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19年, 第3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9-05-22
  

  • 全选
    |
    目录
  • 菌物学报. 2019, 38(5): 610-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研究论文
  • 董醇波,杨娟,张芝元,梁建东,韩燕峰,梁宗琦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微生物群落具有核心组(分类单元),这些类群对宿主的健康、生长和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MetaCoMET与共存网络两种方法对采自湖南、四川和贵州的药用杜仲树皮真菌群落进行了核心真菌组分析。MetaCoMET结果显示,在OTU水平上,核心真菌组共有16个分类单元,优势菌是丛赤壳科一未定真菌,其次为Fusarium pseudensiforme、一种黄丝菌Cephalothecaceae sp. 和一种镰刀菌Fusarium sp.等。共存网络分析揭示了11个中枢真菌分类单元。虽然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不完全吻合,但在11个中枢真菌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整体而言,特定核心真菌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植物微生物组的功能提供支撑。

  • 郝飞,吕锡斌,吴耀领,曾祥炼,张巧玲,陈良强,袁颉,罗汝叶,杨帆,王和玉,王莉,尉洪涛,韩培杰,白逢彦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析酱香型白酒酿造酒醅中酵母菌的菌群结构,获取酒醅中的主要酵母菌,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分析酱香型白酒酒醅中酵母菌多样性及主要功能菌群,同时采用可培养分离方法获取酒醅中酵母菌活性菌株。从酱香型白酒下沙至五轮次酒醅中共检出59个属、129个种的酵母菌,分离得到酵母菌活性菌株41种,检测到的酵母菌种类与获得的酵母菌活菌在各香型白酒中最多。不同时期酒醅中的酵母菌种类和数量差异明显,其中下沙、造沙轮次以Pichia kudriavzevii为绝对优势酵母菌;一至五轮次随着轮次的递增,酒醅中优势酵母菌的种类增多,其中主要的优势酵母菌有Pichia kudriavzeviiPichia manshuricaZygosaccharomyces baili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Candida apicola。酱香型白酒酒醅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酵母菌资源,对酵母菌菌群结构的解析有助于科学地认识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产酒与风味代谢机理,为发酵过程的调控提供一定依据。

  • 钱瑞,任锡毅,刘永翔,蒋选利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竹黄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药用真菌,在医学、农业、食品等方面应用广泛且前景可观。为深入挖掘竹黄中有药理活性的有效化学成分,了解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代谢物的变化规律,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了竹黄子座不同发育时期的代谢物,找出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从竹黄子座中共检测出612种代谢物,前期和中期特有27种代谢物。黄酮类、奎宁酸、香豆素等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化合物首次在竹黄中被检测到。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主要是脂质、氨基酸、核苷酸、黄酮类、萜类、有机酸等物质,其中黄酮和氨基酸类化合物占主要地位。通过对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获得6条具有显著意义的代谢途径。黄酮类化合物被认为是除竹红菌素外与竹黄药效有重要联系的化合物。本研究为竹黄药用机理及有效成分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为竹黄有效成分的代谢途径解析提供参考。

  • 吴希禹,付永平,李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香菇是我国产量最高的食用菌之一,因其独特浓郁的风味而广受赞誉。然而随着香菇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其各种病害的发生也日趋频繁。近期在浙江省庆元县多个菇棚内发现一种新病害。为了明确致病菌,本研究通过对罹病香菇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获得纯化菌株QS02,随后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通过柯赫氏法则的验证,确定该病原菌为树状枝葡霉Cladobotryum dendroides。同时,本文还对该病原菌展开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温度为25℃,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最适pH区间为5-6;光照对该菌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是由树状枝葡霉引起的香菇蛛网病在国内的首次报道。

  • 徐珍,章炉军,尚晓冬,刘建雨,张丹,杨慧,于海龙,张美彦,王瑞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金针菇是著名的食、药两用真菌。以45份金针菇品种为试验材料,对21个性状进行分级与评价,对12个数量性状进行分级,并对其中10个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和2个数量性状的不同测量部位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性状均适合作为DUS(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性状,12个数量性状可分别划分为3-5级;10个数量性状至少与1个其他数量性状显著相关;菌柄由上往下逐渐变粗,不同品种变粗程度略有差异,测量菌柄直径时要求测量菌柄上部1/3处;子实体数量由下往上逐渐减少,不同品种减少程度略有差异,测量子实体数量时要求测量单瓶中长度在基部1/3以上的子实体个数;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支持将“菌落:表面色素”、“菌盖:纵切面形状”和“菌盖:表面颜色”作为分组性状。

  • 许蓉,刘正慧,付永平,李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吉林省蛟河市灵芝Ganoderma lingzhi栽培主产区发生的疑似灵芝蛛网病的病原菌,作者通过罹病灵芝子实体病原物的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证明引起吉林省蛟河市灵芝蛛网病的病原菌为嗜菌枝葡霉Cladobotryum mycophilum。该菌营养体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25℃、pH 5、蔗糖作碳源、酵母浸粉作氮源,光照对菌丝体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完全黑暗最适宜生长。本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参考。

  • 韩玉立,王迪,周洁,何晓兰,崔宝凯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内转录间隔区(ITS)、延伸因子1-α(EF1-α)与RNA聚合酶II第二大亚基(RPB2)是真菌系统学研究中常用的基因片段。已有研究发现,在同一个体内ITS也可能存在差异,但EF1-α和RPB2是否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却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克隆测序,分析了南方灵芝Ganoderma australe的ITS、EF1-α和RPB2在同一个体中的序列差异,并探讨这种序列差异是否会影响分子鉴定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在南方灵芝供试样品中,ITS、EF1-α和RPB2序列都有可能存在个体内变异,但个体内变异程度不尽相同。基于供试样品和克隆测序结果发现,ITS序列在同一个体内的变异最高可达2.3%,而RPB2序列在同一个体内的差异仅0.5%,EF1-α序列在同一个体内序列差异也可高达1.8%。ITS和EF1-α序列在同一个体内的差异可能超过了灵芝属部分物种间的差异,对于部分灵芝属物种来说直接利用克隆序列进行分子鉴定或系统发育分析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 黄金金,王艳,胡萍,袁雯雯,赵艳霞,郑维发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蛋白表达体系表达了药用担子菌桦褐孔菌的一个二肽酶基因。该二肽酶基因编码区全长1 814bp,包含6个内含子,编码465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二肽酶基因编码的蛋白中不含信号肽序列,但在第55-77位氨基酸之间存在一个跨膜结构。将含跨膜结构和去跨膜结构蛋白的cDNA序列分别克隆到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ZαA上,电转化至巴斯德毕赤酵母X-33中,用1%(V/V)甲醇诱导重组菌株表达目标蛋白,采用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表达蛋白。结果显示,巴斯德毕赤酵母可表达含跨膜结构的完整基因,但目标蛋白不能分泌到胞外,存在于破碎细胞的沉淀中,且没有催化活性;而去跨膜结构的蛋白则可分泌表达到胞外,并具有催化活性。Ni-NTA纯化去跨膜结构的桦褐孔菌二肽酶浓度可达0.12mg/mL,并发现其在pH 7.3、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h的条件下,以Gly-Gly为底物时,其比活为433U/mg。同时检测到其对Ile-Leu、Trp-Trp和Phe-Phe具有较高的水解活性。

  • 邢红爽,孙鹏飞,李峰,李伟,郭绍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于不同温度(25℃/20℃、35℃/30℃和40℃/35℃)下测定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变形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F. mosseae+G. versiforme 混合菌种处理对狭叶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耐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AMF能与狭叶薰衣草根系形成菌根共生体,以混合菌种处理的侵染率最高,达到68%。40℃/35℃下,与不接种AMF对照相比,混合菌种处理的狭叶薰衣草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叶绿素等含量以及根系活力分别提高了46%、68%、65%、29%和70%;与不接种AMF对照相比,3种温度处理下接种AMF显著增加了狭叶薰衣草植株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而降低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表明接种AMF能增强狭叶薰衣草抗氧化酶活性,减轻高温造成的伤害,增强耐热性,与单一接种相比以混合接种摩西斗管囊霉和变形球囊霉提高狭叶薰衣草耐热性的效应最大。

  • 王萌皓,郝正祺,常明昌,孟俊龙,刘靖宇,冯翠萍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提取纯化绣球菌多糖(Sparassis latifolia polysaccharides,SCPs),研究其表征和功能活性,探索绣球菌多糖表征与其抗氧化及免疫活性之间的关系。以绣球菌子实体为原料,采用聚能超声波辅助水提醇沉法提取绣球菌多糖,经DEAE-52、Sephadex G-100纯化,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离子色谱法、傅里叶红外色谱法、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对绣球菌多糖进行初步表征,检测绣球菌多糖清除DPPH、·OH、$O_{2}^{-}$·自由基能力以及总还原力,用MTT法检测绣球菌多糖对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SCPs分子量范围为215Da-393kDa,由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木糖、果糖构成,摩尔比13:4:1:2:3,其表观形貌为簇状堆积,交织,结构规律性不强,表面光滑,呈一定的网络状结构,分子呈现链状构象,具有高度的分支结构,链间形成小环且伴随一定的球形颗粒。SCPs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和清除DPPH、·OH、$O_{2}^{-}$·自由基的能力,且能够促进巨噬细胞RAW264.7的增殖。绣球菌多糖的抗氧化及免疫活性可能与其分子量、单糖组成、糖链分支及分子构象有关。

  • 徐宾,贾薇,王忠,张赫男,吴迪,唐传红,杨焱,刘振东,张劲松,汪雯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alamarBlue?测定细胞活力法、流式细胞术(annxin V-FITC)/PI双染色测定细胞凋亡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5α-还原酶活性法评价灵芝酸A对前列腺癌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并进一步利用流式细胞术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2’,7’-dichlorofluorescindiacetate,H2DCFDA)染色测定ROS释放量法、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方法,探讨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灵芝酸A可通过抑制5α-还原酶活性,抑制睾酮诱导的前列腺癌LNCaP细胞增殖,诱发细胞早期凋亡来发挥抗肿瘤活性;进一步研究表明,灵芝酸A降低前列腺癌细胞中AR的表达,并通过引发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释放过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诱发细胞凋亡,而qPCR和WB的数据进一步表明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与抑癌基因caspase-3badaifm1的高表达密切相关。

  • 刘盛荣,郑世仲,阮俊峰,张维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灵芝Ganoderma lingzhi是我国的一种著名珍稀药用真菌,多糖及三萜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乙醇水溶液为提取剂,以灵芝多糖及三萜提取率为响应值,正交-满意度函数优化乙醇含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料液比4个因素。结果表明灵芝多糖及三萜共提取优化条件为:乙醇含量40%、温度95℃、提取时间4h和料液比1:40,多糖和三萜的提取率分别达到1.13%和0.46%。优化条件下提取的多糖和三萜,前者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高于热水法提取多糖,后者与乙醇浸提法提取三萜有相近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 郑世杰,张蕊,杨树德,图力古尔,李玉,包海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阳光照射和自然阴干两种干燥方式下,测定了香菇中麦角钙化甾醇的含量。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测定了麦角甾醇转化为麦角钙化甾醇的转化率。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通过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位点竞争实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分子对接方法对麦角钙化甾醇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机制和构象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而揭示了麦角钙化甾醇在体内的传输机制。结果表明,阳光照射能够提高香菇中麦角钙化甾醇含量。麦角甾醇在溶液状态下经过紫外光照射4h,麦角甾醇转化为麦角钙化甾醇的转化率为21%。荧光光谱表明麦角钙化甾醇通过静态猝灭机制猝灭人血清白蛋白的内源荧光。在288K时有利于麦角钙化甾醇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在较高温度下麦角钙化甾醇不能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热力学参数分析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疏水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是结合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力。位点竞争实验和同步荧光光谱表明位点I是麦角钙化甾醇和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主要结合位点。结合过程中能够发生能量转移,结合距离是3.46nm。结合过程轻微地改变人血清白蛋白的结构和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