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玉寿. 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形成机理与恢复模式研究[D]. 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6:8-9
[2] 马玉寿,郎百宁,李青云,等. 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J]. 草业科学.2002,19(9):1-5
[3] 王秀红,郑度.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 资源科学,1999,21(6):38-42
[4] 尚占环,龙瑞军. 青藏高原"黑土型"退化草地成因与恢复[J]. 生态学杂志,2005,24(6):652-656
[5] 龙瑞军,董世魁,胡自治. 西部草地退化的原因分析与生态恢复措施探讨[J]. 草原与草坪,2005(6):3-6
[6] 王长庭,曹广民,王启兰,等. 三江源地区不同建植期人工草地植被特征及其与土壤特征的关系[J].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1):2426-2431
[7] 李海,朱春玲,安沙舟,等. 不同建植期混播草地群落特征的年际动态[J]. 草业科学,2013,30(3):430-435
[8] 邱正强,马玉寿,施建军,等. 刈割对"黑土滩"人工草地植被的影响[J]. 青海大学学报,2006,24(4):17-19
[9] 顾梦鹤,王涛,杜国桢. 施肥对高寒地区多年生人工草地生产力及稳定性的影响[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59-63
[10] 田育红. 干扰我国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600-15602
[11] 王长庭,曹广民,王启兰,等. 三江源地区不同建植期人工草地植被特征及其与土壤特征的关系[J].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1):2426-2431
[12] 王彦龙,马玉寿,孙小弟,等. 大武地区"黑土型"退化草地人工植被群落稳定性研究[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7,37(2):29-31
[13] 安渊,李博,杨持,等. 内蒙古大针茅草原草地生产力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I.放牧系统植物地上现存量动态研究[J]. 草业学报,2001,10(2):22-27
[14] 董全民,赵新全,马玉寿,等. 放牧强度对高寒混播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及地上现存量的影响[J]. 草地学报,2012,20(1):10-15
[15] 杨慧茹. 青海草地早熟禾人工草地演替规律及群落稳定性研究[D]. 青海:青海大学,2012:4-7
[16] 师尚礼,李锦华. 羊茅属两种牧草生态适应性及其栽培技术[J]. 草地学报,2006,14 (1):40-42
[17] 蔡晨阳,莱扎提. 冷地早熟禾的栽培技术[J]. 饲草饲料,2013增刊:59
[18] 张大勇,姜新华. 群落内物种多样性发生与维持的一个假说[J]. 生物多样性,1997,5(3):161-167
[19] 顾梦鹤.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人工草地生产力和稳定性关系的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08:3-10
[20] 蔡志风. 黄土区苜蓿人工草地群落结构特征、多样性及其稳定性研究[D]. 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2-7
[21] 朱宝文,周华坤,徐有绪,等. 青海湖北岸草甸草原牧草生物量季节动态研究[J]. 草业科学,2008,25(12):62-67
[22] 王刚,蒋文兰. 人工草地种群生态学研究[M].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3] Tilman D, Reich P B, Wedin D, et al. Diversity and productivity in a long term grassland experiment [J]. Science,2001,294(5543):843-845
[24] Tilman D, Downing J A. Biodiversity and stability in grasslands[J]. Nature,1994,367(6461):363-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