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1983年, 第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3-05-15
  

  • 全选
    |
  • 徐同,葛起新
    菌物学报. 1983, 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列出几种浙江省未报道过的园林观赏植物白粉菌,其中包括两个新种,即寄生于云实科紫荆的紫荆白粉菌Erysiphe cercidis T.Xu sp. Nov. 以及寄生于八角枫科瓜木的八角枫钩丝壳Uneinula alung:T. Xu sp. Nov.新种有汉文及拉丁文描述。
  • 庄剑云
    菌物学报. 1983, 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福建省的锈菌29属150种,它们包括无柄锈科(MeLampsoraceae)11属36种,柄锈科(Pucciniaceae)15属98种以及半知锈(Uredinales Imperfecti)3属16种;其中无柄锈科的拟夏孢锈属(Uredinopsis)、明痂锈属(Hyalopsora)、膨痂锈属(Puccini-astrum)、栅锈属(Melampsora)、赭痂锈属(Ochropsora)、两型锈属(Pucciniostele)和柱锈属(Cronartium),柄锈科的不眠多胞锈属(Kuehneola)、不休白双胞锈属(Leucotelium)、戟孢锈属(Hamaspora)、多胞锈属(Phragmidium)、伞锈属(Ravenelia)、不眠单胞锈属(Maravalia)和鞘柄锈属(Coleopuccinia)以及半知锈的夏孢锈属(Uredo)在福建首次发现。文中对每个种列出学名、寄主、采集地及标本号。某些种附加了讨论。所有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 赵继鼎,徐连旺,张小青
    菌物学报. 1983, 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继续报道了中国灵芝科4个新种和2个中国新纪录。它们是:四川灵芝(Ganodermasichuanense Zhao et Zhang),密纹灵芝G.Erebrostrlatum Zhao et xu),西藏灵芝(G.Tibe-tanum Zbao et Zhaag),厦门假芝(Amauroderma amoiensis Zhao et Xu);有柄树舌(Ganoderfaa gibbasum (BI. & Nees) Pat.),暗褐肉假芝(Amauroderma schomburgkii (Mont. Et Berk.)Torread。本文所研究的全部标本都保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 方祺霞,官云秀,周悦悦,胡亚梅,杨淑芳
    菌物学报. 1983, 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1980年,自北京农家温室内,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上分离到玫烟色拟青毒(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的若干菌株。用13号菌株的典型培养与本菌的原种做比较,发现在形态上与原种相似,但菌落色泽、生长速度及形成孢梗束的能力不同。故定名为玫烟色拟青霉北京变种(P.Fumosroseus var. beijingensis Fang et Q.T.Chen n.Var)。
  • 白容霖
    菌物学报. 1983, 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了网柄菌属(Dictyostelium)的4个种:毛霉状网柄菌(D. mucoroides Brefeld)、 小嘲柄菌(D.Mintum Raper)、紫网柄菌(D. purpureum Olive)和盘基网柄菌(D. discoidtum Raper)。轮柄菌属(Polysphondylium)的1个种,即紫轮柄菌(P.Violaceurn Brefeld). 共5个种, 以上均为我国新记录。此外,又增补了一些分离培养的方法,对每个种的生活史进行了观察,并提出了小囊胞应纳人生活史中。
  • 余永年,梁枝荣
    菌物学报. 1983, 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北京地区水霉科(SaproJegniaceae)真菌季节性分布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影响水霉季节性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温的季节性变化。不同属、种具不同的季节性分布,而种的季节性分布与它们卵孢子的结构有关。
  • 何汉兴,余永年,庄文颖,粱枝荣
    菌物学报. 1983, 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疫霉属真菌中,很多种是重要的经济植物的病原菌,寄主范围广泛,包括乔木、灌木和各种农作物;为害性大,常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研究疫霉异宗配合种的交配型。根据疫霉在纯培养和成对培养(dual culture)中产生有性器官的能力,疫霉属可分为同宗配合种和异宗配合种两大类群。异宗配合种的A-交配型与同一种或其它种的Az交配型进行成对培养时,可以形成有性器官。两个可亲合菌系配合而形成有性器官时,可能发生基因重组,其结果将使病原菌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致病力以及更广泛的寄主范围。因此,研究疫霉两种不同的交配型的分布,不仅对认识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进一步设计防治措施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疫霉属的起源、演化和移栖也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作者对收集到的7个异宗配合种:Phytophthora capsici, P.Cinnamomi,P.Citrophthora,P.Folocastae,P.Infestans,P.Nicosianae,P.Palmivora 的38个分离物进行了交配型的研究,测定工作使用澄清的Campbell蔬菜汁琼脂培养基(V8C),用于确定交配型的菌系有P.Nicotianae var.parasttIf4 A1,P.P. nicotianae vat.Parasitica A2,P.Cinnamonmi A1,P.Cin-namomi A2,P.Palmivora A1,P.Palmivora A2. 每个分离物分别与已知种的A1和A2两个菌系成对接种于同一V8C平板上,放人25℃温箱中培养,2周后在两个菌落的连线上 检查有性器官的产生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中国疫霉属异宗配合种的这些分离物的交配型与寄主或地理分布似无相关性,同一种植物上分离到的同种疫霉可以是A1交配型,也可以为A2交配型;同一地区可以出现两种交配型,不同地区又有相同的交配型。云南西双版纳橡胶园中的分离 物(P.Citrophthora,P.Colocasiae,P.Palmivora)都表现为中性。
  • 谭蓓英,王花,孙玉琴
    菌物学报. 1983, 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摸索了一株毕氏酵母(Pichia sp.)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较优条件。培养对数生长早期的细胞(2—7×107个/m1),在2%蜗牛酶和0.1%卢一巯基乙醇的作用下,60—80分钟原生质体形成率达97一100%,再生率为3一4%。并试验了不同渗透压稳定剂对再生的影响。
  • 张天宇
    菌物学报. 1983, 2(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