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池全,赵魁义,余国营,等.湿地生态过程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2000,15(2):165-171 [2] 彭佩钦,张文菊,童成立,等.洞庭湖湿地土壤碳、氮、磷及其与土壤物理性状的关系[J].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0):1872-1878 [3] 李平,谢涛,高雄伟.榆林市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湿地保护[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2):66-67 [4] 王丽学,李学森,窦孝鹏,等.湿地保护的意义及我国湿地退化的原因与对策[J]. 中国水土保持,2003,(7):7-8 [5]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三版)[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25-76 [6] 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分析(二版)[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40-64 [7] J.M.布伦纳等著.曹亚澄译.土壤氮素分析法[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208-230 [8] 陈效民,潘根兴,王德建,等.太湖地区农田生态环境中土壤饱和导水率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2000,20(5):11-13 [9] 李忠佩,王效举.小区域水平土壤有机质动态变化的评价与分析[J]. 地理科学,2000,20(2):182-187 [10] 张金屯.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J]. 地理科学,1998,18(5):463-471 [11] 石福臣,李瑞利,王绍强,等.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及全氮分布与积累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7):1425-1431 [12] Jobbagy E G,Jackson R B.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it's relation to climate and vegetation[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2002,10(2):423-436 [13] 于君宝,刘景双,王金达.三江平原泥炭沼泽沉积物中营养物质的分布规律[J]. 湿地科学,2004,2(1):31-35 [14] 陈为峰,史衍玺,田素峰,等.黄河口新生湿地土壤氮磷分布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8,22(1):69-73 [15] 高亚军,朱培立,黄东迈,等.稻田轮作条件下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对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J]. 土壤与环境,2000,9(1):27-30 [16] 刘世全,高丽丽,蒲玉琳,等.西藏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水土保持学报,2004,18(6):54-57 [17] 陶希东,石培基,巨天珍.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1,15(1):18-22 [18] 赵魁义,孙广友,杨永兴,等.中国沼泽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9] 程杰,高亚军.云雾山封育草地土壤养分变化特征[J]. 草地学报,2007,15(3):274-2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