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真菌化石被不断发现,利用化石中的真菌研究真菌类群的起源和进化历程逐渐成为真菌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真菌化石还是研究古生态中真菌与其他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材料,而这种相互作用既能用于研究古生物间的协同进化,也能成为判断古生态、古气候的重要依据。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真菌化石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更加系统准确地确定不同真菌类群的分化时间,重建真菌的系统发育树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研究生物间相互作用以及推断古生态环境提供帮助。
单倍型分析在人和动、植物的许多学科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介绍了单倍型的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常用的可视化网络分析软件的操作步骤,同时综述和讨论了单倍型在菌物学一些领域,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生物地理来源及迁徙、复合种群中隐存种的界定及其与系统发育关系、生物入侵及新兴病原的单倍型分析侦测等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菌物学向更深层次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途径。
本文在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基础上,对6个采自云南、广西、福建和江西的靴耳属新种进行描述,分别命名为齿缘靴耳、异囊靴耳、假黏靴耳、网孢靴耳、条纹靴耳和毛缘靴耳,并编制中国靴耳属已知物种检索表。基于已知的靴耳属ITS序列,对靴耳属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球孢亚属是并系群,并确定了锁状联合的有无及菌盖表皮是否具有凝胶层是靴耳亚属的主要分类特征。
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序列分析发现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兴安落叶松树上一新种——蒙古锈迷孔菌,对此种进行了形态描述和特征图示,并讨论了该新种与其近缘种之间的异同。
蜜环菌Armillaria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担子菌,是栽培中药天麻所必须的共生菌。为揭示我国天麻栽培用和鄂西地区部分野生蜜环菌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生物学特性,本文收集了9个省市EF-1-α的19个蜜环菌商品菌株和鄂西地区20株野生蜜环菌菌株,以IGS、ITS和elongation factor-1-alpha(EF-1-α)为分子标记对这些菌株进行系统发育与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影响与天麻共生的生物学特性(菌索发育和胞外水解酶活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这19株蜜环菌商品菌株分别归属于2个clade。其中,有18个菌株聚在cladeⅢ,说明不同来源的蜜环菌商品菌株之间系统发育关系很近;通过对蜜环菌的系统发育、菌索生长以及胞外水解酶活性的研究,总体上商品种优于鄂西的野生蜜环菌生物种。从鄂西野生蜜环菌中筛选出4个具有潜在栽培价值的菌株。本研究为天麻栽培生产中蜜环菌菌种的选择提供参考。
艺术体操运动员的手掌、足部(包括足跟和足尖-鞋腔)、以及体操毯的真菌群落组成是否存在潜在的卫生安全隐患,目前国内尚未见研究报道。本研究对37位艺术体操运动员手掌、足跟、和足尖-鞋腔以及体操毯进行了运动场现场采样,通过高通量测序、宏基因组分析、FUNGuild平台功能注释等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艺术体操运动员脚尖鞋腔中存在较多人体潜在的病原真菌,其优势属为常见皮肤真菌,如迈氏酵母Meyerozyma、毛癣菌Trichophyton和谷氏酵母属Guehomyces等,同时也存在新兴病原真菌,如皮假黑粉菌Coniosporium epidermidis和萨氏曲霉Aspergillus sydowi等。在体操毯中常见的皮肤真菌类群虽未被发现,但一类新兴病原真菌链格孢属Alternaria的相对丰度竟达到了50.90%,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公共卫生的安全问题。
为了解落叶松‐杨栅锈菌密码子使用模式,并探究影响其密码子偏好形成的因素,本研究利用CondonW对落叶松‐杨栅锈菌标准菌株98AG31基因组中14 650个基因进行分析,计算基因的有效密码子数,及64个密码子的相对使用度等偏好性参数。结果表明,落叶松‐杨栅锈菌全基因组水平的密码子偏好程度较低,只有少数基因呈现出高偏好性。落叶松‐杨栅锈菌的高频密码子多以A或T结尾,而最优密码子则倾向以G或C结尾。PR2-plot分析及ENC-plot曲线与中性绘图分析显示,落叶松‐杨栅锈菌基因密码子使用模式受到选择压力和突变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相较于选择压力,落叶松‐杨栅锈菌基因密码子的偏好更多地受到突变压力的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密码子碱基组成会对密码子偏好性产生影响,其他因素如序列长度等均不会影响密码子偏好性。
刺盘孢菌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在全球范围内危害众多单双子叶植物。有许多研究对病菌的侵染模式进行了探索,但仍未阐明其确切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在预测病菌蛋白互作的基础上,结合表达谱数据对病菌在活体生存环境下的共表达模块进行挖掘和分析,以期为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线索。通过同源映射法和结构域法,预测得到刺盘孢菌的4 288个蛋白之间存在41 700个潜在互作,其中39 776个互作发生于异源蛋白之间,1 924个互作发生于同一蛋白内。将蛋白互作数据分别与4个表达谱数据进行整合,构建得到离体I、离体II、活体I和活体II 4个共表达互作组。对离体和活体互作组的共有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离体互作组相比,活体互作组中与翻译、蛋白代谢等有关的基因表达水平下降,与离子转运、糖物质转运等有关的基因表达水平上升,暗示了物质转运在刺盘孢菌侵染早期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对活体互作组进行模块化分析,结果表明,活体I和活体II的特异模块分别与胁迫响应、肌动蛋白纤维长度调控有关,其中胁迫响应子网是以热激蛋白Hsp70为核心的互作簇,可能参与病菌对寄主的识别与对抗;肌动蛋白纤维长度调控子网则可能与病菌菌丝在寄主细胞间的延伸有关。
桔梗匍柄霉叶斑病是近年来发现的新病害,病原菌为桔梗匍柄霉Stemphylium platycodontis。为了更好地了解病害的发生规律,本研究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5℃为该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和产孢温度;菌丝生长最适pH值为4,而最适合产孢的pH值为8;24h黑暗处理,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都最有利;PCA培养基对菌丝生长最有利,而桔梗汁液培养基对病原菌产孢最有利;可溶性淀粉对菌丝生长最有利,而蔗糖最利于病原菌产孢;乙酰铵对病原菌生长及产孢都最有利;26.8μg/mL氟硅唑对桔梗匍柄霉的抑制效果最好,毒力持效性最强。
羊肚菌是羊肚菌属Morchella中所有种的统称,其味道鲜美,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大多数羊肚菌物种仍然无法实现人工栽培,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营养类型仍然不甚清楚。梯陵羊肚菌M. importuna是少数可以人工栽培的羊肚菌之一,其腐生营养特性已经明确,但是否与植物根系存在共生营养关系仍然有疑问。为了探究梯陵羊肚菌菌丝与植物根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选用梯棱羊肚菌2个不同交配型同核体菌株A2(MAT1-2-1)、A50(MAT1-1-1)和1个异核体菌株A59(MAT1-1-1和MAT1-2-1)为材料,将3个菌株分别与杂交白杨717(Populus tremula × P. alba,clone 717)进行共培养试验,观察菌丝与根系之间的互作情况。结果显示,A2、A50和A59菌丝体都能使杨树根系发生形态变化,产生明显的菌套(mantle)以及“Y”型菌根状结构,但均未观察到明显的哈蒂氏网(Hartig net)结构。研究表明,梯棱羊肚菌与杨树根系存在某种营养关系,但与外生菌根的共生关系不同。
食用外共生菌根菌是一类可食用并与植物共生的大型真菌,其在纯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缓慢,不会扭结发育成原基,不能完成生活史。因此关于食用菌根菌纯培养条件下生活史的研究报道极少。本研究的兰茂牛肝菌Lanmaoa asiatica已能在纯培养条件下诱导出原基,这使生活史的研究得以完成。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对兰茂牛肝菌子实体担子、担孢子、纯培养菌丝和原基的核相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子实体菌丝细胞为双核,担子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单核担孢子;担孢子萌发时长轴端长出芽状突起伸长为菌丝,原孢子中的细胞核不分裂,直接进入菌丝,形成单核初生菌丝;初生菌丝5d后变为双核菌丝;纯培养菌丝及原基细胞均为双核,其菌丝表面光滑,未观察到锁状联合。
生物被膜的形成是白色念珠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首先构建白色念珠菌体外生物被膜模型,通过倒置显微镜和甲基四氮盐(XTT)法检测大蒜素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相关基因ALS1、ALS3、HWP1、MP65、SUN41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当大蒜素浓度≥12.5μg/mL时,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的生长被抑制,并且在生物被膜形成的早期,大蒜素干预能有效抑制其形成;大蒜素能下调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相关基因ALS1、ALS3、HWP1、MP65、SUN41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提示,大蒜素可有效抑制体外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可能与其下调生物被膜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是一类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大型真菌,目前被国际公认为抗肿瘤效果最好的真菌之一。本研究以桑黄孔菌属中的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鲍姆桑黄Sanghuangporus baumii和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它们液体培养过程中第3、6、9、12、15、18和21天的菌丝生物量以及发酵液的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漆酶活性、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半纤维素酶活性、淀粉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等7个指标,对桑黄的生长代谢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3种桑黄真菌的发酵液均具有完整的胞外酶体系。相比之下,鲍姆桑黄的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更高,杨树桑黄的漆酶活性更高,而桑树桑黄的蛋白酶活性更高,Pearson分析发现多糖的累积与其分泌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淀粉酶和半纤维素酶呈现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则与淀粉酶显著正相关。相应的,鲍姆桑黄和桑树桑黄在多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方面显著优于杨树桑黄。研究结果为更好地研究、开发和利用桑黄提供了科学参考。
分析检测蝉棒束孢菌株BAI0101在培植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孢梗束的转化率和孢梗束中多糖、虫草酸、腺苷和N 6-(2-羟乙基)腺苷含量的变化规律,对配伍的孢梗束复方辅助改善睡眠功能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从培植18d起,孢梗束的转化率呈现上升趋势,在培植30d左右,有保持稳定趋势;孢梗束中的多糖、虫草酸和腺苷含量均随着培植时间的延长呈现增高趋势,均在22-24d达到最高值,其后开始呈现降低趋势,而孢梗束中的N 6-(2-羟乙基)腺苷含量随着培植时间的延长呈现降低趋势,在24-26d左右达到最低值,其后呈现上升趋势,在培植至36d左右达到含量的最高值并保持稳定;对利用该菌株培植的孢梗束,经中药配伍组成的保健品小复方进行了辅助改善睡眠保健功能的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该复方有明显促进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作用,能明显降低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睡眠潜伏期,且无直接睡眠作用,不影响戊巴比妥致小鼠睡眠时间,根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判定该复方具有辅助改善睡眠的保健功能。
本研究采用酿酒酵母发酵的方法对灵芝胞外多糖进行了降解,并对其产物在表观粘度、分子量、多糖得率和含量及单糖组成和生物活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灵芝发酵胞外液经酿酒酵母培养后,所得胞外液的表观粘度明显降低,其中多糖的分子量也随酵母培养时间的延长出现下降趋势,大分子多糖的分子量从3.55×10 6g/mol下降到1.93×10 6g/mol,低分子多糖的分子量从6.18×10 4g/mol下降到3.11×10 4g/mol。多糖得率和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经酵母培养后,灵芝胞外液中20%乙醇沉淀所得20E组分得率明显降低,从2.43g/L下降到0.98g/L,但该组分多糖含量均较高,达到70%以上;而70%乙醇沉淀所得70E组分得率明显增加,达到1.87g/L。单糖组成分析表明,20E组分主要由葡萄糖组成,70E组分主要由甘露糖组成。各组分均表现出较好的与Dectin-1受体结合激活NF-κB增强免疫的活性,且经酿酒酵母发酵24h所得70E组分的活性最好。
本文旨在研究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胞苷对桦褐孔菌多酚合成的调控。以液体摇瓶法培养桦褐孔菌,并在培养液中添加5-氮杂胞苷。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与多酚合成相关的编码苯丙氨酸解氨酶(pal)、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和硬毛素合成酶(sps)基因表达水平,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对编码硬毛素合成酶基因启动子区的组蛋白甲基化修饰进行检测,Folin-Ciocalteu法测定桦褐孔菌细胞内和发酵液中多酚的含量。结果显示,5-氮杂胞苷的添加提高了桦褐孔菌体内pal、4cl和sps基因的表达水平,改变了sps启动子区的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即降低了H3K9三甲基化修饰水平,提高了H3K4和H3K36三甲基化修饰水平,显著提高了桦褐孔菌细胞内和发酵液中多酚的积累量。5-氮杂胞苷诱导下桦褐孔菌细胞内多酚积累量达(46.6±2.8)mg/g,明显高于对照组多酚积累量(28.7±1.0)mg/g,并且胞外多酚的含量由对照组的(66.9±1.3)mg/L提高至(92.3±2.3)mg/L。此外,经5-氮杂胞苷处理后胞内多酚清除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的能力显著提高。可见,5-氮杂胞苷可以作为调节因子激发桦褐孔菌液体培养条件下多酚的合成,可以成为进一步提高桦褐孔菌液体发酵产物中多酚产量的技术手段之一。
草菇在继代培养过程中会出现菌种退化。为了探索菌种退化对子实体营养成分的影响,以V971为初始菌株(M0),连续继代培养19个月(M1-M19),记录菌丝生长速度,测定子实体多糖、蛋白质、多酚、黄酮、氨基酸和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M0-M19菌丝生长速度先上升后下降。仅M0-M12能长出子实体,在M0-M12中,随继代次数的增加,子实体多糖、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黄酮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多酚含量在M0-M7差异不显著,之后显著下降(P<0.05)。M0-M12子实体各矿质元素含量均随继代时间的延长呈显著性下降(P<0.05)。其中Cu含量变化最大,M12比M0降低了77.59%;Mg含量变化最小,M12比M0降低了19.84%。总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M12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M0和M6(P<0.05)。研究表明,草菇继代培养中出现的菌种退化会引起菌丝生长速度下降、子实体营养成分降低。本研究为草菇菌种保藏、菌种质量退化和菌种质量快速鉴定积累了科学数据。
研究桑黄发酵菌丝体次级代谢产物及活性与子实体的差异性,探讨其替代子实体的可能性。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化学法比较菌丝体和子实体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4个萃取相中的成分差异,以二苯基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和Trolox当量抗氧化能力(TEAC)作为抗氧化活性的指标、HepG2和MCF-7癌细胞的抑制率作为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指标,比较其活性差异。结果表明,菌丝体和子实体4个萃取相在化学成分上存在差异;在活性方面,菌丝体各萃取相的抗氧化活性高于子实体,而子实体抗肿瘤活性优于菌丝体。菌丝体醇提取的总黄酮含量高于子实体醇提物,抗氧化活性和总黄酮含量有显著相关性,发酵菌丝体在抗氧化活性方面具有替代子实体的可行性。
蛹虫草是一种可利用大米、小麦等谷物培育的名贵药用真菌,其采收后的菌糠里仍富含许多生物活性物质。本研究立足于蛹虫草菌糠多糖,先分析其化学抗氧化活性,再以H2O2诱导氧化应激损伤的LO2细胞为模型,评价其对肝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进而解析活性多糖的单糖组分。结果显示,菌糠多糖能够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羟基(?O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EC50分别为0.26mg/mL、1.03mg/mL、0.57mg/mL,提示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在H2O2诱导氧化应激损伤的LO2细胞中,菌糠多糖能有效地保护细胞形态的完整性,并且随浓度梯度递增式地提高细胞存活率,当多糖浓度为5mg/mL时,细胞存活率可达91.83%;在分析其作用机制上,与模型组对比,菌糠多糖能通过调节细胞抗氧化酶SOD(提高4.91倍)和CAT(提高3.40倍)的表达来清除ROS含量(P<0.01),降低氧化损害;经检测,虫草菌糠活性多糖主要含有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木糖、半乳糖醛酸、鼠李糖和岩藻糖等单糖。研究结果表明蛹虫草MF27菌糠多糖具有保护肝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虫草菌糠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蝉虫草(蝉花)作为我国传统的中药材,是一种药食两用的虫生真菌,因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而具有广泛的医疗保健价值。本研究以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分析蝉虫草胞内和胞外多糖的化学抗氧化活性,再以H2O2诱导的人肝LO2细胞氧化损伤为模型,进而分析比较二者对肝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在化学抗氧化能力比较上,蝉虫草菌丝体胞外多糖有效清除?O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EC50值分别为1.06mg/mL、0.96mg/mL和0.63mg/mL,而胞内多糖的EC50值分别为3.71mg/mL、2.83mg/mL和1.70mg/mL,表明蝉虫草胞外多糖的化学抗氧化能力更强;在改善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比较上,与模型组对比,二者均能随着浓度递增而显著地提高细胞存活率,但胞外多糖比胞内多糖更强,当多糖浓度为5mg/mL时,胞外多糖细胞存活率达到92.36%,胞内多糖只达到82.07%;在调节细胞抗氧化酶清除ROS的机制上,与模型组对比,胞外多糖分别上调SOD酶活力2.51倍和CAT酶活力2.91倍,极显著地降低了细胞ROS水平(P<0.01)来改善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作用。相应地,胞内多糖只上调了1.85倍和2.33倍,显著性地清除了ROS(P<0.05),表明蝉虫草菌丝体胞外多糖具有更显著的抗肝细胞氧化损伤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蝉虫草菌丝体胞外和胞内多糖均具有良好的抗肝氧化损伤活性,且胞外多糖比胞内多糖活性更好,为蝉虫草菌丝体多糖在保肝产品中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采用抗艾滋病毒抑制剂筛选模型对一株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 sp. CPCC 400786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其对艾滋病毒有较强的抑制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和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oxalicine A(1)、oxalicine B(2)、cis-4,6-dihydroxymellein(3)、亚油酸(4)、十八烯酸(5)、肉豆蔻酸(6)、尿嘧啶(7)、胸腺嘧啶(8)。化合物1和2为杂萜类化合物。对化合物1-6进行了抗艾滋病毒(HIV-1)和抗甲型流感病毒(H1N1)的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1具有良好的抗H1N1活性,其IC50值为38.5μmol/L,比阳性对照药利巴韦林稍弱(IC50=20.5μmol/L);化合物1和2具有抗HIV-1的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22.4、67.8μmol/L;其他化合物未显示抗病毒活性。本研究为从青霉属中发现更多抗病毒活性杂萜分子提供了依据。
本文以黑木耳醇提物和水提物为研究对象,以对胰脂肪酶活性的抑制率为指标,分别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了单因素和正交试验,选取优化后抑制率高的提取物进行抑制类型和3T3-L1前脂肪细胞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醇提物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1h、乙醇浓度90%、料液比1:20,抑制胰脂肪酶的IC50=681.56μg/mL。水提物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2h、料液比1:40,抑制胰脂肪酶的IC50=850.59μg/mL,醇提物的抑制效果优于水提物。醇提物对胰脂肪酶的抑制类型为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常数为4.69mg/mL;醇提物浓度低于1mg/mL时,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活性无影响;浓度高于400μg/mL时即可显著抑制前脂肪细胞的分化。
福建漳州是景天科Crassulaceae多肉植物翡翠景天Sedum morganianum主产地。近年来,该植物黑腐病发病严重,为鉴定其病原菌,从福建漳州3个翡翠景天种植基地采集典型病株并分离病原菌,基于形态学观察及rDNA-ITS、actin、EF-1α基因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界定该病原菌为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该菌引起多肉植物翡翠景天黑腐病为世界首次报道。
为了筛选有效的杀松材线虫野生担子菌菌株,以期用于开发安全高效杀松材线虫生防制剂,从野外采集担子菌子实体,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培养菌株303株,以全齿复活线虫Panagrellus redivivus作靶标进行皿内菌丝杀线虫活性测定,获得2株高活性的菌株BSN003和BSN034,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将菌株BSN003鉴定为Neonothopanus nambi,菌株BSN034鉴定为棕榈微皮伞Marasmiellus palmivorus;两菌株的菌丝在平板上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均有较强的杀线虫能力,在长有菌落的CMA平板上接种松材线虫48h,菌株BSN003处理线虫的死亡率为100%,菌株BSN034处理线虫的捕食率为93.6%。本研究表明N. nambi和棕榈微皮伞是松材线虫生物防治的潜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