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20年, 第3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04-22
  

  • 全选
    |
    序言
  • 蔡磊
    菌物学报. 2020, 39(4): 615-61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00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研究论文
  • 李国杰, 邓春英, 史路瑶, 王晶, 孟庆峰, 李守勉
    菌物学报. 2020, 39(4): 618-63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红菇属乳菇状亚组Russula subsect. Lactarioideae是一个形态特征较明显的类群,亚属内部分种类被认为是复合种。在对我国红菇属乳菇状亚组进行的分类学研究中,发现了3个新种:丝黄红菇Russula byssina、奶油色红菇R. cremicolor和白果红菇R. leucocarpa,均产自我国贵州省,生于针叶林下。基于形态详细观察和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对新种和近缘种间差异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提供了新种与乳菇状亚组和淡孢亚组R. subsect. Pallidosporinae中近缘种的物种检索表。分子系统学结果显示奶油色红菇与Delica-Brevipes分支亲缘关系较近,白果红菇和丝黄红菇隶属于两个独立分支。

  • 杜蕊, 戴玉成
    菌物学报. 2020, 39(4): 637-644.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0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产自斯里兰卡的干皮孔菌属一个新种,该种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平伏反卷或具菌盖的子实体,很小的孔口(每毫米8-10个),菌丝系统二系,生殖菌丝覆盖有刺状结晶,骨架菌丝橙棕色,细腊肠状担孢子(2.7-3.4×0.5-0.8μm)。基于ITS和nLSU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新种属于干皮孔菌属的一个明确的分支。此外,将毛孔菌属组合到干皮孔菌属中,并报道了3个组合种,白边干皮孔菌、印度干皮孔菌和萨彦干皮孔菌。

  • 杨秋霞, 程向敏, 张婷婷, 魏鑫丽, 魏江春
    菌物学报. 2020, 39(4): 645-65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0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异极衣纲Lichinomycetes仅含异极衣目Lichinales,异极衣目内含3科:球蜂窝衣科Gloeoheppiaceae、异极衣科Lichinaceae和盾衣科Peltulaceae。本文基于表型特征对中国异极衣纲地衣分类研究发现新种1个:近叉指盾链衣Digitothyrea subdivergens,中国新记录属1个:指盾链衣属Digitothyrea,中国新记录种3个:白棋盘蜂窝衣Heppia solorinoides、朝氏盾链衣Thyrea asahinae和吉拉氏盾链衣Thyrea girardii,与形态相似种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本研究不仅为中国地衣志的编研积累资料,同时为开展利用地衣结皮实施“沙漠生物地毯工程”储备资源信息。

  • 吴芳, 袁海生, 周丽伟, 员瑗, 崔宝凯, 戴玉成
    菌物学报. 2020, 39(4): 653-68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000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02至2019年对广东、广西和海南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72个保护区、森林公园、植物园、公园和林场等的多孔菌进行了采集和调查,共采集标本2 095号,经对这些材料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发现多孔菌500种,按照最新的系统学研究分属于8个目、20个科、145个属,其中多孔菌科和锈革孔菌科分别有173种和124种,约占总数的60%,是最重要的多孔菌类群。此外,其中有10个新属和132个新种是作者等人根据华南地区模式标本发现描述的。本文对华南地区多孔菌多样性进行了系统归纳,按最新的分类系统以属名顺序给出了名录,根据采集材料提供了每种的生长基质,并对所有种类的生长基质习性进行了统计。其中,294、138、112、97、78、77和29种分别生长在倒木、落枝、朽木、死树、活立木、树桩、掉落小枝和地上,故倒木是多孔菌最重要的生长基质。

  • 祁智慧, 周欣, 张海洋, 田琳, 蔡磊, 唐芳
    菌物学报. 2020, 39(4): 683-694.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0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真菌生长导致粮食品质下降及真菌毒素污染,是造成粮食损失的主要原因。我们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13个省78份稻谷样品的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次共分离622株真菌,经初步鉴定分属于17属73个物种。南北方因气候条件差异较大,稻谷真菌数量和物种组成都存在很大差异。南方稻谷表面真菌数量(10 4cfu/g)明显高于北方(10 3cfu/g)。北方收获期的优势种主要属于枝孢属Cladosporium,南方收获期的优势种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阿姆斯特丹曲霉Aspergillus amstelodami等。进入储藏期后,由于中国仓储管理要求较高,储藏环境相对稳定(aw≤0.75),耐旱真菌阿姆斯特丹曲霉和多育曲霉Aspergillus proliferans(占比40%以上)成为优势种,这类真菌可作为储藏期粮堆异常的早期预警指示菌。南方收获期感染的黄曲霉和黑曲霉进入储藏期后仍保持优势比例,导致储藏期间毒素污染风险必然增加,因此南方稻谷收储环节均应加强监管。本研究通过分析南北方收获和储藏环节稻谷真菌群落组成差异及产毒真菌的分布规律,以期为中国粮库在稻谷收储环节的真菌毒素防控提供依据。

  • 王雪珊, 图力古尔, 宝金山, 宝虎, 丰洁
    菌物学报. 2020, 39(4): 695-70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4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内蒙古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00余份大型真菌标本进行了研究,结合形态特征和ITS序列鉴定出308种,隶属于2门4纲14目45科108属。在科属组成上,优势科为红菇科Russulaceae、蘑菇科Agaricaceae、丝盖伞科Inocybaceae等共8科,含195种,分别占总科数、总种数的17.78%和63.31%;优势属为红菇属Russula、丝盖伞属Inocybe、蘑菇属Agaricus等共15属,分别占总属数、总种数的13.89%和54.87%。在地理分布上,以世界广布种和北温带分布种为主,分别含有128种和107种,占总种数的41.56%和34.74%,表现出明显的北温带区系特征,但不同植被类型中大型真菌多样性差异显著。

  • 查岭生, 叶磊, 黄仕珂, SaranyaphatBoonmee, PrapassornD.Eungwanichayapant, KevinD.Hyde, 文庭池
    菌物学报. 2020, 39(4): 707-72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迄今为止,以直翅目昆虫为寄主的虫草共报道25种,本研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种类、寄主与分布,并给出了相关的分类学注释。ITS和tef1-α基因联合数据的分子系统发育显示,直翅目虫草分别隶属于白僵菌属Beauveria、绿僵菌属Metarhizium和线虫草属Ophiocordyceps 3个属。基于直翅目昆虫六大类群的生态习性特点,分析并讨论了直翅目虫草物种多样性与寄主的关系。以两种白僵菌Beauveria及戴氏虫草Metacordyceps taii(贵州绿僵菌Metarhizium guizhouense的异名)为例,介绍了虫草的根状菌索,一种介于子实体和孢梗束形体之间的根须状结构。种类修订:蟋螽白僵菌新组合Beauveria grylli comb. nov. ≡ 蟋蟀虫草Cordyceps grylli = Beauveria loeiensis,Beauveria kirkii comb. nov. ≡ Cordyceps kirkii。寄主更正:蟋螽白僵菌的寄主由原来的蟋蟀成虫(蟋蟀科Gryllidae)更正为螽斯(蟋螽)若虫(蟋螽科Gryllacrididae),蟋蟀线虫草Ophiocordyceps tettigonia 寄主由原来的螽斯成虫(螽斯科Tettigoniidae:螽斯属Tettigonia)更正为蟋蟀成虫(蟋蟀科)。

  • 刘增亮, 周双云, 梁桂东, 宋娟, 陈廷速, 蓝桃菊
    菌物学报. 2020, 39(4): 723-73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不同量天尺(火龙果)品种根部内生真菌菌群组成及多样性,采集GHL-1、GHL-2、GHL-3、ML-1和DL 5个量天尺品种健康根部样品,进行内生真菌分离,采用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归类。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菌株117株,总体分离率为25.71%,分别隶属于13个属,其中TrichodermaFusariumChaetomiumPhoma为量天尺内生真菌的优势种群,分别占总菌株数的24.79%、35.04%、10.26%和10.26%;不同量天尺品种内生真菌的结构和组成存在一定差异,GHL-2、GHL-3和DL 3个品种中分离频率最高的内生真菌类群为Fusarium,GHL-1和ML-1分离频率最高的类群为Trichoderma;多样性分析结果反映出不同量天尺品种内生真菌菌群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水平存在差异,其中GHL-2的3项指数均为最高。表明品种差异对内生真菌的组成和多样性均有影响。

  • 臧威, LukeSayeNenwonKRUA, 沈赤, 杜贞娜, 孙翔, 孙剑秋, 傅建伟
    菌物学报. 2020, 39(4): 731-74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4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桫椤为木本蕨类,在世界范围内属于濒危的孑遗植物,关于桫椤内生真菌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基于形态学特征和DNA序列分析技术,探讨了桫椤内生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研究发现,桫椤组织中蕴藏着丰富的真菌资源,内生真菌定殖率达到87.6%;从桫椤的234个生活组织块中,分离到内生真菌291株,被鉴定为64个分类单元;桫椤组织中常见真菌种类大约占内生真菌的60%,其中铺散内曼菌Nemania diffusa表现出明显的分布优势;内生真菌总体多样性指数达到3.53的较高水平,并且表现出叶轴>根部>羽片>叶柄>茎皮的分布规律;分析不同组织中内生真菌的相似性系数和聚类结果,发现桫椤的组织性质影响内生真菌的组成和分布;根据物种累积曲线,现有的研究样本中超过80%的内生真菌已经被分离到,研究结果能够反映桫椤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通过分析桫椤的叶柄凋落物中真菌定殖率、丰度、多样性、相似性和真菌种类等特征性数值,表明凋落的桫椤组织中真菌的分布特征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

  • 冀瑞卿, 高婷婷, 李冠霖, 徐洋, 邢鹏杰, 周吉江, 谢孟乐, 李佳奇, 李玉
    菌物学报. 2020, 39(4): 743-754.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外生菌根是木本植物根系与真菌形成的共生结构,外生菌根真菌在红松等外生菌根树种的定植与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持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菌根系统内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是揭示菌根共生机制的前提条件。本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生长季内红松纯林内根围土壤及菌根样品ITS2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其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随季节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红松根系微生态中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变化与其他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如下:(1)从6月份到10月份,5个月的菌根样品测序共得到741个真菌OTUs,利用FUNGuild数据库分析,其中85个OTUs归类为外生菌根真菌,优势属(相对丰度>5)为蜡壳菌属Sebacina、乳牛肝菌属SuillusMeliniomyces、红菇属Russula、棉革菌属Tomentella、须腹菌属Rhizopogon和缘腺革菌属Amphinema。6月份菌根中外生菌根真菌的多样性最大,显著高于其他月份。(2)红松林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受到土壤pH、有效磷含量、有效钾含量和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影响,它们与外生菌根真菌优势属相对丰度呈现正相关或负相关。(3)根围土壤内真菌是影响红松根系外生菌根真菌相对丰度的另一重要因素,其中,包括普可尼亚属Pochonia、产丝齿菌属Hyphodontia、镰刀菌属FusariumCollembolispora、枝穗霉属ClonostachysApodus、鹅膏属Amanita在内的土壤真菌与根内外生菌根真菌的相对丰度呈线性关系。同时,超过85%的根内外生菌根真菌与同一取样地的土壤共有,可以认为侵染和扩散是红松根内外生菌根真菌群落形成的主要方式,同时兼有植物根系的选择,因为根内并不包括所有土壤中存在的外生菌根真菌,其机制需要进一步人工模拟试验验证。

  • 田进, 吴成, 杨金仙, 王春晓
    菌物学报. 2020, 39(4): 755-765.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4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中国本土野生有孢汉逊酵母属Hanseniaspora酵母菌的种间差异和种内差异,构建分子指纹图谱,为优良有孢汉逊酵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依赖于培养的经典方法包含WL营养培养基、26S rRNA基因D1/D2区域序列分析和5.8S-ITS-RFLP分析进行118株贵州紫云县刺葡萄自然发酵过程中分离的有孢汉逊酵母属酵母菌种水平的鉴定。采用Tandem repeat-tRNA(TRtRNA)指纹图谱法研究有孢汉逊酵母属酵母在两对微卫星引物扩增下的分子指纹图谱,并利用DPS软件分析不同分子指纹图谱类别之间的遗传发育关系。结果表明,118株贵州紫云县刺葡萄自然发酵过程中分离的野生有孢汉逊酵母属酵母菌,经依赖于培养的经典方法鉴定为3个种,包括Hanseniaspora opuntiaeH. uvarumH. occidentalis。TRtRNA指纹图谱法的引物对一TtRNASC和5CAG扩增出5类图谱,而引物对二TtRNASC和ISSR-MB扩增出10类图谱,可以表现出所测118株有孢汉逊酵母属的种间差异和种内差异。其中种内差异主要表现在H. uvarum中。总体而言,贵州紫云县刺葡萄自然发酵过程中分离的有孢汉逊酵母属主要为H. opuntiaeH. uvarumH. occidentalis,其中H. opuntiaeH. uvarum内部表现了不同的TRtRNA分子指纹图谱,表征了种内遗传多样性。

  • 周士越, 周欣, 张志锋, 梁俊敏, 蔡磊
    菌物学报. 2020, 39(4): 766-77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2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据估计自然界中真菌有220万到380万种,目前已经描述的真菌仅约12万种,不超过总数的8%。大量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研究显示,自然环境中蕴藏的真菌多样性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预估。然而基于传统的分离培养技术的研究中,大量真菌却因难以获得纯培养而未被认知。因此探索新的真菌分离技术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自然界中真菌多样性的认识,并获得可供开发利用的全新生物遗传资源。本研究以淡水湖底泥为调查对象,从优化培养条件和原位培养两个方面探索未培养真菌的分离培养方法,并与传统培养方法及免培养的高通量测序结果比较,评估各方法的分离效果。结果显示,低温分离显著影响获得的真菌组成,有利于嗜冷真菌的获得;无论在4℃低温还是25℃常温条件下,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都能显著提高分离获得的真菌多样性,在属级水平上提高比例分别高达207%和81%。相较于传统25℃稀释平板法,基于分离芯片技术的原位培养在分离纯化效率、未知真菌捕获率以及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显示原位培养技术在未来真菌分离培养中可能具有极大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