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李洁,李杏春,郭良栋
    菌物学报. 2023, 42(1): 13-25.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434
    摘要 (512) PDF全文 (776) HTML (149)   可视化   收藏

    真菌是真核生物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类群之一,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生物多样性的分布与维持、群落构建以及物质与能量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近年来随着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极大推动了真菌多样性分布格局与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进展。本文概述了基于生态位理论(niche theory)和中性理论(neutral theory)的选择(selection)、扩散(dispersal)、成种(speciation)和漂变(drift)等过程与生态模型的定量分析确定性过程和随机性过程对群落构建贡献的机制,及其在真菌群落构建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 研究论文
    朱力扬,黄梅,图力古尔
    菌物学报. 2022, 41(6): 878-898.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10398
    摘要 (1511) PDF全文 (704) HTML (304)   可视化   收藏

    鬼伞类真菌涉及蘑菇科的鬼伞属Coprinus以及小脆柄菇科的小鬼伞属Coprinellus、拟鬼伞属Coprinopsis、近地伞属Parasola、刺毛鬼伞属Tulosesus和心孢鬼伞属Narcissea。基于标本研究和文献记载,确认我国该类真菌57种:小鬼伞属9种,刺毛鬼伞属10种,心孢鬼伞属3种,拟鬼伞属25种,近地伞属8种,鬼伞属2种。本文记载1个新组合——速亡型心孢鬼伞Narcissea ephemeroides,中国新记录种11个:黄鳞小鬼伞Coprinellus ellisii、甜味小鬼伞Coprinellus saccharinus、锐突拟鬼伞Coprinopsis acuminata、非洲雪白拟鬼伞Coprinopsis afronivea、美丽拟鬼伞Coprinopsis bellula、钟孢拟鬼伞Coprinopsis mitraespora、麻醉拟鬼伞Coprinopsis narcotica、厚壁拟鬼伞Coprinopsis pachyderma、近雪白拟鬼伞Coprinopsis pseudonivea、施罗特近地伞Parasola schroeteri和刺毛近地伞Parasola setulosa。编制了中国鬼伞类真菌分种检索表,对新组合和中国新记录种进行形态学描述,并提供线条图。结合ITS和LSU序列片段,采用了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分析法建立系统发育树,反映各类群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

  • 虫草文化与资源专栏:专栏综述
    李增智,孙长胜
    菌物学报. 2022, 41(11): 1731-176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023
    摘要 (565) PDF全文 (579) HTML (95)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考古和史料证据推断,人们对虫草的认识有着5 000多年的历史,涉及文化、艺术、历史、哲学、宗教、习俗、医药及生物科学等方面。根据各阶段的特点可分为崇拜时代、本草时代、描述时代和分子时代。(1)崇拜时代(红山文化-神农本草经问世):中国考古发掘出众多玉蚕和玉琀蝉,反映在远古时期对虫草的蒙昧认识以原始的轮回崇拜为特点。至今中外仍遗留着一些古代虫草崇拜的习俗。(2)本草时代(《神农本草经》问世-1818年虫草属建立):古代苏美尔人可能使用过一种虫草入药;而中国人2 000年来一直使用白僵蚕、蝉花和冬虫夏草等入药。此时期物化观念对东西方都有较大影响,对于虫草东西方均有“动物化植物”“竹根化蝉”“虫草互变”等认知,反映了物化论的深刻影响。(3)描述时代(1818年-20世纪末):1818年Fries建立虫草属,揭开虫草菌科学发展300年的篇章。物化论逐渐被近代科学取代;庞大的虫草家族逐渐形成。欧洲和日本流行虫草绘画,加快了虫草知识的普及。19世纪后期兴起利用虫草菌防治害虫,并在20世纪中期形成规模较大的真菌杀虫剂产业。中国将虫草用于食品和药品的古老传统得以传承并发展,在20世纪后期形成较大产业;但欧美各国发展较慢。(4)分子时代(21世纪初以来):在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带动和支撑下,虫草研究从上世纪末开始进入分子时代。生物药物素研究缓慢进展,而虫草的多基因系统发育、虫草侵染昆虫的分子致病机制以及以基因组学引领的组学研究则快速进展。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活跃,对于弘扬虫草文化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 综述
    刘佳,陈月,肖惠文,刘杏忠
    菌物学报. 2023, 42(1): 26-3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425
    摘要 (388) PDF全文 (508) HTML (93)   可视化   收藏

    真菌菌群是肠道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肠道微生态稳态的维持和宿主的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真菌失调通常和肠道疾病甚至肠道外疾病有关。本文就肠道真菌的定殖与组成、真菌菌群对肠道微生态的调控、菌群失调促进疾病的发展机制、基于肠道真菌的治疗策略和肠道真菌的鉴定分析方法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展望,旨在系统认识肠道真菌调节宿主健康和促进疾病发生的机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 综述
    王科,蔡磊
    菌物学报. 2023, 42(1): 50-6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497
    摘要 (409) PDF全文 (469) HTML (129)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菌物分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经过百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逐渐走进世界前列。本研究通过对世界菌物名称信息库Fungal Names进行数据统计,对发现自中国的菌物新物种和中国学者发表菌物新分类单元等数据开展分析,从中揭示中国菌物分类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过去,一共有2 214位中国学者参与发表了15 626个菌物新分类单元,包括 3个新纲、27个新目及亚目、117个新科及亚科、769个新属及亚属、11 100个新种、322个新种下单元和3 288个新组合。在全球已知的菌物物种中,自中国发现的新物种有10 233种,隶属于 3界13门44纲174目572科2 379属,占全球已知物种多样性的6.84%,居世界第二位。地理分布上,我国西南地区(云南、四川、贵州、西藏)和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台湾、广东)发现的新物种最多。根据每年发现的新分类单元数量趋势和命名作者的构成,可将中国菌物分类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外人在华采菌及研究(1750s-1929)、中国菌物分类学起步(1930-1949)、新中国菌物分类学早期发展(1950-1977)、全国性菌物标本采集与研究(1978-2010)、走进世界前列(2011至今)。本研究对每个发展时期的分类学概况和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总结和回顾,通过上述综述性研究,有助于系统地了解中国菌物分类学不同阶段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概况,为学科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贺茂强,朱新宇,李泰辉,崔宝凯,王科,图力古尔,赵瑞琳
    菌物学报. 2022, 41(6): 899-905.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10359
    摘要 (575) PDF全文 (421) HTML (96)   可视化   收藏

    真菌是真核生物中除植物和动物的第三类生物,其中拥有肉眼可辨识的大型子实体的真菌被泛称为大型真菌,即人们所熟知的蕈菌、蘑菇。分类学上大多数物种来自担子菌门,少数来自子囊菌门。随着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的开展,真菌分类学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随着类群间进化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近年来真菌分类系统经历了大量的调整,不断推陈出新,这让使用者难以把握。近期结合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担子菌门及子囊菌门的分类系统得以修订,为了方便广大研究者对大型真菌分类系统的需求,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中国菌物学会、中国菌物标本馆联盟的支持下,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世界大型真菌分类系统及信息平台上线。该平台提供了完整的大型真菌分类系统及相关分类信息,并在广泛的国内外合作基础上,实现定期更新。这将满足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相关信息的需求,并为研究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有力促进大型真菌分类系统的稳定性和前沿性。

  • 研究论文
    李海蛟,章轶哲,刘志涛,郑粉双,赵炳,吴刚
    菌物学报. 2022, 41(9): 1416-142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10488
    摘要 (548) PDF全文 (416) HTML (103)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云南省每年发生超过500起蘑菇中毒事件,造成2 000余人中毒,约30人死亡,成为我国蘑菇中毒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系统研究蘑菇中毒事件中的毒蘑菇多样性,可以为蘑菇中毒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对云南省2013年以来开展过科学物种鉴定的223起中毒事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云南省蘑菇中毒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主要集中在6-9月份,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7月份达到高峰,而6月份死亡人数最多。地区分布分析发现云南省蘑菇中毒事件涉及14个市州,中毒事件数前5位分别为德宏、玉溪、保山、楚雄和普洱,均位于云南中部及以南地区。223起中毒事件中共成功鉴定出47种毒蘑菇,分属6种中毒类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和光敏性皮炎型)。这些毒蘑菇包含发现于中国的新物种16种,以及2019年以来发现的中国新记录种3种。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和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分别造成19人和9人死亡,是云南省最危险的2种剧毒蘑菇。青褶伞Chlorophyllum molybdites、日本红菇R. japonica、光硬皮马勃Scleroderma cepa、近江粉褶菌Entoloma omiense和发光类脐菇Omphalotus olearius位列胃肠炎型中毒的前5位。热带紫褐裸伞Gymnopilus dilepis、毒歧盖伞近似种Inosperma cf. virosum和兰茂牛肝菌Lanmaoa asiatica位列神经精神型中毒的前3位。叶状耳盘菌Cordierites frondosus是目前云南省造成光敏性皮炎型中毒的唯一物种。

  • 综述
    刘询,刘天海,王波,贾定洪,彭卫红,何晓兰
    菌物学报. 2023, 42(1): 130-14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433
    摘要 (312) PDF全文 (416) HTML (64)   可视化   收藏

    金针菇是重要的食药用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随着金针菇全基因组序列的公布、多组学分析、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金针菇重要性状(如生长速度、菌柄长度、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等)相关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及关键基因的发掘。本文综述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金针菇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了不同技术的利弊;同时,系统介绍了金针菇菌丝和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应答、生物活性物质代谢、蓝光响应等重要生物学过程中调控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未来金针菇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我国金针菇产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综述
    朱信霖,扈东营,陈显振,姜伟伟,陈天杨,陈天成,廖万清,刘晓刚,潘炜华
    菌物学报. 2022, 41(12): 1911-192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111
    摘要 (441) PDF全文 (415) HTML (111)   可视化   收藏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酵母类真菌,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HIV感染是导致隐球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但近年来关于非HIV患者隐球菌感染的报道不断增加。体外药敏试验证实大部分新生隐球菌对棘白菌素类药物具有内在抗性。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是用于隐球菌感染治疗的一线药物,而长期广泛用药引起新生隐球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逐年升高,患者临床治疗失败率居高不下。为进一步加深对新生隐球菌的认识,本文结合国内外流行病学报道及相关研究,从感染现状、生物学特征、诊治方法和耐药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马海霞,司静,戴玉成,朱安红,崔宝凯,范宇光,员瑗,何双辉
    菌物学报. 2022, 41(5): 695-71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10424
    摘要 (543) PDF全文 (400) HTML (126)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于2010至2021年对海南省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植物园内的木生大型真菌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标本2 212份,经形态和分子系统研究,发现木生大型真菌702个种,根据最新分类系统隶属于19个目、68个科、256个属。其中多孔菌科、锈革菌科、炭角菌科、炭团菌科和丝齿菌科等16个科为优势科,共529个种,约占总数的75%;炭角菌属、锈革菌属、木层孔菌属、环纹炭团菌属、褐孔菌属、多年卧孔菌属、栓菌属和灵芝菌属等32个属为优势属,共357个种,约占总数的51%。此外,共有3个新属和92个新种是本研究根据采自海南省的模式标本发现发表的。这些物种中22种为食用菌,71种是药用菌,6种是有毒菌类。

  • 综述
    俞嘉瑞,袁海生
    菌物学报. 2023, 42(1): 86-10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360
    摘要 (424) PDF全文 (386) HTML (101)   可视化   收藏

    外生菌根真菌作为树木的共生伙伴,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天然更新、植物抗逆性形成、协助植物吸收限制性营养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真菌和植物跨界共生具有复杂的分子互作过程,在共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分子互作机制,其调控反馈网络还有许多未知。基因组与转录组研究技术和方法的进步,为一些新的信号分子、效应蛋白以及相关通路的发现提供了可能。真菌与宿主植物之间营养转移调控对共生的影响也逐渐受到关注,营养相关的转运蛋白对共生的建立和维持提供了物质基础。真菌的宿主选择机制是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由于外生菌根真菌的多谱系起源和演化史中存在多次宿主转换事件,真菌演化出多样的应对机制用来区分相容性宿主、不相容性宿主和非宿主。通过对不同真菌与宿主植物的组学研究,宿主选择机制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报道进行梳理与总结,并对未来在该领域的探索方向做出展望。

  • 综述
    庄文颖,郑焕娣
    菌物学报. 2023, 42(1): 1-1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392
    摘要 (642) PDF全文 (376) HTML (228)   可视化   收藏

    历经几代真菌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真菌志》目前已出版65卷,其中子囊菌类有35卷、担子菌类26卷、接合菌类1卷、卵菌1卷、黏菌2卷;上述卷册记录923属9 228种及种下分类群。编研涉及大型和小型的类群、腐生菌、食药用菌、菌根真菌、作物和林木病原菌、捕食性真菌、虫生菌、菌生真菌以及毒菌等。编研过程中发现并发表了大量新分类群,丰富了对菌物物种多样性的认知。归纳已有成果,已立项卷册应加快编研和出版进度;资源调查与分类学研究需进一步加强,按分类群(专科、专属)继续开展编研工作,注重拟参编类群的前期研究积累;以下分类群值得在后续工作中予以关注:水霉目等部分卵菌、壶菌类、座囊菌纲部分类群、盘菌纲和锤舌菌纲中尚未参编的主要类群、伞菌纲中具有小型子实体的类群等。由于分类系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已出版卷册中使用的部分名称和分类地位的处理需依据被大多数学者所公认的分类系统给予适时的订正。期待建设一支继往开来的菌物分类学研究队伍,不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编研成果,为我国菌物资源利用和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研究论文
    张婷婷,魏鑫丽
    菌物学报. 2023, 42(3): 625-63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488
    摘要 (307) PDF全文 (364) HTML (90)   可视化   收藏

    石果衣属Endocarpon和盾鳞衣属Placidium是瓶口衣科Verrucariaceae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应用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该两属进行分类学研究,共发现新种1个:盘形盾鳞衣Placidium patellare,中国新记录种3个:卷边石果衣Endocarpon adsurgens,新白色石果衣Endocarpon neopallidulum和罗杰氏石果衣Endocarpon rogersii。本文提供了详细的形态学特征描述与特征图片。

  • 综述
    胡佳君,张波
    菌物学报. 2023, 42(1): 143-15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419
    摘要 (360) PDF全文 (362) HTML (81)   可视化   收藏

    广义金钱菌属分布广泛,物种多样性丰富,包括了许多具有食药用价值的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生态和科研价值,但我国对该类真菌的关注较少。本文回顾了金钱菌属的建立与发展历程,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应用于该类真菌后其系统学的变化过程;介绍了欧洲与北美地区对栎裸脚伞复合群物种的区分过程;总结了广义金钱菌属真菌在生物防治和药用功效及化学成分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还发现了各地对广义金钱菌属真菌的分类学研究水平差异较大,各地区研究水平不均衡和分子系统学研究不完善等问题,所以我国亟需对该类真菌资源调查与挖掘,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综述
    杨焱,陈晓华,戴玉成,周丽伟,蔡为明,郭良栋,崔宝凯,李宁,雷萍,李长田,李正鹏,施维,陆本坤,秦绍新,王荣祥,李喜范,宋金俤,姚生良,张安强,蒋宁,万和炎,丁法良,张赫男,郑仲桂,张升明,周洪英,范宇光,陈万超,余鑫辉,唐世超,张彦飞,张钦学,王琨,闫景坤,刘迪,王晨光,杨保雨,陈渭春,李婷婷,莫妍,傅俊生,吴德平,宋斌,刘杰,王君,周伟,耿俊菊,赵菁,李青恩
    菌物学报. 2023, 42(4): 855-87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065
    摘要 (535) PDF全文 (360) HTML (325)   可视化   收藏

    桑黄是最早收录于我国中药古籍中的一类大型珍稀药用真菌的总称,具有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和降尿酸等多种功效作用。现代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桑黄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广泛分布于我国及北半球不同地区,并生长在桑树、杨树、丁香、忍冬、栎树、锦带花、水曲柳、枣树和核桃楸等多种阔叶树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桑黄人工驯化,目前主要用于桑黄产业的种类有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瓦尼桑黄(又称杨树桑黄) Sanghuangporus vaninii、鲍姆桑黄Sanghuangporus baumii和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等,产业规模正在逐年扩大,形成具有广阔发展潜力的健康产业,产生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本文从桑黄的历史记载、分类地位的演变、功效研究、产业发展进程及面临的瓶颈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提出了促进桑黄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并对产业发展愿景进行了展望。

  • 研究论文
    董军红,顾金莹,赵长林
    菌物学报. 2023, 42(3): 638-66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205
    摘要 (264) PDF全文 (351) HTML (56)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于2017-2021年在云南省文山地区进行了5次实地调查,共采集木腐真菌标本2 923号。采用经典分类学方法开展了该地区采集标本的准确鉴定,并编制了木腐真菌完整名录。采用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推理法对研究标本的ITS n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剖析分类单元的聚类关系及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揭示该地区共报道木腐真菌104种,隶属于5目18科55属。其中多孔菌目为优势目(占总数的51.92%),多孔菌科为优势科(占总数的24.04%),木齿菌属为优势属(占总数的12.50%)。

  • 综述
    朱信霖,扈东营,陈显振,李新华,蔡良奇,李小静,廖万清,刘晓刚,潘炜华
    菌物学报. 2022, 41(6): 871-87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10479
    摘要 (357) PDF全文 (350) HTML (78)   可视化   收藏

    与人类细胞相比,细胞壁为真菌的特有结构,因此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真菌药物相较于其他类型抗真菌药物而言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是迄今为止安全性最高的一类抗真菌药物。本文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真菌药物进行综述,根据作用机制及靶点的不同分别介绍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几丁质合成酶抑制剂及糖基磷脂酰肌(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锚定蛋白抑制剂,对其进行总结和归纳,为相关药物的研发及将来的临床应用前景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郭婷,杨瑞恒,汤明霞,侯娣,孙鑫良,王立,李焱,鲍大鹏,周选围
    菌物学报. 2022, 41(9): 1398-1415.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10499
    摘要 (499) PDF全文 (344) HTML (79)   可视化   收藏

    安徽黄山属于黄山-怀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了解该区的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2018-2020年对该区的大型真菌展开了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及子实体形态特征检索比较对获得的标本进行鉴定,并对该区的物种组成、属级地理区系成分、经济真菌和特有成分等进行了统计分析。该地区共发现大型真菌421种,隶属于9纲19目72科200属,其中包含食用菌68种,药用菌31种,毒菌39种,特有种66种。优势科有牛肝菌科Boletaceae、鹅膏科Amanit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蘑菇科Agaricaceae、小皮伞科Marasmiaceae、光茸菌科Omphalot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粉褶菌科Entolomataceae和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 10科,优势属为鹅膏属Amanita、乳菇属Lactarius、蘑菇属Agaricus、金牛肝菌属Aureoboletus、红菇属Russula、粉褶菌属Entoloma、小皮伞属Marasmius、小菇属Mycena、裸脚伞属Gymnopus、粉孢牛肝菌属Tylopilus、栓孔菌属Trametes、丝膜菌属Cortinarius、灵芝属Ganoderma和多汁乳菇属Lactifluus 14属。对黄山大型真菌属级地理成分分析发现该区大型真菌的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9类,主要以世界广布成分为主(66.5%),其次是北温带成分(15.5%)和泛热带成分(10.5%)。本研究表明黄山的大型真菌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其中食用菌资源较为丰富,主要为世界广布成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 综述
    唐禄鑫,王雅娴,彭明意,王豪,司静,崔宝凯
    菌物学报. 2023, 42(9): 1821-183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496
    摘要 (243) PDF全文 (340) HTML (81)   可视化   收藏

    漆酶能够作用的底物非常广泛,包括木质纤维素等大分子聚合物,且在催化反应时可将该类物质还原成水和其他小分子物质,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漆酶素有“绿色催化剂”之称,具有被广泛运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广阔前景。对游离漆酶进行固定化处理能够使其进一步适应工业生产中的恶劣环境,提高稳定性、可循环利用率,扩大耐受pH和温度范围。真菌漆酶作为漆酶的重要来源,本文对其性质、生产,以及新型的固定化方法和各个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概述。

  • 研究论文
    崔宝凯,潘新华,潘峰,孙一翡,邢佳慧,戴玉成
    菌物学报. 2023, 42(1): 170-178.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216
    摘要 (394) PDF全文 (336) HTML (97)   可视化   收藏

    灵芝属是大型真菌的一个重要类群,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尽管国内外对灵芝属真菌的研究较多,但灵芝属真菌的分类一直存在诸多问题,我国过去报道的灵芝属真菌有114个分类单元,但其中很多的分类地位存在争议。本文基于凭证标本,确认我国目前发现的灵芝种类有40种,其中具有ITS分子序列的种类有39种,其他74个分类单元或为同物异名或为待定种。本文提供的中国39种灵芝的ITS序列可为今后准确鉴定灵芝的野生和栽培种类提供依据。

  • 研究论文
    汤婧,徐锐,赵雪,王雨婷,谭鸿雨,单俊杰,李长伟,崔承彬
    菌物学报. 2023, 42(6): 1345-135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246
    摘要 (686) PDF全文 (330) HTML (208)   可视化   收藏

    对亚洲兰茂牛肝菌Lanmaoa asiatica (“见手青”)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研究。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以及重结晶等方式对其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17个单体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及文献比对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其中9个为甾体类化合物:citreoanthrasteroid (1)、1(10→6)abeo-麦角甾-5,7,9,22-四烯-11β-甲氧基-3α-醇(2)、3β,5α,9α-trihydroxy- 6β-methoxyergosta-7,22-dien (3)、过氧化麦角甾醇(4)、9(11)-去氢过氧化麦角甾醇(5)、3β-羟基-(22E,24R)-麦角甾-5,8(9),22-烯-7-酮(6)、(24S)-麦角甾-7-烯-3β-醇(7)、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醇(8)和麦角甾醇(9);其余化合物分别为:腺嘌呤核苷(10)、5’-deoxy-5’-methylamino-adenosine (11)、5’-deoxy-5’-methylamino-9-(α-L-lyxofuranosyl)adenine (12)、(R)-4-methylpiperidin-2-one (13)、尿嘧啶核苷(14)、尿嘧啶(15)、烟酰胺(16)和1(2)-linolyl-2(1)-palmityl-glycero-O-4’-(N,N,N-trimethyl) homoserine (17)。其中化合物1-3的核磁信号全归属为首次报道,化合物13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17均为该种首次分离。利用MTT法测定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甾体类化合物13-69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小鼠小胶质细胞(BV2)和人肺癌细胞(A549)均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0对BV2细胞呈现出中等强度的细胞毒活性,其IC50值为48.34 μmol/L。本研究对亚洲兰茂牛肝菌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亚洲兰茂牛肝菌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综述
    吴智君,李海蛟,孙承业
    菌物学报. 2022, 41(6): 851-87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10426
    摘要 (394) PDF全文 (326) HTML (66)   可视化   收藏

    鹅膏毒肽是我国蘑菇中毒事件中致死率最高的蘑菇毒素。鹅膏毒肽引起机体中毒的主要机制为鹅膏毒肽与真核生物RNA聚合酶Ⅱ (RNAP Ⅱ)特异性结合并抑制mRNA形成。本文系统整理了有关α-鹅膏毒肽与真核生物RNAP Ⅱ相互作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由于同一时代各领域对该主题有不同研究角度,研究进展既有平行也有交叉,因此,本文将鹅膏毒肽与真核生物RNAP Ⅱ相互作用的110多年研究史(1907-至今)分为8个阶段,包括(1) 鹅膏毒肽的早期研究、(2) 化学结构解析、(3) 毒理学研究、(4) 构-效关系研究、(5) 生物化学研究、(6) 分子生物学研究、(7) 结构生物学研究和(8) 药物开发与评价。本文按以上顺序,分主题论述α-鹅膏毒肽与真核生物RNAP Ⅱ相互作用的研究历程和重要研究结果,以期给中毒和临床毒理学等领域带来新的思考。

  • 研究论文
    王晓燕,王微,王幼珊,严巧娣,应欣怡,林小靖
    菌物学报. 2022, 41(5): 802-818.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10441
    摘要 (219) PDF全文 (325) HTML (35)   可视化   收藏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为植物专性共生真菌,可与大多数陆生植物共生,在植物养分吸收、抵御不良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植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AM真菌研究发展现状,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990-2020年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中的关键词、文献所属国家、机构、期刊、核心文献与作者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发文量不断增长,其中美国发文量和中心度最高,中国发文量位居第二。国际研究机构中,西班牙高等学术研究委员会中心度最高,中国科学院发文量最高。通过对核心文献共被引和关键词突现及聚类分析发现,AM真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深度不断增加。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新种描述、分类系统不断完善及培养技术改进为主;在各地菌种资源库逐步建立后,接种实验及效果评价相关研究逐渐增加;近年来环境变化的加剧使得重金属、干旱与盐胁迫以及植物修复等成为突现词。AM真菌共生的分子机理及与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机制也成为当前研究热点。

  • 综述
    李婉莹,高磊,吴芳,豆志鹏
    菌物学报. 2023, 42(10): 2011-2024.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120
    摘要 (237) PDF全文 (318) HTML (93)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的进步,我国食药用菌产业快速发展,人们对食药用菌的利用越来越广泛,食药用菌的品种结构明显提高。本文综述了近10年我国蘑菇类食药用菌驯化栽培最新的研究进展,对我国近10年新成功驯化栽培的33种蘑菇类食药用菌物种名录进行了整理;同时总结了这些新的食药用菌品种生长的最适温度、最适pH、最佳碳源、氮源以及最佳栽培料等生物学特性和驯化栽培条件,为我国食药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源和技术支撑。

  • 新种
    吴芳,王向华,秦位强,郝艳佳,郭婷,张平,陈作红
    菌物学报. 2022, 41(8): 1234-125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10490
    摘要 (489) PDF全文 (311) HTML (77)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形态学比较和对ITS-nrDNA序列的分析,本文描述了产自我国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乳菇属的5个新种和1个中国新记录种。新种缘囊体乳菇Lactarius cheilocystidiatus和多囊体乳菇L. polycystis由于具有真正的囊状体而与变红乳菇亚属L. subg. Plinthogalus的绝大多数种相异,它们与泰国的L. crassiusculus关系密切。新种粘果乳菇L. gloeocarpus和多见乳菇L. vulgaris是乳菇亚属L. subg. Lactarius的新成员,其典型特征为淡黄色胶粘菌盖、孢子具网状纹饰和较大的囊状体,它们与原初描述自中国的淡黄褐乳菇L. pallido-ochraceus、淡环纹乳菇L. pallidizonatus以及印度的L. thindii形成种复合群。新种湖南乳菇L. hunanensis与温带物种具有较强的亲缘关系,它的典型特征为粘不规则交织型的盖表皮中具橄榄色被壳物质以及具斑马纹纹饰的孢子,属L. blennius种复合群。南方窝柄黄乳菇L. austroscrobiculatus原初描述自印度尼西亚,具有强烈的热带性质,这是在中国首次发现该种。本研究的标本采集自安徽、海南、河南、湖南、江西和云南。这些物种是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代表性乳菇类真菌。

  • 研究论文
    卢永仲,马建,肖兴娟,张丽娟,马小彦,肖沅嫔,康冀川
    菌物学报. 2023, 42(1): 263-27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445
    摘要 (299) PDF全文 (311) HTML (69)   可视化   收藏

    蜗孢属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毛筒壳科Tubeufiaceae,它们形态特征独特,能够产生多种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从中国海南省采集的腐木标本上分离到3种卷旋型丝孢真菌,通过ITS、LSU、RPB2和TEF1α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证据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了它们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其中2个物种为蜗孢属新种,1个物种为中国新记录。为纪念李玉院士在中国菌物学界做出的贡献,本文特将其中一个新物种命名为李玉蜗孢菌。

  • 研究论文
    杜萍,尹玉娟,周欢,赵豪,杨洪遥,曹天旭
    菌物学报. 2022, 41(9): 1471-148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003
    摘要 (783) PDF全文 (310) HTML (72)   可视化   收藏

    卵孢小奥德蘑是一种珍贵的食药用真菌。本研究选用果渣、酒糟与菌糠为部分替代料,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野生卵孢小奥德蘑的母种、原种及栽培料配方,并测定了栽培子实体的含水量、蛋白质、总糖、维生素C、多酚含量及醇提物对DPPH、ABTs+及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最佳母种培养基配方为麦麸35 g/L、葡萄糖20 g/L、磷酸氢二钾3.5 g/L、硫酸镁2 g/L和琼脂20 g/L,确定了葡萄糖与磷酸氢二钾是影响菌丝生长的重要因素;最优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果渣45%、豆秸20%、麦麸15%、石灰3%、石膏1%和刺芹侧耳菌糠16%,在培养基中添加果渣能够显著促进卵孢小奥德蘑原种菌丝的生长;最佳栽培料配方为酒糟35%、棉籽壳30%、麦麸20%、石灰1%、石膏1%和玉米芯13%,酒糟对子实体产量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卵孢小奥德蘑的营养成分显示其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C及多酚,由9种配方栽培出的子实体中最高含量可分别达到42.78 g/100 g、23.54 g/100 g、4.02 mg/100 g及4.19 mg/g,且栽培料的不同组分及用量对其营养物质的含量具有显著差异。此外,卵孢小奥德蘑的醇提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且随着用量的增加抗氧化活性增强,当用量为150、40和250 μL时配方Z1对DPPH和ABTs+及配方Z2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可分别达到88.64%、99.81%和93.48%,本研究结果为卵孢小奥德蘑的栽培、生理活性、药理研究及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综述
    史加勉,王聪,郑勇,高程
    菌物学报. 2023, 42(1): 118-12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371
    摘要 (336) PDF全文 (309) HTML (76)   可视化   收藏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输入到生态系统中的氮迅速增加,已突破地球所能承受的氮循环阈值。过量氮沉降会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危害,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丛枝菌根(AM)真菌能够与大约70%-80%的陆地植物种类形成共生关系,在宿主植物养分吸收、抵抗外界不良环境压力、群落动态和物种共存、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探究AM真菌对氮沉降的响应对认识和把握菌根真菌缓解氮沉降的负面后果,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AM真菌的形态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等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前人研究表明氮沉降通常降低AM真菌的根系定殖率,减少根外菌丝密度和土壤孢子密度,改变菌丝生长的时间动态;降低AM真菌多样性,改变AM真菌群落组成。氮沉降主要通过缓解植物氮限制、降低植物对菌根的依赖性、减少植物对菌根的碳分配、改变根系和土壤中菌根生物量比率、在植物根内维持稳定的菌根真菌组成作为应对未来扰动的“保险”、改变土壤资源有效性及土壤酸度等直接和间接途径影响AM真菌结构和功能。我们建议在未来研究中整合多组学手段、开展学科交叉,聚焦复杂的生物互作体系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以及AM真菌对氮沉降响应的生态后果。

  • 研究论文
    杨阳,胡爽,付永平,李玉,李勤奋,代月婷
    菌物学报. 2023, 42(1): 383-394.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211
    摘要 (240) PDF全文 (304) HTML (33)   可视化   收藏

    优质菌种是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毛木耳野生种质资源丰富,可作为新种质创制和品种选育的重要来源。为丰富毛木耳的育种材料,本研究以采自中国、俄罗斯和赞比亚3个国家的4株野生木耳菌株为材料,进行了基于内转录间隔区序列(ITS)的分子系统发育鉴定、生物学特性分析及出菇品比试验。结果表明:4株野生木耳菌株均为毛木耳;菌丝体最适碳源各不相同,最适氮源为酵母粉或氯化铵,最适pH为7-9,最适温度为25-30 ℃;所有菌株均可驯化出菇,其中赞比亚菌株Ⅲ的发菌速度最快,且第一茬鲜重高于国内栽培菌株(Ⅴ和Ⅵ),俄罗斯菌株Ⅰ最先产生原基。本研究获得的4株野生毛木耳菌株,在营养需求、出菇形态、产量和生育期等农艺性状上均存在差异,为毛木耳育种工作提供了新的资源。

  • 研究论文
    任丽莹,白玛央宗,丹增晋美,刘晓玲,宗同铠,刘淑艳,刘小勇,普布多吉
    菌物学报. 2022, 41(6): 906-91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10389
    摘要 (219) PDF全文 (302) HTML (43)   可视化   收藏

    牧草外生菌根菌黄绿卷毛菇Floccularia luteovirens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其生境微生物对其菌丝生长、菌根化和子实体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西藏黄绿卷毛菇菌窝土壤及其周围无菇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分析,挖掘促进黄绿卷毛菇生长的有益微生物资源。结果显示,西藏黄绿卷毛菇生境土壤细菌隶属于17门22纲116目161科227属,其中酸杆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疣微菌门累计比例高达81.75%;生境土壤真菌隶属于5门17纲34目55科61属,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累计比例高达80.89%。对比周围无菇土壤的微生物群落,促进黄绿卷毛菇生长的潜在细菌类群为Flavisolibacter、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Haliangium、赛格特杆菌Segetibacter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促进黄绿卷毛菇生长的潜在真菌类群为斜盖伞属Clitopilus、丝膜菌属Cortinarius、被孢霉属Mortierella和毛霉属Mucor。土壤微生物促进黄绿卷毛菇生长繁殖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研究论文
    刘嘉婷,徐海燕,王兆春,潘爱芳,龚洵
    菌物学报. 2022, 41(7): 1035-104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10409
    摘要 (368) PDF全文 (298) HTML (67)   可视化   收藏

    苏铁类植物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类具有珊瑚根结构的裸子植物,是探究植物-微生物互作的理想材料。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中国13个地区栽培苏铁Cycas revoluta珊瑚根中的内生真菌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苏铁内生真菌多样性较高,但各地区间内生真菌的组成及多样性差异不显著,显示苏铁和珊瑚根内生真菌的共生与栽培地无关。

  • 研究论文
    满孝武,于健,员瑗
    菌物学报. 2022, 41(10): 1531-1545.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029
    摘要 (264) PDF全文 (296) HTML (55)   可视化   收藏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能敏感地响应环境条件的变化。本研究以天津市宝坻区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为研究对象,探究3种不同环境条件(社区绿地CG、公园绿地PG和高速公路旁绿地HG)对毛白杨土壤和根系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个绿地间土壤真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HG>CG>PG);但根系真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此外,不同环境条件对真菌群落的组成起着重要作用。毛白杨土壤和根系真菌群落组成主要为丝盖伞属Inocybe、地孔块菌属Geopora、被孢霉属Mortierella、棉革菌属Tomentella、蓝状菌属Talaromyces、块菌属Tuber、层腹菌属Hymenogaster、链格孢属Alternaria、革菌属Thelephora、克努夫菌属Knufia和桩菇菌属Paxillus等,且差异分析表明丝盖伞属Inocybe、棉革菌属Tomentella和地孔块菌属Geopora的相对多度在3个样地中差异显著。比较分析土壤和根系样品发现土壤真菌群落α多样性显著高于根系真菌群落,两部位的真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块菌属Tuber的相对多度在根系样品中显著高于土壤样品。真菌群落功能预测表明腐生功能类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和不同部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阐述了环境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真菌组的影响,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林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综述
    周一鸣,祁建钊,段应策,赵敏,刘成伟
    菌物学报. 2023, 42(1): 101-11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374
    摘要 (368) PDF全文 (294) HTML (74)   可视化   收藏

    大型担子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它们是重要的食药用资源的宝库。萜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包括倍半萜、二萜和三萜等,这些化合物具有预防、缓解或治疗癌症、抑郁症、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多种疾病的功效。目前,从担子菌中分离出的二萜类化合物基本骨架结构特征主要为鸟巢烷(cyathanes)型、截短侧耳素(pleuromutilins)型、guanacastanes型、海松烷(pimaranes)型、松香烷(abietanes)型和毛皮伞烷(crinipellins)型6大类型。本文综述了担子菌中二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生物活性和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对参与担子菌中二萜化合物生物合成的二萜合成酶进行了分类,对两种重要的二萜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论述。本文将为未知二萜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及关键基因功能解析提供参考。

  • 简报
    祝晓飞,刘洪,周倩
    菌物学报. 2023, 42(8): 1798-180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490
    摘要 (270) PDF全文 (292) HTML (82)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一种快速、简便制备丝状真菌PCR反应模板的方法,提高丝状真菌菌株鉴定与转化子筛选效率,本试验以10种不同种丝状真菌为材料,比较了3种不同试剂微波法制备丝状真菌PCR反应模板的效果,并优化了微波处理的时间。试验结果表明,取少量菌丝,加入50 mmol/L NaOH,无菌吸头将菌丝打散,微波炉高火处理30 s,离心取上清,即可获得用作PCR反应的模板。该方法制备的10种不同种丝状真菌PCR反应模板用ITS引物进行扩增,都可得到与传统CTAB法提取的DNA模板同样清晰明亮的扩增条带。该法制备的PCR模板可用于不同引物和不同公司的PCR反应产品扩增。将该方法制备的PCR模板用于囊状匍柄霉Stemphylium vesicarium转化子的筛选,其结果与传统CTAB法提取的DNA结果一致。此法为丝状真菌提供了更加快速简便的PCR模板制备方法,极大减少了DNA提取的人力和物力成本。

  • 研究论文
    江盈,邹锋,黄建,戴伟红,左荣花,田诗义,熊欢
    菌物学报. 2023, 42(6): 1311-132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310
    摘要 (170) PDF全文 (290) HTML (57)   可视化   收藏

    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 ECMF)可广泛与林木建立共生关系,促进林木对土壤磷的吸收。然而,不同菌种或菌株溶解不同磷源的能力不同,且影响菌株或菌种溶磷能力的生理因素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从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和锥栗C. henryi林下采集的真菌子实体进行分离纯化及ITS序列的同源性分子鉴定所获得的5个菌株,和前期课题组获得的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 (CG)为研究对象,将其在以难溶性有机磷(植酸钙C6H6Ca6O24P6、卵磷脂C42H80NO8P)和难溶性无机磷(磷酸铝AlPO4、磷酸铁FePO4)为磷源的蒙塔纳(Montana)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测定6个ECMF菌株在纯培养条件下的菌落直径、菌丝干质量、溶磷率、酸性磷酸酶活性、pH值、柠檬酸和草酸含量,分析在不同难溶性磷源下各菌株的生长及溶磷特性;并运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探讨不同难溶性磷源下影响菌株溶磷率的主要生理因素。结果表明:(1) 6个ECMF菌株在不同难溶性磷下生长速率差异显著(P<0.05)。橙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 citrinum (LY-20-2)在磷酸铝条件生长最快,中华豆马勃Pisolithus orientalis (LY-8)在其他3种难溶性磷源下生长均最快。(2) 6个ECMF菌株对4种难溶性磷的溶磷能力具有显著差异(P<0.05)。以植酸钙为磷源时,LY-8溶磷率最高,达28.9%;以卵磷脂和磷酸铁为磷源时,LY-20-2的溶磷率最高,分别为3.2%和4.6%;以磷酸铝为磷源时,CG的溶磷率最高,达3.2%。(3) 在4种难溶性磷源下,各菌株发酵液中的pH值均降低。以卵磷脂和磷酸铁为磷源时,除马勃Scleroderma sp. 2 (MB)以外,其他菌株均未分泌草酸。(4) 以植酸钙为磷源时,菌落直径、菌丝干质量、酸性磷酸酶活性和草酸含量均与菌株溶磷率呈显著正相关(r=0.61-0.88);以卵磷脂为磷源时,菌落直径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菌株溶磷率呈显著正相关(r=0.50-0.95);以磷酸铝为磷源时,溶磷率与柠檬酸呈显著正相关(r=0.55);以磷酸铁为磷源时,溶磷率与柠檬酸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r=0.44);在4种难溶性磷源下,溶磷率与pH值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88-−0.70)。以上结果表明,栗林下的ECMF菌株对难溶性有机磷植酸钙的利用潜力高于卵磷脂和难溶性无机磷磷酸铝、磷酸铁。ECMF针对不同难溶性磷源采取了不同的溶磷策略,包括调控生长速度和分泌不同种类的有机酸。

  • 综述
    冯娜,岳亚文,程池露,杨梅,汪旵,张劲松
    菌物学报. 2022, 41(9): 1341-135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040
    摘要 (316) PDF全文 (289) HTML (76)   可视化   收藏

    菌丝体作为灵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生理阶段,会产生不同于子实体和孢子的特定结构的灵芝酸类三萜化合物。本文总结了灵芝菌丝体中已发现和鉴定的三萜化合物结构、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灵芝菌丝体三萜在生物合成、代谢调控等的基础研究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 研究论文
    仇昊,田莉,刘笑天,巫涛,葛峰,刘锐,朱静,师亮,于汉寿,赵明文,任昂
    菌物学报. 2022, 41(12): 2083-2094.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120
    摘要 (247) PDF全文 (288) HTML (38)   可视化   收藏

    以亮盖灵芝Ganoderma lucidum和白肉灵芝G. leucocontextum为亲本,采用亮盖灵芝异核体双核菌丝与通过原生质体单核化获得的白肉灵芝单核体进行双单杂交,最终获得34株杂交子。采用ISSR技术对34株杂交子及亲本进行DNA多态性聚类分析,杂交子主要分为两个类群。对杂交子进行生长速度和灵芝酸含量对比,筛选到4株优质杂交子。进一步进行杂交子及亲本间HPLC指纹图谱对比,发现4株杂交子中有3株HPLC指纹图谱在具备两个亲本特征灵芝酸的同时,还有低极性灵芝酸的产生。

  • 果树真菌病害专栏
    王先洪,姜佳琦,洪霓,王国平
    菌物学报. 2022, 41(8): 1151-1164.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20073
    摘要 (560) PDF全文 (279) HTML (139)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引起贵州梨芽枯病的间座壳菌种类,本研究进行了病害调查、病芽采集和病菌分离及纯化,根据其菌落特征与ITS序列鉴定,共获得94个间座壳属Diaporthe菌株,从中选取40个代表菌株进行多基因(ITS、TEFCALHISTUB)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它们分属于间座壳属的8个种,包括核桃间座壳菌D. biguttulata、榆树间座壳菌D. eres、椭圆间座壳菌D. ellipsoidea、梭状间座壳菌D. fusicola、香港间座壳菌D. hongkongensis、塞纳间座壳菌D. sennae、大豆间座壳菌D. sojae和蜜柑间座壳菌D. unshiuensis,其中D. ellipsoideaD. biguttulataD. sennae为侵染梨的首次报道。玉露香梨离体枝条接种结果显示,8种间座壳的代表菌株均可产生与田间相同的症状,分离比最高的D. eres致病力较强,表明它们均为梨芽枯病的病原菌,其中D. eres为病原优势种。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引起梨芽枯的间座壳菌种类组成,为该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研究论文
    陈亚蕾,田淼,孙江伟,周建波,任璐,秦楠,殷辉,赵晓军
    菌物学报. 2022, 41(5): 713-72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10455
    摘要 (594) PDF全文 (277) HTML (115)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昆诺阿藜链格孢叶斑病病原,在山西省昆诺阿藜种植区采集典型症状的标本分离病原菌,选择代表性菌株LGB-b和LGB-h对其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综合形态学和多基因系统发育(Alt a 1endoPG 和OPA10-2)分析,确定昆诺阿藜链格孢叶斑病病原为Alternaria alternata。致病性测定发现接种6 d后病斑呈灰绿至黄绿色,表面具有灰棕至灰褐色霉层,周围具黄绿色晕圈,与田间症状基本一致。菌株LGB-b和LGB-h均可侵染昆诺阿藜、藜和台湾藜。菌株LGB-b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V8 蔬菜汁琼脂培养基(V8)、温度为25-30 ℃、水活度≥0.98、pH为6-7;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水活度≥0.98、pH为6-7。菌株LGB-h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胡萝卜琼脂培养基(PCA)、温度为20-25 ℃、水活度≥0.98、pH为6-7;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水活度≥0.98、pH为7-8。

  • 研究论文
    刘晓亮,张惠,李玉婷,图力古尔
    菌物学报. 2022, 41(9): 1354-136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10484
    摘要 (486) PDF全文 (275) HTML (113)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采自全国20个省、自治区的盔孢伞属Galerina真菌标本整理、鉴定,确认出36种,其中包含28个已知种和8个中国新记录种。对中国新记录种褐柄盔孢伞G. badipes、帆孢盔孢伞G. calyptrata、迦佩盔孢伞G. jaapii、假拟提灯藓盔孢伞G. pseudomniophila、沼泽盔孢伞G. paludosa、泡孢盔孢伞G. physospora、萨列里盔孢伞G. sahleri和胫囊盔孢伞G. tibiicystis进行了详尽的形态学描述,提供了原生态照片和显微特征线条图以及分亚属、分种检索表。通过相关研究材料进行DNA提取,所得21条ITS序列与73条下载序列利用贝叶斯法及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验证鉴定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