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21年, 第40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1-07-22
  

  • 全选
    |
    目录
  • 菌物学报. 2021, 40(7): 1590-1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研究论文
  • 王振,王向华,秦位强,陈作红,邓旺秋,张家辉,图力古尔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红菇属变红乳菇亚属的乳汁常变为红色,变黄的乳汁较为少见。在中国中南部亚热带壳斗科林下发现了一个乳汁迅速变黄色的物种。这是首次在中国发现的变红乳菇亚属中乳汁变黄的物种,其独特的乳汁、褐色的菌盖、稀疏的菌褶和大的具极高翼状纹饰的孢子能将其与其他已知种区分开来,在此将其描述为新种,黄美乳菇L. mirus。本研究提供了该新种的DNA条形码ITS-LSU区域和形态特征描述,并将其与其他乳汁变黄的物种如马来西亚的L. flavorosescensL. pallidior进行了对比。这一发现为证实中国乳菇属的亚热带-热带地区与亚洲热带地区的亲缘增加了新的证据。

  • 商振达,孔庆辉,谭占坤,商鹏,王宏辉,刘锁珠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西藏地区反刍动物(藏羚羊)和单胃草食动物(藏野驴)粪便中真菌群落结构,本研究采用ITS1区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西藏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藏羚羊和藏野驴新鲜粪便中真菌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从5头藏羚羊新鲜粪便中共鉴定出5个门、15个纲、32个目、45个科和56个属的真菌;从5头藏野驴新鲜粪便中共鉴定出3个门、10个纲、18个目、18个科和20个属的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优势门,相对多度占所有真菌门数的82.70%;寡囊盘菌属ThelebolusNaganishia和亚隔孢壳属Didymella为优势属,3个属的相对多度依次占所有真菌属数的43.91%、7.38%和7.03%。藏羚羊和藏野驴粪便真菌菌群存在明显差异,其中34个属的多度在两种野生动物新鲜粪便中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动物的种类会影响其粪便中真菌多样性。

  • 郝嘉鑫,童方平,赵敏,李贵,刘振华,白淑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湖南省林业科学院龙伏试验基地3年生常规方法培养的马尾松苗Pinus massoniana(以下简称常规苗)和3年生马尾松根生产(root production method,RPM)苗根、根际土为研究对象,采用 Illumina MiSeq 测序技术研究其根系及根际土壤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ECMF)群落结构特征,旨在探明其土壤微生境的差异,进而为人工接种菌根真菌及改良常规苗的土壤微生境奠定基础。测序共获得170 148条ECMF序列,划分为20个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隶属于2门、3纲、7目、8科、11属。Chao1丰富度指数、Ace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常规苗根际土的OTUs丰富度高于RPM苗根际土,并且根样OTUs丰富度低于根际土样(P<0.05)。不同样品的ECMF优势属占比也不同,RPM苗根样中占比最大的为Amphinema(47.89%),常规苗根样为Tomentella(70.60%);RPM苗土样中占比最大的为Tylospora(62.33%),常规苗土样为Tomentella(55.69%)。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值对ECMF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速效磷和有机质;同时,不同理化因子对群落多样性指数及优势属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 何苏琴,文朝慧,白滨,刘永刚,荆卓琼,张海英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13年8月在甘肃省通渭县的一块燕麦田中,叶片和小穗上出现大量紫色病斑,病株率达100%。采用组织分离法得到核腔菌属Pyrenophora(synonym:Drechslera)真菌。通过Koch’s法则明确了菌株ASA-13的致病性:在8-22℃下,接种植株产生紫色叶斑,在20-25℃下,接种植株产生中心黑色、周围黄褐色至淡黄色叶斑,一些病斑几乎成为条斑。在20℃下,菌株ASA-13人工接种可侵染皮燕麦、裸燕麦、高粱、小麦、玉米和青稞离体叶片。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燕麦紫斑病病原为毛壳核腔菌Pyrenophora chaetomioides(syn.:D. avenae)。采用温度梯度法测定了试验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在PDA培养基上菌株ASA-13的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

  • 曾慧兰,刘佳蓉,李丽娜,黄琴,李润根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龙牙百合Lilium brownii var. viridulum是药食同源百合,为江西省主产百合。以采自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龙牙百合生产基地的腐烂组培苗为研究对象,因发病时茎叶甚至整株组培苗腐烂,故定义该病为“软腐病”。本研究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菌落生长状态、菌丝、分生孢子、产孢结构等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检测和多基因位点序列鉴定。根据形态学观察初步鉴定病原菌为Acremonium sclerotigenum。进一步对病原菌的rDNA-ITS、LSU、SSU和β-tubulin多基因位点进行序列分析,发现其与A. sclerotigenum同源性最高并聚为一支。综上所述,确定引起龙牙百合软腐病的病原菌为产核枝顶孢A. sclerotigenum

  • 李璇,孔谦,陈中健,黄文洁,吴绍文,陈梦雨,谭深源,王婧,晏石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黄曲霉菌的毒素合成是否影响菌丝超微形态,本研究结合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比较观察产毒(28℃和30℃)和不产毒(37℃和40℃)温度下培养的不同发育阶段的黄曲霉菌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扫描电镜结果显示:28℃下,在24h和44h菌丝体表面有丝状粘性分泌物附着,48-72h之间菌丝体逐渐出现皱缩、塌陷和扭曲现象,而37℃下的菌丝体24-72h期间保持粗壮饱满。透射电镜结果显示:28℃下,培养24h后菌丝细胞内部出现大囊泡,44-72h期间内部细胞器模糊不清;而37℃下的菌丝细胞内部细胞器清晰,在44-48h期间线粒体和脂质体数量最多,72h后观察到隔膜结构。随后比较观察30℃和40℃下培养的黄曲霉菌丝超微结构验证了上述发现。综上,28℃和30℃促进黄曲霉菌产毒却导致菌丝体更早更快衰老,37℃和40℃不利于黄曲霉毒素合成但菌丝生长旺盛,且菌丝衰老进程相对减缓。本研究表明黄曲霉菌的毒素合成与菌丝内部形态变化密切相关。

  • 陶欣,赵宁,李彪,李敏,闫淑珍,陈双林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竹黄Shiraia bambusicola是一种重要的药用子囊菌,对其分类归属一直存在不同处理意见,主要原因在于形态分类学难以解释其不同的特征表现。为了对竹黄的分类地位做出更接近自然亲缘关系的解释,本研究以自测的S. bambusicola S4201菌株基因组为基础,结合Genome Warehouse(GWH)数据库中公布的S. bambusicola GZAAS2.1243菌株和GenBank数据库中公布的Shiraia sp. slf14菌株的基因组数据,选取nrSSU、nrLSU、tef-1αrbp2 4段序列联合分析,与国际真菌生命之树计划(Assembling The Fungal Tree of Life,AFTOL)中的74种子囊菌比较,进行目级归属的系统发育分析;选择ITS、nrLSU和tub2 3段序列联合分析,与GenBank数据库中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的30种真菌比较,进行科级归属的系统发育分析。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推断法(Bayesian inference,BI)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支持了单独建立竹黄科的分类处理,且竹黄科应归于格孢腔菌目,竹黄属中可能有隐存种。

  • 张雪蕊,张子蕴,王毅,原晓龙,杨焱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Zn(II)2Cys6锌簇蛋白转录因子(C6 zinc)在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首先利用本地BLAST,从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全基因组中获得Zn(II)2Cys6锌簇蛋白转录因子编码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编码蛋白保守结构域、一级结构及二级结构,构建蛋白系统发育树,最后利用半定量PCR对它们在不同碳源和氮源培养条件下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从桑黄基因组中分析获得的11个Zn(II)2Cys6锌簇蛋白均具有Cy6型锌指基序,属于GAL4型锌簇蛋白转录因子;它们均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具磷酸化修饰位点,糖基化修饰位点较少或没有,定位于细胞核中;其二级结构主要以无规卷曲和α螺旋为主;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桑黄Zn(II)2Cys6锌簇蛋白分为2个大分支,其中Ⅰ类分支转录因子的保守结构域分布于蛋白N-端,Ⅱ类分支转录因子的保守结构域则分布于蛋白C-端;11个桑黄Zn(II)2Cys6锌簇蛋白转录因子在不同培养基培养的菌丝体中呈现差异化表达,其中,肌醇培养基和乳糖培养基能够有效促进大部分锌簇蛋白转录因子的表达;另外,基因簇分析显示桑黄锌簇蛋白SHCZ4可能是NRPS-PKS杂合基因簇体系的途经特异性转录因子。该结果将为桑黄次生代谢产物合成调控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以及潜在次生代谢相关基因簇的挖掘提供参考依据。

  • 李茹,仇金凤,杨彦彦,王金子,陈凤月,陈保善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丝状真菌分泌蛋白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目前对于病原真菌的蛋白胞外分泌途径及其调控机制的报道不多。为建立一个方便高效的真菌分泌蛋白调控途径的遗传研究体系,本研究以植物病原丝状真菌——板栗疫病菌寄生隐赤壳Cryphonectria parasitica为对象,选取分泌表达量最高的两个分泌蛋白的信号肽SP1和SP2,分别构建带有GUS报告基因的分泌蛋白表达载体pCPXBle-SP1-GUS和pCPXBle-SP2-GUS并用于转化板栗疫病菌。选择高效分泌GUS蛋白的转化株SP1-9为出发菌株,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构建了T-DNA插入突变体库,从576个突变体中筛选到2株GUS分泌表达明显降低的突变体。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可用于研究丝状真菌蛋白分泌的遗传研究体系,并筛选获得了分泌蛋白缺陷突变体,为深入研究丝状真菌分泌途径及其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 贾定洪,王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金针菇在中国和日本是最受人喜爱的食用菌之一,在重要栽培食用菌中产销量排名第四。近年来,已在活性物质、分子标记及基因鉴定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未见有金针菇内参基因稳定性研究的报道,导致金针菇基因表达研究无内源参考基因稳定性数据作为参考。本研究采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 4种软件评估18S核糖体RNA(18S)、28S核糖体RNA(28S)、60S核糖体蛋白L18(Rpl18)、肌动蛋白1(Act1)、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翻译延伸因子EF1-alpha(Ef1A)、DNA指导的RNA聚合酶亚基2(Rpb2)、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x1)及细胞色素b(CytB)等9个内参基因的稳定性。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单个基因中Act1基因最稳定,CytB表达稳定性最差,但单个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不能够满足定量PCR实验要求;根据geNorm软件分析结果,CytBRpb2是金针菇定量PCR的稳定内参基因组合。本研究首次评估了金针菇的内参基因稳定性,将为后续的基因表达研究提供参考。

  • 苏强军,夏樱霞,谢放,Uwitugabiye VESTINE,陈照禾,周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冬虫夏草单子囊孢子分离得到的菌株TZ8-1的3种菌丝形态为实验材料,提取RNA,经反转录获取cDNA,选择了11个持家基因为候选内参基因(18S rRNA、APRTase、β-TUB、RPL2、EF1-α、PGI、PGM、H+-ATPase、ACT1、UBQ和GAPDH),根据该菌基因组注释结果来设计引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进行定量扩增,利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算法程序进行表达稳定性评估,并用RefFinder对评估结果进行综合排比,最终筛选得到了最适内参基因。结果表明,所选取的11个候选内参基因均可作为冬虫夏草菌菌丝体时期的内参基因,稳定性最好的3个内参基因分别是UBQ、PGE和ACT1,稳定性较差的3个内参基因分别是GAPDH、RPL2和β-TUB。

  • 王徐萍,刘晴,董彩虹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ku70ku80是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通路的关键基因,在一些丝状真菌中其基因敲除株可作为底盘菌株,提高同源重组效率和基因敲除效率。本研究从蛹虫草基因组中鉴定得到Cmku70Cmku80基因,分别编码分子量为71.50kDa和80.96kDa的蛋白,均含有Ku core结构域,预测均定位于细胞核。系统进化分析表明Ku70和Ku80蛋白在真菌中广泛存在,且具有保守性。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同源重组法敲除Cmku70,发现不影响蛹虫草菌丝生长、见光转色、分生孢子形成及形态等无性生长过程,但敲除后不能形成子实体,因此Cmku70敲除株不宜用作蛹虫草生长发育相关基因高效敲除的底盘菌株。

  • 高亚男,朱凤妹,李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黑曲霉3.316是一株耐热型丝状真菌,最高生长温度达47℃,在工业发酵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为了更加充分地在工业发酵中利用其耐热特性,需要对菌株信息进行全面了解。通过PacBio Sequel测序平台的CLR测序方式对黑曲霉3.316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基因组最后得到15个contigs,总长度为34 956 132bp,GC含量为49.21%,预测到10 032个编码基因,在GO、KOG、KEGG数据库分别有6 901、2 118和9 494个基因得到注释。通过分析比较得到黑曲霉耐热性与抗氧化相关基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有密切关系,这为后续研究黑曲霉3.316耐热特性提供可靠信息,同时为应对工业发酵中的高能耗、高生产成本以及高温环境的现状提供优良菌株。

  • 孙梦妮,赵艳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粗糙脉孢菌为子囊菌中的高效纤维素降解菌,可以直接以纤维素为营养源进行生长。本研究以粗糙脉孢菌为实验对象,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甾醇还原酶基因erg24的高表达菌株,分别以蔗糖、麦麸、玉米秸秆、小麦秸秆、杨树木屑、水稻秸秆6种物质的粉末为碳源培养野生型粗糙脉孢菌和erg24高表达菌株,利用半定量RT-PCR测定在不同培养条件下erg2erg24erg6 3个麦角甾醇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HPLC方法测定不同培养条件下麦角甾醇的积累量。研究结果表明,分别以玉米秸秆、杨树木屑、水稻秸秆这3种粉末为碳源时,培养物中的erg2erg24erg6 3个基因表达量较高。在不同培养条件下erg24高表达菌株合成麦角甾醇量显著高于野生型粗糙脉孢菌的合成量,且以杨树木屑粉末为碳源培养时,所获得的麦角甾醇产量最高,为30.53μg/mg。结果表明erg24基因是粗糙脉孢菌合成麦角甾醇的关键基因之一,利用玉米秸秆、小麦秸秆、杨树木屑或水稻秸秆粉末为碳源培养粗糙脉孢菌时,可获得较高产量的麦角甾醇。研究结果为以农业废弃物为营养源,利用真菌生产麦角甾醇奠定了基础。

  • 宋婷婷,沈颖越,徐飞,范丽军,蔡为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香菇是世界产量第二大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在木屑袋料栽培模式下,香菇发育可以分为菌丝生长期(G)、菌丝褐化期(B)、原基形成期(P)以及出菇期(FB)4个阶段。褐化期和原基形成期是香菇从营养生长期到生殖生长两个关键发育阶段,对香菇子实体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本研究以3种不同栽培材料为重复,对香菇发育的前3个阶段进行了转录组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似性分析表明,基因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不同栽培基质样本的基因表达特征相似。以菌丝生长阶段的转录本为参照,通过基因差异表达分析,获得与菌丝褐化成熟和原基形成相关的基因,并对这些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其次,对9个转录本数据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分别获得了与菌丝生长、褐化阶段及原基形成各阶段高度相关的黑色、蓝色及黄色基因模块,并利用网络节点分析获得了与菌丝褐化成熟和原基形成得到7个关键基因;最后,结合差异基因和基因模块分析,得到了菌丝生长阶段的17个重要基因、褐化阶段的167个重要基因以及原基形成阶段的67个重要基因。通过多分析手段结合为筛选候选基因提供了更为高效的方法。

  • 程倩颖,史瑞婕,常明昌,孟俊龙,刘靖宇,冯翠萍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蛋白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在50℃、60℃和70℃下热处理0至30min,探讨了湿热处理对刺芹侧耳蛋白理化性质、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湿热处理后刺芹侧耳蛋白的疏水性先升高后降低(P<0.05),总巯基含量先降低后升高(P<0.05),此外,刺芹侧耳蛋白二级结构受到影响,在50℃和60℃下进行湿热处理后,其α螺旋含量降低,而在70℃下则升高,β-折叠含量减少,β-转角和不规则卷曲增加;功能特性方面,刺芹侧耳蛋白在50℃、60℃和70℃湿热处理的20min内,其乳化和发泡性能分别提高(P<0.05)。因此,湿热处理可以增强刺芹侧耳蛋白的功能特性,并改善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刘月涵,张丽秀,张小雪,刘猛,张玉坤,宁国辉,杨志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典型煤矿区老化污染土壤为修复对象,研究不同剂量腐殖酸对镰刀菌Fusarium sp. ZH-H2降解土壤4环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总量及各单体的降解效果,并进一步分析腐殖酸强化ZH-H2降解4环PAHs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添加不同剂量腐殖酸后,ZH-H2对4环PAHs总量及各单体的去除率均显著提高,高低顺次为HF3(2.5g/kg)>HF1(0.5g/kg)≈HF2(0.1g/kg)>H。当腐殖酸添加量为2.5g/kg时,PAHs总量及各单体的去除率分别高达32.44%和35.06%,单体芘(pyrene,Pyr)降解最突出。在添加与不添加腐殖酸处理下,ZH-H2降解速率均在0-4d表现最快,总量降解速率高达43.70µg/(kg·d),随后降解速率呈现减弱趋势。与不添加腐殖酸处理相比,腐殖酸强化ZH-H2对Pyr的降解速率(提高了57.05%)。PAHs总量及其各单体降解速率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添加腐殖酸处理的相关系数和反应速率常数绝对值均显著高于不添加腐殖酸处理。与不添加腐殖酸处理相比,腐殖酸强化后的PAHs半衰期(55-69.3d)比自然衰减(96.3-177.7d)缩短了0.76-1.77倍,大幅提升了降解速率,缩短了降解时间。综上,添加2.5g/kg腐殖酸强化ZH-H2对4环PAHs的降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降解时间也较快,为污染老化土壤原位修复提供了重要依据。

  • 朱晓璐,张劲松,周帅,韩伟,唐庆九,王金艳,冯娜,冯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规模化液态深层发酵获得灵芝发酵产物,采用多种硅胶色谱柱层析及重结晶的方式,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核磁、质谱等波谱分析,鉴定出这些化合物均属于含羟基或酮基的不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分别为(9S,10R,11E,13R)-9,10,13-trihydroxyoctadec-11-enoic acid(1)和(9S,10R,11E,13S)-9,10,13-trihydroxyoctadec-11-enoic acid(2)的混合物、12S*,13S*-dihydroxy-9-oxo-10(E)- octadecenoic acid(3)、9R*,10R*-dihydroxy-13-oxo-11(E)-octadecenoic acid(4)、12S*,13R*-dihydroxy- 9-oxo-10(E)-octadecenoic acid(5)、9S*,10R*-dihydroxy-13-oxo-11(E)-octadecenoic acid(6)、10(S)-hydroxy-8(Z)-octadecenoic acid(7)、12-oxooctadeca-8,10-dienoic acid(8)、9,12-dihydroxy-10-eicosenoic acid(9)和9-oxooctadeca-10,12-dienoic acid(10)。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灵芝发酵产物中获得,且具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8和化合物10对L1210细胞增殖抑制的IC50值分别为13.00μmol/L和16.88μmol/L,对K562细胞增殖亦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是具有抗肿瘤潜力的天然产物。

  • 滕李铭,田雪梅,吴芳,戴玉成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野生灵芝的主要活性成分以及对野生灵芝的开发利用价值,对13种野生灵芝菌株在同一条件下进行液体发酵,采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比较菌丝体胞内三萜和多糖的含量差异。结果显示,13种灵芝菌株的三萜和多糖含量有很大差异,其中无柄紫灵芝Ganoderma mastoporum、亮盖灵芝G. lucidum和树舌灵芝G. applanatum的三萜含量较高;树舌灵芝G. applanatum、紫芝G. sinense和褐灵芝G. brownii的多糖含量较高。目前国内广泛栽培灵芝G. lingzhi的野生菌株发酵产物中的三萜和多糖含量并不是最高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野生灵芝还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在价值。

  • 许玉君,刘星含,厉怡,尹俪洁,曹鹏,侯亚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中药可治疗肺炎。新型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外部囊膜上的S蛋白是决定病毒毒力的关键因素及主要抗原。本研究利用SARS-CoV-2病毒的S蛋白和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肺炎模型,初步探索了蛹虫草菌粉对肺炎模型的促炎性因子、单核/巨噬细胞和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以及纤维化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蛹虫草菌粉可降低SARS-CoV-2病毒的S蛋白组和LPS组小鼠血清中TNF-α、IL-6和IL-10的表达,并降低肺组织、肺泡灌洗液和外周血中巨噬细胞的比例,降低外周血和脾脏中MDSC的数量。进一步研究发现,蛹虫草还可降低SARS-CoV-2病毒的S蛋白组和LPS组小鼠肺组织羟基脯氨酸的表达和成纤维细胞的分布,进而减轻小鼠的肺纤维化水平。qRT-PCR实验发现蛹虫草菌粉处理不仅可以降低SARS-CoV-2病毒的S蛋白组小鼠肺组织中TGF-β R1水平,还降低SARS-CoV-2病毒的S蛋白组和LPS组肺组织中smad2的表达。因此认为蛹虫草菌粉可缓解SARS-CoV-2病毒的S蛋白和LPS诱导的肺部炎症和纤维化症状,且纤维化缓解作用可能与TGF-β R1/smad2信号通路相关。

  • 吕国英,宋婷婷,蔡为明,张作法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了野生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子实体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和化学成分的差异,探讨其高抗氧化能力的来源。以二苯基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和β-胡萝卜素漂白实验作为抗氧化的指标比较其抗氧化活性差异。结果表明,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杨树桑黄的抗氧化活性显著强于桑树桑黄;杨树桑黄醇提物的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均高于桑树桑黄醇提物。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Triple-TOF-MS)比较了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乙醇提取物成分差异,桑树桑黄中共鉴定出19种多酚类物质,杨树桑黄中除了与桑树桑黄中相同的19种物质,还另外分析出3种多酚类物质。

  • 诸戌娴,段文慧,胡晶,耿燕,李华祥,任怡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樟芝发酵滤液干膏(剂量为350,700和1 050mg/kg)对慢性酒精喂养加急性酒精灌胃的酒精性肝病小鼠模型的保肝作用。结果表明,樟芝发酵滤液干膏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力;降低小鼠血清游离脂肪酸(NEFA)、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的水平;H&E染色和油红O染色显示樟芝发酵滤液干膏可以改善肝组织脂质堆积。研究结果表明樟芝发酵滤液干膏对酒精性肝病有改善作用,可能是通过保护肝细胞、肝组织及整体肝脏降低了肝功酶的释放,减少肝脏脂质堆积来对酒精性肝病起到保护作用,可用于相关功能性食品及药品的开发。

  • 张漾泓,张少冰,张家顺,马江山,刘高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木质素是一种非结晶性的复杂三维网状酚类高分子聚合物,被认为是木质纤维素生物质抗降解的天然屏障。探索并开发高效降解木质素的微生物资源已成为近些年来的研究焦点。本研究对新分离的一株具有潜在木质素降解能力的菌株Z-1开展了系列研究。首先通过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分析将菌株Z-1鉴定为云芝栓孔菌Trametes versicolor。平板定性检测初步表明云芝栓孔菌T. versicolor Z-1具有较强的产过氧化物酶和漆酶能力。以木质素为唯一碳源时,T. versicolor Z-1对木质素的降解率和脱色率分别可达13.38%和26.43%。酶活检测分析表明该菌主要是通过分泌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manganese peroxidase,MnP)降解木质素。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scopy,GC-MS)对云芝栓孔菌T. versicolor Z-1降解后木质素残渣结构以及代谢物的鉴定分析结果证实了该菌对木质素的强降解能力,并表明该菌对木质素的降解途径包括酚醚键的断裂、芳香环侧链氧化裂解以及芳香环开环反应等。此外,该菌还对多种芳香类染料展现出了强的脱色能力,其中对刚果红、孔雀石绿和考马斯亮蓝R-250 3种染料的脱色率达到100%。本研究表明云芝栓孔菌T. versicolor Z-1具有应用于工业化木质素降解与芳香化合物类染料脱色的开发前景。

  • 张芳芳,张桐,戴丹,张振豪,张波,李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愈创木酚和苯胺蓝固体培养基对菌株进行初筛,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鉴定,以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CGMCC 5.0776为对照,利用其对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并测定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率,测定筛选菌株在预处理玉米秸秆过程中漆酶、锰过氧化物酶(manganese peroxidase,MnP)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gnin peroxidase,LiP)活性。结果表明:利用愈创木酚和苯胺蓝固体培养基,从16株白腐真菌菌株中筛选出2株具有较高漆酶或MnP活性的菌株,鉴定其为桦栓孔菌Trametes betulina (L.) Pilát(ZT-153)和亚黑管孔菌Bjerkandera fumosa (Pers.) P. Karst.(ZT-307),测定T. betulina ZT-153和B. fumosa ZT-307对玉米秸秆酸不溶木质素降解效率分别为13.60%和21.87%,较对照P. chrysosporium CGMCC 5.0776高1.58%和9.85%,对纤维素的降解率较低,分别为4.10%和4.50%。2株菌株在预处理玉米秸秆过程中,T. betulina ZT-153表现出漆酶和MnP活性,B. fumosa ZT-307只表现出LiP活性。其中B. fumosa ZT-307对玉米秸秆酸不溶木质素的降解效率最高,在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具有较好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 简报
  • 瞿青林,张静,鲁莎,黄均豪,席丽艳,郑和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致病菌,具有不同交配型,且交配型分布具有地域差异。交配型是影响某些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因素之一,但是否影响马尔尼菲篮状菌的药物敏感性不详。为了解马尔尼菲篮状菌交配型和其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本研究检测了不同交配型马尔尼菲篮状菌对7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与MAT-1型马尔尼菲篮状菌相比,MAT-2型马尔尼菲篮状菌对伊曲康唑的敏感性较低,提示马尔尼菲篮状菌交配型可能与马尔尼菲唑类耐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