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于健龙,石红霄. 高寒草甸不同退化程度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及影响因子[J]. 西北农业学报,2011,20(11):77-81 [2] 赵云,陈伟,李春鸣,等. 东祁连山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与主要养分的关系[J]. 草业科学,2009,26(05):20-25 [3] 赵锦梅,高超,张德罡. 祁连山东段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研究[J]. 草地学报,2010,18(1):21-25 [4] 黄俊,金平伟,李敏,等. 径流小区尺度土壤入渗率影响因子与估算模型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2016,47(8):171-178 [5] 魏俊岭,金友前,郜红建,等. 施肥措施对砂姜黑土水分入渗性能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22(8):965-971 [6] 张治伟,朱章雄,王燕,等. 岩溶坡地不同利用类型土壤入渗性能及其影响因素[J].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6):71-76 [7] 尤全刚,薛娴,彭飞,等. 高寒草甸草地退化对土壤水热性质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J]. 中国沙漠,2015,35(5):1183-1192 [8] 赵洋毅,王玉杰,王云琦,等. 渝北水源区水源涵养林构建模式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9,30(15):4162-4172 [9] 李志军,赵海清,冯恩民,等. 北极夏季海冰表面积雪层内水分含量的时空分布[J]. 水科学进展,2007,18(1):24-28 [10] 刘广路,范少辉,漆良华,等. 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渗透性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8,22(06):44-47,56 [11] 王云琦,王玉杰. 缙云山典型林分森林土壤持水与入渗特性[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28(03):102-108 [12] 马晓刚,张兵,史东梅,等. 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紫色土入渗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7,21(05):25-29 [13] Turner B L,Meyer W B,Skole D L. Global Land-Use/Land-Cover Change:Towards an Integrated Study[J]. Ambio,1994,23(1):91-95 [14] 马源,李林芝,张德罡,等. 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的分布特征[J]. 草地学报,2019,27(04):797-804 [15] 李博. 中国北方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J]. 中国农业科学,1997,30(06):2-10 [16] 柳小妮,孙九林,张德罡,等. 东祁连山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甸群落结构与植物多样性特征研究[J]. 草业学报,2008,17(4):1-11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19377-2003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3-6 [18] 查同刚. 土壤理化分析[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7:44-85 [19]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第3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2-34 [20] 刘宇新. 武功山退化山地草甸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稳定性研究[D]. 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5:30 [21] 马盼盼. 退化高寒草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养分特征[D]. 兰州:兰州大学,2019:17-23 [22] 杨长明,欧阳竹. 华北平原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土壤,2008,40(1):100-105 [23] 安慧,徐坤. 放牧干扰对荒漠草原土壤性状的影响[J]. 草业学报,2013,22(04):35-42 [24] 邵新庆,石永红,韩建国,等. 典型草原自然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动态变化[J]. 草地学报,2008,16(6):566-571 [25] 高超,张德罡,潘多锋,等. 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有机质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J]. 草原与草坪,2007,27(06):18-21 [26] 张生楹,张德罡,柳小妮,等. 东祁连山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养分特征研究[J]. 草业科学,2012,29(7):1028-1032 [27] Six J,Bossuyt H,Degryze S,et al. A history of research on the link between (micro)aggregates,soil biota,and soil organic matter dynamics[J]. Soil & Tillage Research,2004,79(1):7-31 [28] Denef K,Six J,Paustian K,et al. Importance of macroaggregate dynamics in controlling soil carbon stabilization:short-term effects of physical disturbance induced by dry-wet cycle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1,33(15):2145-2153 [29] 谢锦升,杨玉盛,陈光水,等.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分布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8,29(02):702-709 [30] 林代杰,郑子成,张锡洲,等.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水土保持学报,2016,30(01):33-36 [31] 刘小林,郑子龙,蔺岩雄,等. 甘肃小陇山林区主要林分类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0(01):13-17 [32] Tisdall J M,Oades J M. Organic matter and water-stable aggregates in soils[J]. Journal of Soil Science,1982,33(2):1365-2389 [33] 贾志军,王贵平,李俊义,等. 土壤含水率对坡耕地产流入渗影响的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1987,8(09):27-29,66 [34] 陈效民,潘根兴,沈其荣,等. 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的土壤水分参数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1,15(04):96-98,125 [35] 周健民,沈仁芳. 土壤学大辞典[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18-248 [36] 李雪转,樊贵盛,LiXuezhuan,等. 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入渗能力及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3):188-190 [37] 李卓,吴普特,冯浩,等. 容重对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影响模拟试验[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6):40-45 [38] 王启兰,王长庭,杜岩功,等. 放牧对高寒嵩草草甸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J]. 草业学报,2008,17(02):41-48 [39] 宁婷,郭忠升,李耀林,等. 黄土丘陵区撂荒坡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水分常数的垂直变异[J]. 水土保持学报,2014,28(3):166-170 [40] 吴军虎,张铁钢,赵伟,等. 容重对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13,27(3):63-67 [41] 展争艳,李小刚,张德罡,等. 利用方式对高寒牧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结构性质的影响[J]. 土壤学报,2005,58(05):75-80 [42] 蒋德明,李小梅,丁扬. 巨桉人工林下土壤团聚体对水分入渗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2015,43(07):91-95 [43] 高婵婵,赵传燕,王超,等. 黑河上游天老池流域不同植被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入渗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2016,30(01):117-121,126 [44] 王海瑞,王炜,梁存柱,等. 锡林郭勒退化草原不同恢复年限土壤物理性质与渗水性能[J]. 中国草地学报,2011,33(4):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