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耿华珠.中国苜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45 [2] 陈宝书.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31 [3] 董宽虎.饲草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0 [4] 娄成后.植物生理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175~176 [5] 王忠.植物生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72 [6] 夏爱林.紫花苜蓿最佳收割试验分析[J].新疆畜牧业,1994,(6):36~38 [7] 白文明,左强,李保国.乌兰布和沙区紫花苜蓿根系吸水模型[J].植物生态学报,2001,25(4):431~437 [8] 赵淑银.刈割对牧草作物系数的影响[J].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96,17(4):58~61 [9] 赵聚宝,钟兆站,薛军红,等.小麦品种的抗旱性试验测定[J].农业工程学报,1996,12(3):21~25 [10] 东先旺,张道玉,陈维新.夏玉米超高产群体水分蒸腾指标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1,9(1):74~77 [11] 苏培玺,杜明武,赵爱芬,等.荒漠绿洲主要作物及不同种植方式需水规律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20(2):79~85 [12] 史俊通,杨改河,唐拴虎,等.用耗水系数作为旱区农业生产力水平区划指标的探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5,13(1):100~104 [13] 甘允平,张珍余,裴素萍.准噶尔南缘荒漠绿洲接壤带农田水分平衡的研究及节水技术[J].新疆环境保护,1994,16(4):73~77 [14] 郑卓琳,李伯航,张淑敏.紧凑型夏玉米高产需水规律研究[J].玉米科学,1994,2(4):26~32 [15] 李代琼,姜峻,梁一民,等.安塞黄土丘陵区人工草地水分有效利用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1996,3(2):66~74 [16] 李玉山.苜蓿生产力动态及其水分生态环境效应[J].土壤学报,2002,39(3):404~411 [17] 美国农学会.苜蓿的科学与技术.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所饲料室,农牧渔业部畜牧局草原处译[M].1986.325,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