,26(8):2532-2539 [23] 时光新,尹成信.基于熵的小流域治理效益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1999,19(5):38-40 [24] Milton,S J.Rethinking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in arid and winter rainfall regions of southern Africa[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2001,97(1):47-48 [25] 彭少麟.热带亚热带生态学研究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9-61 [26] 柴宗新,范建容.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思考[J].山地学报,2001,19(4):381-3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