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14年, 第3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3-15
  

  • 全选
    |
    序言
  • 张金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是世界食用菌产业大国,产量占全球总产80%,拥有全球最多的食用菌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者,近年来在这两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科学需求。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研究的强力支持。本专刊集结了食用菌的资源与利用、遗传育种、组学分析、生理栽培、加工技术、活性成分、保健功效评价等方面的论文共计32篇。本刊论文还涉及了食用菌与病原菌的互作研究、野生菌的种类产地鉴定等方面的研究。
  • 综述
  • 杜习慧,赵琪,杨祝良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羊肚菌属Morchella真菌是一类珍稀食用和药用真菌,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研价值。从羊肚菌属的分类研究、物种多样性、物种分布与生态多样性、演化历史、人工栽培等方面,对新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世界羊肚菌研究中取得的主要成绩,指出了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思路和对策。
  • 吴芳,员瑗,刘鸿高,戴玉成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简要概述了木耳属真菌在物种资源、系统发育和主要栽培类群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目前木耳属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该属物种资源缺乏系统研究,不同种类间系统发育关系不清楚,重要栽培种类黑木耳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尚未分析。今后该属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对上述问题的解决。
  • 研究论文
  • 周会明,张焱珍,席亚丽,魏生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棉籽壳、木屑、玉米芯等为主料设计了10个栽培配方,研究不同配方下7株荷叶离褶伞的菌丝生长和出菇情况。结果表明,各菌株菌丝颜色以雪白色为主,在玉米芯为主料的配方上菌丝体生长优于以棉籽壳、木屑为主料的配方,但均无子实体形成;以棉籽壳为主料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特别是棉子壳添加少量木屑、树叶、腐殖土、发酵料和小麦更利于子实体形成,菌株3001的出菇周期最短(108d),产量最高(214.80g/袋),各菌株出菇的顺序为3001、1035、1004和1013。因此,栽培料组分对荷叶离褶伞菌丝生长及子实体形成影响较大。
  • 李雯瑞,陈德育,梁宗锁,刘瑞芳,孙建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10个不同来源的伞形多孔菌(猪苓)菌株为材料,通过ITS序列分析比较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基于菌落、菌丝的形态特征、生长速率、菌丝体干重和产糖能力5个方面的14个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各指标之间、菌株之间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法提取4个主成分进行分析,通过综合分值比较菌株优劣。ITS序列分析表明,10个菌株间的相似性较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指标之间胞外多糖、菌丝团、黑色素、菌丝颜色、长势和分泌物的相关性高;菌丝形态、草酸钙方晶、生长速率和无性孢子的相关性高。5#菌株多糖含量和菌丝生长速率最高;2#和9#菌株胞内多糖含量较高;4#、13#和14#菌株多糖含量较低;10#、11#菌株多糖含量及菌丝体干重也较低。主成分分析显示,5#、2#和1#菌株是综合分值最高的3个菌株,其菌丝生长快、长势旺、产量及多糖含量高。综合上述结果,5#、2#和1#菌株是初步筛选出可用于大规模生产及繁殖的优良菌株。
  • 杜萍,张春凤,姜国胜,刘鸿高,崔宝凯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2012年春季初筛和秋季复筛基础上,对选出的4个野生黑木耳菌株和5个栽培品种,以及在多个木耳基地分离获得的7个菌株进行了进一步栽培比较试验。基于菌丝生长速度、长势、拮抗试验、抗菌试验、栽培农艺性状和产量等因素,最终从16个菌株中筛选出适合黑龙江栽培的优良菌株6个,其中野生菌株2个:A14和A15;栽培菌株4个:M23、M43、M44和M46。
  • 魏海龙,李海波,王丽玲,丁红梅,胡传久,曾凡清,程俊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依据牛肝菌属卷边组Boletus sect. Appendiculati内7个物种的核糖体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比对,设计5对ITS特异引物,分别用于卷边牛肝菌Boletus appendiculatus与亚卷边牛肝菌B. subappendiculatus、卷边牛肝菌与拟桃红牛肝菌B. pseudoregius、华靛牛肝菌B. roseoflavus与卷边牛肝菌B.?appendiculatus、华靛牛肝菌与华美牛肝菌B. speciosus、拟桃红牛肝菌与华美牛肝菌的相互识别。ITS区段的PCR扩增结果表明,5对ITS特异引物皆成功扩增出可用于辨别这些近缘物种的目的条带。但未能设计出ITS特异引物,以识别华靛牛肝菌与桃红牛肝菌B. regius两个近缘物种。
  • 廉添添,杨涛,孙军德,黄贤华,董彩虹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对中国福建省栽培的绣球菌进行种类鉴定的基础上,采用国际通用的酶法测定绣球菌子实体β-葡聚糖含量,研究了干燥方式对其含量的影响,并与一些常见食药用真菌的β-葡聚糖含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该栽培绣球菌为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子实体柄部和瓣片部分的β-葡聚糖含量均超过了40%,柄部的含量显著高于瓣片部分,冻干或烘干对其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广叶绣球菌β-葡聚糖含量极显著高于猴头、香菇、蛹虫草和草原黄蘑菇。
  • 杨天伟,崔宝凯,张霁,李涛,李杰庆,刘鸿高,王元忠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紫外光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快速鉴别牛肝菌的不同部位及不同种类、产地的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提取牛肝菌特征成分的最佳条件,制备测试液并进行紫外光谱测定。结果表明,牛肝菌样品的重现性、精密度和10h内稳定性的RSD(%)分别在0.09–1.81、0.11–1.92、0.06–2.33之间;牛肝菌不同部位紫外指纹图谱具有明显的指纹特性;主成分分析(PCA)表明菌盖和菌柄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分别为94.797%和92.961%,能够反映样品的主要信息;SIMCA软件分析显示牛肝菌菌盖和菌柄化学成分积累不同。根据牛肝菌不同部位紫外光谱信息和主成分分析能区分同一牛肝菌的不同部位,鉴别不同种类、不同产地的食用牛肝菌。
  • 范秀芝,周雁,边银丙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黑木耳 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栽培菌株Au916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两个等位基因中的InDel为基础,以原生质体再生菌株为研究材料,建立了基于InDel的黑木耳原生质体单核体检测技术,并采用荧光显微镜检和配对试验对此方法进行了验证。应用InDel能清晰地区分黑木耳双核体和两种原生质体单核体,且不同的单核体之间可以进行交配,其杂交双核体能正常出耳,结果表明基于等位基因InDel标记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黑木耳原生质体单核体。在大规模测序获得真菌基因组信息的基础上,InDel标记在原生质体单核体鉴定中的应用将更加普遍。
  • 周雁,范秀芝,陈连福,边银丙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黑木耳和毛木耳转录组测序获得的转录本序列为基础,采用软件SSR Locator对两个物种中SSR的数量、分布和结构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毛木耳中SSR的丰度和密度较黑木耳小。在两者的SSR中,三碱基和六碱基重复的出现最多。对含量最多的三碱基重复序列的基序进行分析表明富含GC的SSR在这两个种的转录组中占优势地位。
  • 曲积彬,张金霞,陈强,黄晨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已公布的糙皮侧耳基因组信息入手,用全局比对法计算两个不同单核之间基因序列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与基因序列的保守性有关。通过对保守和不保守的基因集合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研究,分析与序列保守性相关的Gene Ontology功能。保守基因集合中显著富集的主要是一些代谢过程、催化酶活性、输送等功能。不保守基因集合中显著富集的多为激酶活性、绑定、调控等功能。
  • 龚文兵,刘伟,卢颖颖,边银丙,周雁,肖扬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171个F2双核体菌株为作图群体,通过相互配对的2个单核体的基因型推断双核体基因型,构建了第一张基于双核体群体的香菇遗传图谱。该图谱包含分布于15个连锁群的459个标记,覆盖长度为989.7cM,平均标记间隔为2.2cM。此外,以此双核体群体作为表型分离群体,定位了6个与香菇双核体菌丝生长速度相关的QTLs,位于5个连锁群上。采用全同胞单核体随机交配策略,易于构建相对大的双核体群体,用于连锁图构建和QTL定位。研究表明,在食用菌连锁图谱构建及QTL定位研究中,利用F2群体,可能为提高遗传作图效率,解决作图群体与表型分离群体间不一致问题提供新的途径。
  • 郭亚萍,张国庆,陈青君,程继鸿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农作物玉米秸和稻草、牛粪为原料,分别设计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堆肥配方并进行堆肥发酵,研究二者堆肥过程中真菌多样性。在建堆、一次发酵结束和二次发酵结束3个时期分别采集堆肥样品,提取总DNA,以真菌18S rDNA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DGGE扩增和序列分析。累计获得39条特异条带18S rDNA基因信息,分属于真菌14个属、藻类7个属和原生动物3个属。子囊菌是两种配方堆肥过程中的优势菌群,建堆时期的优势类群为Pichia和Wickerhamomyces,一次和二次发酵时期的优势类群为Chaetomium和Lecythophora。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稻草配方微生物多样性大于玉米秸配方;主成分分析(PCA)显示,玉米秸配方一次发酵结束时期与稻草和玉米二次发酵结束时期聚为一类,说明玉米秸配方堆肥提前腐熟。
  • 吴林,朱刚,陈明杰,汪虹,鲍大鹏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草菇基因组中11个漆酶同源基因所编码的蛋白的性质、转录调控元件和测定铜离子存在条件下的草菇漆酶活性及11个漆酶基因的转录水平,揭示了草菇漆酶基因的各自特性、差异以及基因功能与进化机制。分析表明,这11个漆酶同源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508–562aa个氨基酸,分子量和理论等电点分别为56.25–60.75kDa和4.51–6.18(未经翻译后修饰),且都具有真菌漆酶铜离子结合区域的特征序列、4个能够结合催化底物的环形结构以及信号肽序列,都属于分泌性的胞外蛋白,但其底物结合位点数目、loop序列的一致性、跨膜区域数目和位置以及信号肽位置等存在较大差异。草菇11个漆酶起始密码子上游2 000bp的序列中含有真核生物的基本转录调控元件(TATA-box,CAAT-box及GC-box)和多个潜在的调控元件(MRE、XRE、STRE、HSE、ARE、TRE、NIT元件等),但每个基因所含调控元件数目及种类各有不同。在液体培养条件下,铜离子能够诱导除vv-lac2、vv-lac3和vv-lac7之外的其余8个草菇漆酶基因的表达,且适宜浓度的铜离子有助于草菇漆酶活性的增加。
  • 姜威,赵妍,汪虹,冯爱萍,陈明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草菇低温敏感型V23菌株与耐低温型VH3菌株为试验材料,将二者菌丝体置于冰浴中进行不同时间的低温胁迫处理。首先提取RNA,反转录为cDNA,然后构建含有微管蛋白(tubulin,TUB)基因片段和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glycerol-3-phosphate acyltransferase,GPAT)基因片段的质粒,最终对GPAT基因在低温胁迫不同处理时间下的表达进行定量。结果表明,耐低温型的VH3菌株,在低温处理2h时,GPAT基因相对表达量上升,4h,表达量下降,6h上升,之后逐渐下降。低温敏感型V23菌株,在低温处理2h时,表达量下降,4h,表达量上升,此后逐渐下降;除低温处理4h外,V23菌株的GPAT基因表达量始终低于VH3菌株,初步推测GPAT基因的高表达与草菇的耐低温能力相关。
  • 冯作山,邹亚杰,胡清秀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白灵侧耳Pleurotus nebrodensis栽培过程中生长发育各阶段的漆酶、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半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等4种胞外酶及苹果酸脱氢酶、葡萄糖-6-脱氢酶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等3种呼吸酶的活性变化,同时测定了菌丝表面H+、K+、Ca2+离子流速。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的胞外酶活性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漆酶酶活在菌丝生长阶段第28天时达到最大值,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酶活在子实体生长阶段第107天时达到最大值,子实体收获后活性下降,而淀粉酶活性在各时期均比较低,说明白灵侧耳对木质素类物质利用最早。苹果酸脱氢酶、葡萄糖-6-脱氢酶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酶活在后熟期、温差刺激及子实体生长期出现3个峰值。整个栽培周期的菌丝表面H+、K+、Ca2+离子流速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变化规律,Ca2+在菌丝生长阶段内流,从后熟期开始外排,K+和H+在整个周期外排;C/N和温度对离子的流速有一定的影响。
  • 冯建,秦淑亮,胡兵,赵晓静,王立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色钉菇Chroogomphus rutilus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出11种化合物,经核磁等方法鉴定为:(1)麦角甾-7,22-二烯-3-酮;(2)麦角甾-4,6,8(14), 22-四烯-3-酮;(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顺式-3-己烯醇;(5)3β,5α,6β-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α-甜没药醇;(7)2-甲氧基腺嘌呤核苷;(8)(4E,8E)-2-N-(2-羟基棕榈酰)-1-O-B-D-吡喃葡萄糖基-9-甲基-4, 8-sphingadienine;(9)5-羟基尿嘧啶核苷;(10)2-氨基-3-醛基-6-甲氧基吡啶;(11)Polyozellin。对分离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抗肿瘤活性的初步测定结果显示,2-甲氧基腺嘌呤核苷、顺式-3-己烯醇表现出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EC50值分别为0.06128mg/mL和0.08253mg/mL。5-羟基尿嘧啶核苷对人胃癌细胞株BGC的增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IC50值为7.92μg/mL。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色钉菇提供了科学依据。
  • 李巍,包海鹰,图力古尔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乳孔硫磺菌子实体不同极性提取物进行了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并对氯仿和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表明,乳孔硫磺菌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甲醇提取物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各提取物对两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表现为甲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氯仿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甲醇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可达到93.78%;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可达到62.06%;从氯仿和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是:(22E,24R)-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阿里红酸 A(2),麦角甾-7,22-二烯-3β-醇(3),啤酒甾醇(4),硫色多孔菌酸(5),(4E,8E)-N-d-2′-hydroxypalmitoyl-1-O-β-d-glycopyranosyl- 9-methyl-4,8-sphingadienine(6),麦角甾醇(7),N-(2′-羟基二十四碳酰基)-1,3,4-三羟基-2-氨基-十八烷(8),烟酸(9)和齿孔酸(10)。其中,化合物2、6、8和9为首次从硫磺菌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 许晓燕,余梦瑶,魏巍,江南,伍明,郑林用,罗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金针菇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多糖,并对多糖结构和体外免疫活性进行研究。采用水提醇沉法从金针菇子实体中提取粗多糖,利用DEAE-Cellulose-52及Sephacryl S-300HR柱层析纯化得到FVPⅠ-a,再利用HPLC-ELSD技术、红外及核磁共振对FVPⅠ-a进行结构解析。在体外以促RAW264.7巨噬细胞产NO、分泌细胞因子,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考察FVPⅠ-a增强免疫的能力。从金针菇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得到FVPⅠ-a,其为分子量81.4kDa,由葡萄糖、果糖和鼠李糖组成的β构型的吡喃型杂多糖。体外免疫实验表明,FVPⅠ-a能够促进RAW264.7巨噬细胞产生NO及分泌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能单独的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增殖(P<0.05),并能协同增强ConA和LPS对小鼠淋巴细胞的促增殖作用(P<0.01,P<0.05)。首次从金针菇子实体中获得FVPⅠ-a杂多糖,其在体外具有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及增强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能力。
  • 马利,李霞,张松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不同浓度尖顶羊肚菌胞外多糖提取物作用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skin fibroblasts,HSF),检测对HSF细胞形态、细胞增殖、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活性、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探究尖顶羊肚菌胞外多糖提取物对HSF增殖和衰老的影响。结果显示,125μg/mL尖顶羊肚菌胞外多糖提取物使HSF细胞活力增加了25.2%,羟脯氨酸含量增加了12.1%,β-半乳糖苷酶活性降低了48.1%。说明适宜浓度尖顶羊肚菌胞外多糖提取物具有促进HSF细胞增殖、胶原蛋白合成,延缓细胞衰老的作用。
  • 杨槐俊,郭素萍,薛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冬虫夏草菌丝提取物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肝细胞变性及坏死程度的影响,采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将动物随机分成5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冬虫夏草菌丝提取物低剂量组(1.11g/kg BW)、中剂量组(3.33g/kg BW)、高剂量组(10.00g/kg BW),检测血清ALT、AST值,并取肝脏作病理切片,观察肝脏的病理损伤情况。冬虫夏草菌丝提取物高剂量组能明显降低CCl4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值,减轻肝细胞坏死程度,表明冬虫夏草菌丝提取物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
  • 黎扣扣,张春苗,顾海东,金羽,曲娟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发酵液对镰刀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碳源、氮源、生长因子对灵芝S3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运用响应面法,对各营养组分的含量进行优化。优化后碳源、氮源、生长因子含量分别为:乳糖3.04%,蛋白胨0.28%,VB1 0.0047%,抑菌率为91.71%,比基础发酵培养基增加了42.15%。发酵液作用12h后,光学显微镜下镰刀菌菌丝出现膨大和消融等畸变,并出现典型的“念珠状”形态;透射电镜显示镰刀菌孢子内出现大量空泡、原生质收缩,说明灵芝S3发酵液中的活性物质可有效抑制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
  • 苗人云,周洁,谭伟,彭卫红,甘炳成,唐利民,叶小金,黄忠乾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近年金针菇栽培主要原料棉籽壳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栽培成本不断增加、栽培经济效益不断下滑的现实问题,在以棉籽壳为主要栽培料配方(CK1)的基础上,用新型基质花生壳、木屑、玉米芯、油菜杆、黄豆杆、猕猴桃枝、桑枝屑、高粱壳等资源部分替代棉籽壳,设计了8个金针菇栽培料配方,并以常用配方CK2为辅助对照,进行金针菇(川金3号)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配方6(花生壳)的产量虽未超过对照CK2,但其产量显著高于对照CK1(高33.11%),转化率达到对照CK2的水平,其栽培效益超过对照CK1(高629.03%)和CK2(高15.90%),且子实体品质好,所以在成都平原冬末早春季出菇时,用30%的花生壳替代棉籽壳栽培金针菇,可以显著降低材料成本,增加栽培效益。
  • 冯伟林,金群力,范丽军,刘佳楠,沈颖越,宋婷婷,田芳,蔡为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覆土是影响双孢蘑菇产量、质量和出菇整齐度的重要因子,利用现代分子生态学的方法快速、准确地对不同覆土基质微生物结构特征进行检测,以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群落与双孢蘑菇相互作用关系。测定了不同覆土的理化特性,应用PCR技术对不同覆土材料提取总DNA,扩增细菌16S rDNA和真菌28S rDNA,运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对PCR产物进行分析,研究双孢蘑菇不同覆土基质微生物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覆土材料微生物群落的基因具有多样性,其中细菌群落基因多样性存在差异,使用纯泥炭与粉碎稻草处理差异最大,相似性仅为62%;通过真菌28S rDNA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粉碎稻草处理多样性指数最高,达3.576,但随着泥炭比例的提高,覆土处理中真菌群落的多样性相对减少;栽培试验发现,双孢蘑菇子实体形成量、总产量可能与覆土中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呈负相关。
  • 韩建东,万鲁长,杨鹏,姚强,任海霞,李瑾,宫志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常规棉籽壳培养料为对照,用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工厂化生产的废料(简称菌渣)代替部分棉籽壳进行格氏侧耳Pleurotus geesterani栽培试验,并测定格氏侧耳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供试培养料中菌丝长势均良好,随着菌渣替代比例的增加,菌丝满袋时间、原基出现时间和转潮期缩短,生长周期变短;菌渣代替比例增加,产量呈降低趋势,其中替代比例33%(1:2)和55%(1.2:1)时培养料的生物学效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替代比例55%和78%(3.5:1)时培养料对第四潮和第五潮菇产量影响明显,显著低于对照;供试菌渣培养料栽培格氏侧耳的粗蛋白和总氨基酸含量略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说明添加适量的菌渣栽培格氏侧耳可提高子实体的营养成分。
  • 黄清铧,王松,张扬,温志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菌丝对峙、双重培养,以及对发病双孢蘑菇子实体的显微观察,探讨有害疣孢霉菌Mycogone perniciosa(MP0012)与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As2796)之间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在菌丝对峙生长阶段有害疣孢霉菌菌丝不侵入双孢蘑菇菌丝体内,两者可交叉生长,对双孢蘑菇生长影响不显著;对峙与双重培养均显示有害疣孢霉菌菌丝会产生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的挥发性物质,造成双孢蘑菇菌丝扭结断裂。同时试验证实了双孢蘑菇菌丝会促进有害疣孢霉菌厚垣孢子的产生和萌发、菌丝生长和发育。侵染实验结果表明,有害疣孢霉菌可直接侵染双孢蘑菇子实体,引起双孢蘑菇子实体病害;对罹病子实体显微观察结果发现,发病前期双孢蘑菇子实体表面长出绒毛状病原菌丝,菌柄中空,菌褶褐变腐烂并长出病原菌丝;发病中期双孢蘑菇子实体内菌丝组织会出现萎缩裂解现象,在近有害疣孢霉菌菌丝一侧的双孢蘑菇子实体菌丝细胞壁被降解;发病后期双孢蘑菇子实体菌丝组织基本消失。由此初步判断有害疣孢霉菌对双孢蘑菇的寄生类型偏向于死体营养型。
  • 江玉姬,黎志银,谢宝贵,邓优锦,刘新锐,肖淑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掌握铅、镉、砷、汞4种有害重金属元素在金针菇栽培过程中的富集和迁移,为金针菇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依据。采用在培养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铅、镉、汞、砷栽培金针菇,测定其在各栽培阶段培养料、金针菇子实体中的含量。结果表明,在试验的浓度范围内,金针菇子实体中4种重金属的含量随着培养料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金针菇子实体中4种重金属主要是来源于培养料,但金针菇子实体对不同重金属的吸收富集能力不同,对汞的吸收富集能力最强,富集系数最高达到7.590,富集能力大小依次为汞>镉>砷>铅。
  • 张薇薇,陈晓,杜芳,耿雪冉,杨冬雪,曹庆鹏,王贺祥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亚硝酸盐是泡菜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有害的副产物。首次发现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子实体能显著降低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在实验组原料中加入新鲜美味牛肝菌子实体时,发酵第4天亚硝酸盐含量可降低97.1%。当泡菜中冷冻保藏的美味牛肝菌子实体的加入量分别为10%、20%、30%、40% 和50%时,发酵第4天对应的亚硝酸盐含量比不加美味牛肝菌的对照分别降低了20.9%、51.6%、93.9%、96.1% 和96.9%。发酵第6天开始亚硝酸盐含量降低百分比逐渐减小,发酵10d以上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亚硝酸盐含量趋于一致,但此时的泡菜酸度增加、质量降低。此外,新鲜的和冷冻的美味牛肝菌子实体降低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活性最高,常温晾干的活性次之,高温烘干的美味牛肝菌子实体没有降低亚硝酸盐的活性。
  • 研究简报
  • 刘新锐,王圣铕,谢宝贵,柯宾榕,吴小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开展紫芝的杂交育种,对6个紫芝菌株的不亲和性因子进行分析。通过原生质体单核化,6个紫芝获得9个不同亲本型的单核化菌株,共测得7个不同的A因子和7个不同的B因子,A、B因子的多态性各占单核体的77.8%,表明紫芝有较丰富的交配型因子,为紫芝的杂交育种奠定基础。
  • 余海尤,陈佳佳,田雪梅,崔宝凯,刘鸿高,戴玉成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液体培养为基础,研究不同光照和培养液初始pH条件下,忍冬纤孔菌培养过程中生物量、胞内外多酚含量,以及胞内外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24h光照轻微抑制菌丝体的生长,但能促进胞内外多酚的形成和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抑制;在初始培养液pH5.3条件下,菌丝体生物量最高,胞内外多酚含量和提取物活性最高。
  • 阮元,马进川,薛元,申进文,王晓龙,麻兵继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分别研究了不同添加浓度的维生素B1、B6和2,4-D(2,4-二氯苯氧乙酸)3种微量物质对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液体发酵中虫草素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置的几个添加浓度梯度中维生素B1、B6和2,4-D均能提高虫草的产量,其中维生素B1和B6的最佳添加浓度均为0.83g/L,2,4-D的最佳添加浓度为0.015mg/mL。此外,高温灭菌对维生素B1、B6和2,4-D对蛹虫草发酵液中虫草素产量有影响:高温灭菌可使部分维生素B1分解,高温灭菌前添加维生素B1比灭菌后添加更有利于虫草素产量的增加,虫草素的产量提高了19.9%,表明维生素B1的分解产物具有更好的促进虫草素合成的作用。
  • 高宇杰,袁彪,杨文建,方勇,马宁,胡秋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灵芝孢子油是从灵芝孢子粉中提取的具有一定药理活性的脂质成分。为提高灵芝孢子油稳定性,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和冷冻干燥法制备灵芝孢子油微胶囊。通过试验优化了制备工艺条件并比较了两者干燥方式制备微胶囊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最佳工艺为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质量比1:1、固形物含量20%、均质压力30MPa、壁材芯材质量比4:1。两种干燥方式微胶囊流动性、溶解性均较好,差异不显著。但两种微胶囊形态差异较大,喷雾干燥微胶囊整体呈球状、表面紧密无裂缝有凹陷,包埋率为90.84%;冷冻干燥微胶囊结构疏松呈片状,表面多孔。因此喷雾干燥法更适合包埋灵芝孢子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