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24年, 第4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06-22
  

  • 全选
    |
  • 菌物学报. 2024, 43(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研究论文
  • 胡雨娟, 胡江昕, 张春光, 常晓云, 陈名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健康油茶叶分离获得70个间座壳属Diaporthe真菌菌株,根据形态学特征和5个片段序列(ITS、TEFTUBCALHIS)的系统发育分析,将8个代表性菌株鉴定为6个种,包括核桃间座壳D. biguttulata、榆树间座壳D. eres、香港间座壳D. hongkongensis、梭状间座壳D. fusicola及2个新种,即祁门间座壳D. qimenensis sp. nov.和肾形间座壳D. reniformis sp. nov.。2个新种均未观察到β型分生孢子,其中肾形间座壳产生明显的肾形分生孢子。

  • 梁玲瑜, 王慧敏, 刘福, 吕全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Geosmithia (子囊菌门,肉座菌目)是常见的小蠹虫伴生真菌,其中部分类群能够入侵寄主并引起严重的植物病害。本研究通过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中国西南地区华山松切梢小蠹Tomicus armandii伴生真菌新种,并通过有伤接种实验对其致病性进行评估。对来自云南省玉溪市和富源县的45只华山松切梢小蠹成虫及64个坑道进行分离,获得387株Geosmithia属菌株,选取10株代表性菌株比较形态、生理特征并进行系统发育(ITS、TUB2和TEF1-α序列片段)分析。其中90个菌株用于构建ITS树,66个菌株用于TUB树,TEF树包含77个菌株。研究发现387株菌株代表1个新种,命名为Geosmithia armandiiG. armandii是第一个报道与华山松切梢小蠹伴生的Geosmithia属真菌。选取两株菌株接种至3年生华山松幼苗进行致病性测定,接种1个月后发现处理组接种处坏死病斑长度与对照组相似,结果表明该新种为弱致病菌。本研究为今后Geosmithia与华山松切梢小蠹伴生关系的研究奠定基础,为防治华山松切梢小蠹提供新思路。

  • 李国清, 梁裕华, 鲁林琴, 刘菲菲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色二孢属(葡萄座腔菌目,葡萄座腔菌科)包含许多与茎干溃疡病、枝枯病和顶梢枯死病相关的重要病原菌或潜在病原菌。该属多数物种地理分布广泛且能够侵染多种植物。本研究从云南省枇杷树溃疡病枝条上分离获得了13株色二孢属菌株。基于ITS、tef1tub2基因片段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学特征观察,将这些菌株鉴定为Diplodia mutila和新种D. pipa。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真菌均可侵染枇杷幼苗,其中D. mutilaD. pipa表现出更高的致病性。这两种真菌是我国枇杷树上的首次报道。

  • 梁嘉祺, 章轶哲, 张宏顺, 周静, 司静, 郎楠, 钟加菊, 吴安忠, 李钟峰, 李海蛟, 孙承业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在系统对北京市毒蘑菇开展资源调查和物种鉴定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整理,汇总了北京市毒蘑菇名录,并根据中毒类型进行分类,同时还提供了每个物种的学名、中文名称和参考文献。截至2023年,北京市共发现毒蘑菇130种,可以造成5种已知损害类型,但仍有一些中毒类型难以确定。其中,最需要关注的剧毒蘑菇主要是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型中毒的黄盖鹅膏和肉褐鳞环柄菇及可以造成急性肾衰竭型中毒的欧式鹅膏。

  • 吴涛, 鲍大鹏, 王伟霞, 仝乐涛, 李福后, 唐利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组蛋白去乙酰化是最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在发育中起着多种作用,但组蛋白去乙酰化在香菇中的详细功能和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使用广泛的去乙酰化抑制剂(HDACi)曲古抑素A (TSA)来确定组蛋白去乙酰化对香菇发育过程的作用。通过香菇菌包的培养,观察到外源性应用TSA能够抑制香菇后熟转色的进程。随后,我们进行了转录组学分析以揭示潜在的机制。数据显示,TSA处理产生393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富集于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代谢等途径。通过分析TSA处理和对照组的基因表达差异,发现TSA可能通过影响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直接或间接影响细胞色素P450、漆酶,糖蛋白家族等相关基因,从而影响香菇菌丝转色。为认识组蛋白去乙酰化对香菇后熟转色发育的影响提供依据,进一步为香菇工厂化生产缩短周期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 白晓轩, 李婧, 朱高洁, 刘思雨, 张极峰, 刘超, 刘士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是一种重要的生防菌,本课题组前期从柑橘园附近的一株草酸青霉的发酵产物中得到一种对柑橘主要致腐菌指状青霉P. digitatum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新型线性五肽—三峡肽素。为了解析三峡肽素的分子调控机制,提高三峡肽素的产量,本研究对课题组前期测定的不同草酸青霉菌株和不同培养条件下的两次转录组数据库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建立各比较组间的差异基因集合并取各集合的交集,从478个转录因子中筛选到9个调控强度与草酸青霉的三峡肽素生产水平高度相关的候选转录因子,其中3个与三峡肽素生产负相关,6个与三峡肽素生产正相关,对候选转录因子及其编码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通过qRT-PCR验证了转录组数据的准确性。本研究为解析三峡肽素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促进了以三峡肽素为主要成分的果蔬保鲜剂开发,同时也为通过转录组数据挖掘目的基因提供了参考。

  • 张姝, 陈登辉, 陈国参, 徐新然, 尹文兵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雷斯青霉Penicillium raistrickii能够产生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然而,对其生物合成途径和沉默基因簇的产物研究鲜有报道,这是由于高效遗传操作系统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其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和天然产物的开发利用。本研究建立了未作为特定对象广泛研究的非模式真菌雷斯青霉CGMCC 3.1066的遗传操作系统。我们逐步确定了孢子萌发培养条件、抗生素筛选浓度、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和转化DNA片段浓度,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技术,成功敲除了5个长度分布在1-10 kb的基因,平均敲除阳性率为17.5%。此外,我们敲除了雷斯青霉中黑色素前体1,8-dihydroxynaphthalene(DHN)-melanin的合成基因。结果表明,该基因的缺失会导致雷斯青霉孢子颜色变为白色,但不影响正常生长,这使得该位点可作为以雷斯青霉为宿主的异源表达整合位点,可快速可视化辨别整合外源基因的转化子。雷斯青霉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将为其基因功能鉴定、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解析等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其他非模式丝状真菌转化体系的建立提供重要参考。

  • 王亚娇, 及增发, 栗秋生, 吴玉星, 韩森, 孔令晓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小斑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每年造成玉米大幅减产。Bipolaris maydis partitivirus 1 (BmPV1)病毒是玉米小斑病菌B. maydis携带的一种dsRNA病毒,具有弱毒性,能够引起B. maydis的致病力降低,但BmPV1对寄主侵染的影响并不明确。本研究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gfp基因分别导入到携带BmPV1病毒的玉米小斑病菌株3086-BmPV1以及脱毒菌株3086-non中,通过PCR扩增及荧光观察分析荧光标记菌株的稳定性;检测gfp基因的插入对菌株生物学特征的影响;采用叶面喷施孢子悬浮液的方式接种,并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带毒菌株及脱毒菌株对玉米叶片的侵染情况。PCR扩增和荧光观察结果表明,gfp基因成功整合到菌株3086-BmPV1和3086-non中;生物学特征分析表明gfp基因的插入对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和致病力无显著影响;侵染观察发现脱毒菌株3086-non-GFP对玉米叶片侵染有两条途径:直接侵染玉米表皮细胞并向邻近细胞扩散;侵染气孔,并通过气孔沿着细胞间隙向邻近细胞扩散。带毒菌株3086-BmPV1-GFP只能在叶片表面生长,多数不能侵染表皮细胞。综上所述,本研究观察了玉米小斑病菌带毒和不带毒菌株对玉米的侵染过程,明确了病毒BmPV1能够通过抑制小斑病菌对玉米叶片的侵入达到弱毒作用。

  • 焦潇颖, 田景花, 高亚洁, 李守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皱环球盖菇单孢杂交后筛选出的100个杂交子代菌株作为试验材料,通过观测各菌株菌丝体高温胁迫后的恢复生长情况,筛选出17个菌丝体阶段耐热性强的超亲菌株,均能在44 ℃高温胁迫8 h后恢复生长(2个亲本在44 ℃高温胁迫8 h后死亡),其中4个菌株(QM2、QM15、QM46、QM83)在46 ℃高温胁迫8 h后能恢复生长,具有更强的耐热能力。将耐热性强的菌株QM15和耐热性较差的菌株QM27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菌丝体阶段在高温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等抗氧化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个皱环球盖菇菌株母种中的CAT、SOD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QM27菌株POD活性也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耐热性强的QM15菌株POD活性在高温胁迫6 h时恢复到胁迫前水平,胁迫8 h时酶活性又略有回升,显著高于胁迫前。QM15菌株的3种抗氧化酶活性始终高于QM27,说明耐热性强的QM15菌株在高温胁迫下具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来减轻膜系统损伤。高温胁迫下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变化可以作为皱环球盖菇菌株菌丝体阶段耐热性鉴定的生理指标。

  • 罗羽, 沈秀霖, 张劲松, 冯杰, 刘利平, 郭庆彬, 刘艳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荷叶离褶伞子实体为试验原料,采用蒸汽爆破辅助热水提取荷叶离褶伞多糖。综合考虑粗多糖得率、多糖含量及多糖提取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蒸汽爆破处理工艺,得到最佳条件为压力2.0 MPa,维压时间90 s,物料大小3 mm。在此条件下,荷叶离褶伞粗多糖得率为(20.09±0.20)%,是对照组(未蒸汽爆破处理)的2.05倍,多糖含量为(62.96±0.48)%,是对照组的1.70倍,多糖提取率为(12.65±0.15)%,是对照组的3.49倍。此外,对蒸汽爆破处理前后的多糖进行了理化性质对比,发现处理后β-葡聚糖含量是对照组的2.28倍。红外光谱表明蒸汽爆破处理后仍具有多糖典型吸收峰,但处理前后分子量分布特征差异较大,且经过蒸汽爆破处理所得多糖的单糖组成中葡萄糖占比增加,这与其β-葡聚糖含量升高相一致。免疫活性比较结果显示经过蒸汽爆破处理后富集β-葡聚糖的荷叶离褶伞多糖活性显著优于对照组荷叶离褶伞子实体多糖。

  • 胡欣悦, 杜媛媛, 胡秋辉, 苏安祥, 裴斐, 杨文建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延长新鲜双孢蘑菇采后的保质期,提高其保鲜品质和经济价值,以新鲜双孢蘑菇为原料,通过探究不同频率的脉冲强光处理(1、2、3 Hz)后双孢蘑菇外观品质、水分含量、质构特性、微观结构、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研究了脉冲强光处理对双孢蘑菇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脉冲强光处理能够延缓双孢蘑菇表面褐色斑点出现,使其L*值在贮藏至15 d时保持在90以上,BI∆E*维持在12以下;降低了双孢蘑菇采后的水分流失率,维持双孢蘑菇硬度在17 N以上、弹性在0.75以上;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维持组织的致密性,使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维持在44 nmol/g以下,相对电导率维持在15%以下。此外,在贮藏第15天,与CK组相比,脉冲强光处理组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活性降低11%-18%,总糖含量提高18%-29%,总酚含量提高1%-9%,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提高21%-67%,显著提高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ic acid peroxidase, APX)活性(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脉冲强光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双孢蘑菇贮藏品质及营养价值,为脉冲强光技术在控制食用菌保鲜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张保生, 查磊, 赵妍, 张梦珂, 余盼玲, 徐保婷, 陈明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食用菌能提供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等活性物质。蛋白质水解后的小分子肽是其活性的重要表现形式。食用菌中的蛋白酶解多肽因其天然、安全,并且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以12种常见食用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硫酸铵沉淀法提取蛋白,将得到的蛋白使用碱性蛋白酶进行酶解,以α-淀粉酶抑制率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作为筛选指标,发现在12种食用菌中猴头菇的蛋白酶解产物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对α-淀粉酶抑制率为(65.70±0.33)%,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为(69.25±0.27)%,提示猴头菇可能具有良好的降血糖活性。猴头菇酶解多肽所富含的疏水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可能是其具有降血糖作用的重要因素。

  • 肖自添, 何焕清, 彭洋洋, 刘明, 徐江, 邱远辉, 孙一翡, 崔宝凯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血芝属是灵芝科真菌的重要类群,研究发现该属真菌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并且部分活性优于多种已被熟知的食药用菌。本研究以5种野生血芝Sanguinoderma spp.为研究对象进行驯化栽培,以期了解其栽培特性和抗氧化活性、探究其开发利用价值。结果显示,5种血芝菌株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在25-30 ℃之间,子实体从原基发生到采收需要25-38 d不等,乌血芝生长快,孢子粉弹射早,血芝生长最慢,栽培期内未见孢子粉弹射。不同菌株的栽培子实体性状差异显著,菌盖长4.96-12.56 cm,宽3.84-10.76 cm,菌盖颜色灰褐色、灰黑色、黑色和米红色;菌柄长0-10.1 cm不等,菌盖扇形、肾形至近圆形。各菌株一茬生物转化率为6.59%-18.34%,子实体粗多糖含量为1.89%-2.95%,总三萜为0.78%-1.68%。与赤灵芝、紫灵芝、白肉灵芝相比,血芝属菌株抗氧化效果更好,其中血芝、小孔血芝粗多糖溶液、总三萜溶液浓度分别在3 mg/mL、1 mg/mL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80%以上,总抗氧化自由基清除率达28%以上。血芝属真菌生长快,子实体多糖、三萜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