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玉中,程延年,郝卫平. 我国北方抗旱技术研究展望[J]. 中国农业气象,2003,24(1):19-21
[2] 于琪洋. 对我国干旱及旱灾问题的思考[J]. 中国水利,2003(7):67-69
[3] 刘淑明,陈海滨,孙长忠,等. 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的抗旱性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4):149-153
[4] 林汉明,常汝镇,邵桂花,等. 中国大豆耐逆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2
[5] 孙元枢. 中国小黑麦遗传育种研究与应用[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65-166
[6] 李冬梅,田新会,杜文华. 5个小黑麦新品系的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 草地学报,2016,24(1):241-244
[7] 张玉清,张庆祥. 发展新型饲料作物-小黑麦[J]. 黑龙江畜牧科技,1997(1):29-31
[8] 孔广超,曹连莆. 新小黑麦1号[J]. 新疆农垦科技,1999(3):29
[9] Royo C, Blanco R. Use of potassium iodide to mimic drought stress in triticale[J]. Field Crops Research,1998,59(3):201-212
[10] Giunta F, Motzo R, Deidda M. Effect of drought on yield and components of durum wheat and triticale in Mediterranean environment[J]. Field Crops Research,1993,33(4):399-409
[11] 魏亦农,孔广超,曹连莆. 干旱胁迫对春小麦与小黑麦光合特性影响的比较[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21(3):134-136
[12] 李德全,郭清福,张以勤,等. 冬小麦抗旱生理特性的研究[J]. 作物学报,1993,19(2):125-132
[13] Singh T N, Aspinal D, Palley L G. Proline accumulation and varietal adaptability to drought in barely:a potential metabotic measure of drought resistance[J]. Nature New Biology,1972(236):188-190
[14] 何忠诚,石岩,孙萍,等. 干旱对小麦生育后期旗叶衰老的影响[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7(1):35-37
[15] 何玉惠. 两种驼绒藜属植物抗旱性生理生化指标研究[D]. 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5:5-8
[16] 陈少裕. 膜脂过氧化与植物逆境胁迫[J]. 植物学通报,1989(4):211-217
[17] 李源,谢楠,赵海明,等. 不同高丹草品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抗旱性评价[J]. 草地学报,2010,18(6):895
[18] 陈丽霞,田新会,杜文华. 小黑麦新品系在甘肃省陇中冬小麦区的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J]. 草原与草坪,2015,35(5):70-74
[19] 王高英,宋志林,罗国政,等. 土壤田间持水量测定对比试验分析[J]. 陕西水利,2011(3):26-28
[20] 张学礼,胡振琪,初士立. 土壤含水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 土壤通报,2005,36(1):118-123
[21] 韩刚,赵忠. 不同土壤水分下4种沙生灌木的光合光响应特性[J]. 生态学报,2010,30(15):4019-4026
[22] 张仁和,郑友军,马国胜,等. 干旱胁迫对玉米苗期叶片光合作用和保护酶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1,31(5):1303-1311
[23] 邹琦.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111,161,163,166,173
[24] 孙彩霞. 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体系及抗旱鉴定指标遗传特性的研究[D]. 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01:5-15
[25] 兰巨生,胡福顺. 作物抗旱指数的概念和统计方法[J]. 华北农学报,1990,5(2):20-25
[26] 冯德益,楼世博. 模糊数学方法与应用[M]. 北京:中国地震出版社,1983:73-76
[27] 楼世博,孙章,陈化成. 模糊数学[M]. 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85:41-42
[28] 吴文荣. 玉米不同品种芽苗期抗旱性及指标的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5-15
[29] 张宪政. 作物生理研究法[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131-207
[30] 吕丽华. 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小黑麦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表现差异[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5:1-3
[31] 宋海鹏,刘君,李秀玲,等. 干旱胁迫对5种景天属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J]. 草业科学,2010,27(1):11-15
[32] 张思路. 四种植物抗旱性研究[D]. 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11:12-20
[33] 胡新生,王世绩. 树木水分胁迫生理与耐旱性研究进展及展望[J]. 林业科学,1998,34(2):77-89
[34] 曲东,王保莉,山仑,等. 干旱条件下磷对玉米叶SOD和POD活性的影响[J].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24(3):48-52
[35] 单长卷,田雪亮. 冬小麦水分生理特性对水分胁迫的响应[J]. 吉林农业科学,2007,32(6):16-21
[36] 徐孟亮,姜孝成,周广洽,等. 水稻抗旱性与叶片抗脱水能力、脯氨酸及糖的关系[J]. 生命科学研究,1998,2(2):113-117
[37] 卜庆雁,周晏起. 果树抗旱性研究进展[J]. 北方果树,2001(6):1-3
[38] 武宝玹,格林·托德. 小麦幼苗中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幼苗脱水忍耐力相关性的研究[J]. 植物学报,1985,27(2):152~160
[39] 王金铃,张宪政,苏正淑. 小麦对干旱的生理反应及抗性机理[J]. 麦类作物学报,1994(5):44-46
[40] 种培芳. 荒漠植物红砂、白刺和沙拐枣抗旱指标及抗旱性综合评价研究[D]. 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0:7-15
[41] 李雪,田新会,杜文华. 饲草型小黑麦苗期抗旱指标的筛选[J]. 草业科学,2017,34(3):539-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