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23年, 第4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1-22
  

  • 全选
    |
    目录
  • 菌物学报. 2023, 42(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庄文颖, 郑焕娣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历经几代真菌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真菌志》目前已出版65卷,其中子囊菌类有35卷、担子菌类26卷、接合菌类1卷、卵菌1卷、黏菌2卷;上述卷册记录923属9 228种及种下分类群。编研涉及大型和小型的类群、腐生菌、食药用菌、菌根真菌、作物和林木病原菌、捕食性真菌、虫生菌、菌生真菌以及毒菌等。编研过程中发现并发表了大量新分类群,丰富了对菌物物种多样性的认知。归纳已有成果,已立项卷册应加快编研和出版进度;资源调查与分类学研究需进一步加强,按分类群(专科、专属)继续开展编研工作,注重拟参编类群的前期研究积累;以下分类群值得在后续工作中予以关注:水霉目等部分卵菌、壶菌类、座囊菌纲部分类群、盘菌纲和锤舌菌纲中尚未参编的主要类群、伞菌纲中具有小型子实体的类群等。由于分类系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已出版卷册中使用的部分名称和分类地位的处理需依据被大多数学者所公认的分类系统给予适时的订正。期待建设一支继往开来的菌物分类学研究队伍,不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编研成果,为我国菌物资源利用和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李洁,李杏春,郭良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真菌是真核生物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类群之一,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生物多样性的分布与维持、群落构建以及物质与能量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近年来随着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极大推动了真菌多样性分布格局与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进展。本文概述了基于生态位理论(niche theory)和中性理论(neutral theory)的选择(selection)、扩散(dispersal)、成种(speciation)和漂变(drift)等过程与生态模型的定量分析确定性过程和随机性过程对群落构建贡献的机制,及其在真菌群落构建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 刘佳,陈月,肖惠文,刘杏忠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真菌菌群是肠道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肠道微生态稳态的维持和宿主的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真菌失调通常和肠道疾病甚至肠道外疾病有关。本文就肠道真菌的定殖与组成、真菌菌群对肠道微生态的调控、菌群失调促进疾病的发展机制、基于肠道真菌的治疗策略和肠道真菌的鉴定分析方法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展望,旨在系统认识肠道真菌调节宿主健康和促进疾病发生的机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 陈双林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黏菌是菌物中一个特殊和有趣的类群。为了准确而深刻地认识黏菌的内涵、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等分类学问题,本文从黏菌命名起点开始循览黏菌分类学的发展历程,结合黏菌分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考证了黏菌纲Myxomycetes内涵的变化和分类系统的演变及黏菌分类学研究的重要事件,并论述了中国黏菌分类学研究史,从而系统阐述了国内外黏菌分类学研究历史的沿革和演化。

  • 王科,蔡磊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菌物分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经过百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逐渐走进世界前列。本研究通过对世界菌物名称信息库Fungal Names进行数据统计,对发现自中国的菌物新物种和中国学者发表菌物新分类单元等数据开展分析,从中揭示中国菌物分类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过去,一共有2 214位中国学者参与发表了15 626个菌物新分类单元,包括 3个新纲、27个新目及亚目、117个新科及亚科、769个新属及亚属、11 100个新种、322个新种下单元和3 288个新组合。在全球已知的菌物物种中,自中国发现的新物种有10 233种,隶属于 3界13门44纲174目572科2 379属,占全球已知物种多样性的6.84%,居世界第二位。地理分布上,我国西南地区(云南、四川、贵州、西藏)和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台湾、广东)发现的新物种最多。根据每年发现的新分类单元数量趋势和命名作者的构成,可将中国菌物分类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外人在华采菌及研究(1750s-1929)、中国菌物分类学起步(1930-1949)、新中国菌物分类学早期发展(1950-1977)、全国性菌物标本采集与研究(1978-2010)、走进世界前列(2011至今)。本研究对每个发展时期的分类学概况和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总结和回顾,通过上述综述性研究,有助于系统地了解中国菌物分类学不同阶段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概况,为学科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 李鹏,李雯,司徒俊键,姜子德,孔广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病原卵菌是一类农业生产上为害巨大的病原物,其分泌大量的RXLR效应分子进入寄主植物细胞并干扰植物免疫系统,以协助病原菌成功侵染。尽管有一小部分RXLR效应分子会被植物识别成为无毒蛋白,但大部分RXLR效应分子则会逃避识别和抑制植物免疫。随着高通量测序和蛋白互作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RXLR效应分子干扰植物免疫的分子机制已经被揭示。本文综述了RXLR效应分子操纵植物免疫系统的分子策略,探讨了RXLR效应分子与植物免疫互作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 孙广宇, 徐超, 梁晓飞, 张荣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苹果轮纹病(apple ring rot)为苹果重要病害,严重危害果实和枝干,甚至造成幼树枯死等。苹果轮纹病可引起果实腐烂、枝干疣突、溃疡、粗皮等症状,导致苹果轮纹病病害汉语名称使用混乱,如苹果轮纹病、苹果干腐病、苹果果实轮纹病、苹果枝干轮纹病、轮纹烂果病等。病原拉丁学名的使用亦相当混乱,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贝林格葡萄座腔菌B. berengeriana、贝林格葡萄座腔菌梨生专化型B. berengeriana f. sp. pyricola、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锹冢大茎点霉Macrophoma kuwatsukai、梨生囊孢Physalospora pyricola和梨生球座菌Guignardia pyricola等学名都在被使用。本文根据近些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新进展,认为苹果轮纹病是一类复合病害,与欧美国家发生的白腐病为同一种病害,其病原包括葡萄座腔菌B. dothidea和锹冢葡萄座腔菌B. kuwatsukai。建议将该复合病害汉语统称为苹果轮纹病,英文采用apple ring rot。鉴于两种病原在我国苹果产区的普发性,建议在病害发生规律及抗病育种等研究中,对于葡萄座腔菌和锹冢葡萄座腔菌均需充分重视。

  • 俞嘉瑞,袁海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外生菌根真菌作为树木的共生伙伴,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天然更新、植物抗逆性形成、协助植物吸收限制性营养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真菌和植物跨界共生具有复杂的分子互作过程,在共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分子互作机制,其调控反馈网络还有许多未知。基因组与转录组研究技术和方法的进步,为一些新的信号分子、效应蛋白以及相关通路的发现提供了可能。真菌与宿主植物之间营养转移调控对共生的影响也逐渐受到关注,营养相关的转运蛋白对共生的建立和维持提供了物质基础。真菌的宿主选择机制是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由于外生菌根真菌的多谱系起源和演化史中存在多次宿主转换事件,真菌演化出多样的应对机制用来区分相容性宿主、不相容性宿主和非宿主。通过对不同真菌与宿主植物的组学研究,宿主选择机制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报道进行梳理与总结,并对未来在该领域的探索方向做出展望。

  • 周一鸣,祁建钊,段应策,赵敏,刘成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大型担子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它们是重要的食药用资源的宝库。萜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包括倍半萜、二萜和三萜等,这些化合物具有预防、缓解或治疗癌症、抑郁症、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多种疾病的功效。目前,从担子菌中分离出的二萜类化合物基本骨架结构特征主要为鸟巢烷(cyathanes)型、截短侧耳素(pleuromutilins)型、guanacastanes型、海松烷(pimaranes)型、松香烷(abietanes)型和毛皮伞烷(crinipellins)型6大类型。本文综述了担子菌中二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生物活性和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对参与担子菌中二萜化合物生物合成的二萜合成酶进行了分类,对两种重要的二萜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论述。本文将为未知二萜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及关键基因功能解析提供参考。

  • 史加勉,王聪,郑勇,高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输入到生态系统中的氮迅速增加,已突破地球所能承受的氮循环阈值。过量氮沉降会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危害,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丛枝菌根(AM)真菌能够与大约70%-80%的陆地植物种类形成共生关系,在宿主植物养分吸收、抵抗外界不良环境压力、群落动态和物种共存、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探究AM真菌对氮沉降的响应对认识和把握菌根真菌缓解氮沉降的负面后果,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AM真菌的形态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等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前人研究表明氮沉降通常降低AM真菌的根系定殖率,减少根外菌丝密度和土壤孢子密度,改变菌丝生长的时间动态;降低AM真菌多样性,改变AM真菌群落组成。氮沉降主要通过缓解植物氮限制、降低植物对菌根的依赖性、减少植物对菌根的碳分配、改变根系和土壤中菌根生物量比率、在植物根内维持稳定的菌根真菌组成作为应对未来扰动的“保险”、改变土壤资源有效性及土壤酸度等直接和间接途径影响AM真菌结构和功能。我们建议在未来研究中整合多组学手段、开展学科交叉,聚焦复杂的生物互作体系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以及AM真菌对氮沉降响应的生态后果。

  • 刘询,刘天海,王波,贾定洪,彭卫红,何晓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金针菇是重要的食药用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随着金针菇全基因组序列的公布、多组学分析、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金针菇重要性状(如生长速度、菌柄长度、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等)相关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及关键基因的发掘。本文综述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金针菇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了不同技术的利弊;同时,系统介绍了金针菇菌丝和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应答、生物活性物质代谢、蓝光响应等重要生物学过程中调控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未来金针菇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我国金针菇产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胡佳君,张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广义金钱菌属分布广泛,物种多样性丰富,包括了许多具有食药用价值的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生态和科研价值,但我国对该类真菌的关注较少。本文回顾了金钱菌属的建立与发展历程,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应用于该类真菌后其系统学的变化过程;介绍了欧洲与北美地区对栎裸脚伞复合群物种的区分过程;总结了广义金钱菌属真菌在生物防治和药用功效及化学成分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还发现了各地对广义金钱菌属真菌的分类学研究水平差异较大,各地区研究水平不均衡和分子系统学研究不完善等问题,所以我国亟需对该类真菌资源调查与挖掘,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邹月,刘朴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网柄细胞状黏菌(简称网柄菌)是黏菌的第二大类群,对其生态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这类生物适宜的生存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文回顾了1869年至今的网柄菌生态学研究历史,从地理因素、植被因素、生物因素三个角度,探讨了影响网柄菌物种丰度和多度的生态因素,从而为土壤及凋落物中黏菌的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崔宝凯,潘新华,潘峰,孙一翡,邢佳慧,戴玉成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灵芝属是大型真菌的一个重要类群,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尽管国内外对灵芝属真菌的研究较多,但灵芝属真菌的分类一直存在诸多问题,我国过去报道的灵芝属真菌有114个分类单元,但其中很多的分类地位存在争议。本文基于凭证标本,确认我国目前发现的灵芝种类有40种,其中具有ITS分子序列的种类有39种,其他74个分类单元或为同物异名或为待定种。本文提供的中国39种灵芝的ITS序列可为今后准确鉴定灵芝的野生和栽培种类提供依据。

  • 杨祝良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形态特征和此前发表的DNA序列数据,本文报道了地锤菌属Cudonia的2个新种,它们采自中国东喜马拉雅和横断山的亚高山地区。棒状地锤菌C. claviformis具子实层的部分鲜黄色、棒状,菌柄污白色至淡褐色、光滑。鳞柄地锤菌C. furfuracea具子实层的部分头状、鲜黄色,菌柄被污白色至淡褐色糠麸状鳞片。两种真菌都生长于杜鹃和柳树组成的矮灌丛下苔藓丛中。

  • 姜珊,明鹏辉,杨瑞恒,汪滢,侯娣,余梅,鲍大鹏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食用菌原生质体单核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偏分离现象,这个现象在香菇中研究较早,这是一个有趣又似乎是无序的现象,但是目前对偏分离的机制还缺少清晰的认识。为了细致深入研究原生质体单核化中的偏分离现象,本研究定义了强势核和弱势核概念。为了解不同强势核和弱势核的等级地位变化,本研究选取了10个香菇强势核菌株和6个弱势核菌株作为供试菌株,通过强势核菌株间、弱势核菌株间、强势核菌株与弱势核菌株间3种单单杂交方式获得26个新的双核体菌株,再检测这些双核体菌株在原生质体单核化中偏分离情况。结果表明:26株双核体都存在偏分离现象,并且强势核和弱势核的地位会发生逆转。研究结果暗示不同强势核和弱势核之间存在等级关系。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同核异质体在偏分离现象中强势核和弱势核的表现是一致的。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深入探索双核体细胞中两个细胞核的互作机制提供路径和借鉴。

  • 窦文俊,李姝,彭雪嫣,亓宝,王琦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陕西省南部秦巴山区腹地黏菌物种多样性与分布特征,对陕南地区的42个地点开展了黏菌资源调查,共获得1 021份标本,根据形态特征鉴定为5目9科26属119种。分析黏菌物种组成与多样性指数表明,陕南地区的优势种为蛇形半网菌Hemitrichia serpula,相对多度为6.37%,该地具有较高黏菌物种多样性(H?=6.24),同时秦岭黏菌物种多样性指数(H?=6.19)高于大巴山(H?=5.28)。黏菌物种多样性在不同植被类型下差异显著,针阔叶混交林最高,针叶林最低,群落分布相似性较低,表明植被类型的变化会影响该地区黏菌的物种组成。

  • 刘娜,赵泽宇,石利欣,杨露娜,邢晓科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干旱胁迫是在多种生态系统中影响植物生存、发育及产量的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之一。菌根共生已被证明可以提高植物对干旱的耐受性。兰科植物对菌根真菌有非常高的依赖性,但是有关兰科菌根真菌是否可以提高宿主植物的耐旱性以及能提高到什么程度还少有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检测了一株分离自附生型兰科植物禾叶贝母兰Coelogyne viscosa的胶膜菌属真菌Tullasnella sp. hy-111对宿主植物幼苗生长及耐旱性的影响,并从转录组水平检测了该菌根真菌对禾叶贝母兰幼苗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接种hy-111不仅能显著提高幼苗的生物量、与耐旱相关的酶活性以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富集,而且还能显著诱导植物抗性途径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本研究表明菌根真菌能改善生长于胁迫的附生生境中的兰科植物对于干旱的耐受性,并可能在兰科植物的生态适应中起到重要作用。

  • 文晴,赵浩洋,邵艳红,胡延如,戚元成,王风芹,申进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一种功能性非蛋白氨基酸,在维持人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明食用菌子实体的GABA含量水平和影响食用菌GABA产量的因素,本研究通过对食用菌GABA提取和衍生条件优化,建立了食用菌GABA检测的9-芴甲氧羰酰氯(FMOC-Cl)柱前衍生HPLC法;利用该方法测定了20种中国主要食用菌子实体的GABA含量,并进一步探究了培养料氮源含量和种类、栽培时间对GABA含量的影响。食用菌GABA提取的最佳料液比、时间和温度分别为1:100、1 h和65 ℃。20种食用菌子实体的GABA含量在0.20-3.02 mg/g DW,存在显著种间差异,其中黄白银耳GABA含量最高(3.02 mg/g DW),香菇、银耳、金针菇、双孢蘑菇的GABA含量也较高,为1-2 mg/g DW。增加培养料含氮量可显著促进GABA积累,且添加尿素的促进效果明显优于添加麦麸。栽培时间也可影响子实体GABA产量,第二茬和三茬子实体的GABA含量显著高于第一茬子实体。综上可知,食用菌GABA含量不仅与品种密切相关,而且受到培养料中氮源含量和种类、栽培时间的影响。

  • 谢孟乐,李熠,王科,冀瑞卿,魏铁铮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报道了丝膜菌属的一个新种:李玉丝膜菌,该种采自中国吉林省蒙古栎林中,其主要特征为担子体小型、幼时具蓝紫色调,菌盖强水浸状、具条纹,担孢子近球形。该种在系统发育树中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与斑丝膜菌组形成姐妹关系,但遗传关系较远,属于新组李玉丝膜菌组。本文对新分类单元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其系统发育上相近的物种进行了比较。

  • 曹书琴,王向华,秦位强,吴芳,刘铁志,图力古尔,李双龙,陈作红,刘冬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槭乳菇Lactarius acerrimus,乳菇中仅有的具有双孢担子的物种,曾经在中国被多次报道。我们在研究了该种的馆藏凭证标本后并未证实它在中国的分布,而是在中国发现了它的近缘种李玉乳菇L. liyuanus (新种)。李玉乳菇的典型特征为:菌盖黄褐色具环纹、边缘具短毛,菌柄具窝斑,乳汁白色、不变色、具辣味,孢子具尖而高的条脊。它的担子为4孢,孢子较小具高而尖的条脊,这两点与槭乳菇明显不同。文中提供了该种的条形码ITS序列、其他多基因序列和详细的形态描述,同时给出了对国内馆藏槭乳菇标本的重新鉴定结果。

  • 卢永仲,马建,肖兴娟,张丽娟,马小彦,肖沅嫔,康冀川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蜗孢属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毛筒壳科Tubeufiaceae,它们形态特征独特,能够产生多种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从中国海南省采集的腐木标本上分离到3种卷旋型丝孢真菌,通过ITS、LSU、RPB2和TEF1α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证据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了它们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其中2个物种为蜗孢属新种,1个物种为中国新记录。为纪念李玉院士在中国菌物学界做出的贡献,本文特将其中一个新物种命名为李玉蜗孢菌。

  • 孙渤洋,武英达,员瑗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木生大型真菌作为木材的分解者,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的成林树种之一。为厘清以蒙古栎为生长基质的木生大型真菌物种组成和区系特征,本文对我国东北地区蒙古栎上的木生大型真菌物种组成、生态习性和区系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经调查共发现蒙古栎上木生大型真菌11目39科110属193种,其中优势科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拟层孔菌科Fomitopsidaceae、皱孔菌科Meruliaceae、斯氏菇科Steccherinaceae和木耳科Auriculariaceae,优势科的物种数占比56.99%。优势属为多孔菌属Polyporus、栓孔菌属Trametes、锈革菌属Hymenochaete、多年卧孔菌属Perenniporia和韧革菌属Stereum,优势属的物种占总物种数的15.03%。在腐朽类型方面,89.64%的木生大型真菌能够引起木材的白色腐朽,比例远远高于褐色腐朽;生长在倒木上的木生大型真菌种类最多,生长在基部的种类最少。按照区系组成,可划分为温带分布种(35.75%)、温带-亚热带分布种(33.16%)、寒带-温带分布种(12.95%)和世界广布种(6.22%)等7类,具有明显的温带区系特征。

  • 王巧,李守望,沈莲花,梁晨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明确虎尾兰水提取物对黄瓜霜霉病菌无性阶段的抑制作用及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凹玻片法和离体叶五点接种法分别测定该提取物对游动孢子的释放和游动、休止孢的萌发和芽管伸长以及菌丝生长和孢子囊产生的抑制作用,采用离体叶五点接种法测定该提取物的保护作用、治疗作用和持效期,并采用盆栽试验测定该提取物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一系列试验结果显示,虎尾兰水提取物对黄瓜霜霉病菌游动孢子的释放和游动,休止孢的萌发和芽管伸长以及菌丝生长和孢子囊产生的EC50值分别为1.19、0.77、0.70、2.13、9.09和13.15 mg/mL。在离体叶片条件下,虎尾兰水提取物对黄瓜霜霉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的EC50值分别为3.69 和14.57 mg/mL,持效期达14 d以上。盆栽条件下,该提取物对黄瓜霜霉病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的防效分别为68.38%和21.33%。虎尾兰水提取物对黄瓜霜霉病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和较长的持效期。

  • 陈鹏,宋佳,郭璞,冀瑞卿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蜜环菌属Armillaria真菌具有较高的食药用价值。由于蜜环菌的生长发育过程较复杂,还未完全实现商业化栽培,野生资源的供应受到季节性和地域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采自东北地区蜜环菌属的3个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培养物的形态特征及分子标记确定菌株JG19016为奥氏蜜环菌A. ostoyae,菌株JG19017为高卢蜜环菌A. gallica,菌株JG19018为中国蜜环菌生物种C。奥氏蜜环菌JG19016最适生长温度为25 ℃,高卢蜜环菌JG19017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2 ℃,中国蜜环菌生物种C JG19018则在22-25 ℃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3个菌株最适pH为5-6。奥氏蜜环菌JG19016对葡萄糖和蔗糖利用率较好,高卢蜜环菌JG19017对葡萄糖利用率较好,中国蜜环菌生物种C JG19018对葡萄糖和淀粉利用率较好;蛋白胨对3个菌株促进作用最强,为最适氮源。培养基中加入VB1,对3个菌株的菌丝生长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奥氏蜜环菌JG19016菌丝生长的最优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0 g,蛋白胨3 g,磷酸二氢钾2 g,硫酸镁1.5 g,VB1 10 mg,琼脂20 g,水1 L。在木屑基质中培养,其配方的最优碳氮比为38:1,最佳木屑粗细比为3:1以上。出菇条件探索结果显示,菌丝及菌索长满菌袋(17 mm×33 mm×5 mm丝聚乙烯袋)需要50-60 d,之后在18 ℃、60%湿度和12 h散射光的环境中,10 d左右可观察到原基产生。增加菇房湿度到90%-95%,2-3 d可观察到1-3 cm的幼子实体,7 d左右菌柄和菌盖完全分化,10 d左右观察到菌盖展开。

  • 刘澳,陈宇,亓春龙,吕晓萌,王威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菌盖是大型真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产生有性孢子的部位,但是其发育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以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为材料,采用转录组和蛋白组联合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了金针菇成熟期和伸长期菌盖的差异基因与蛋白,并对其进行GO (gene ontology)功能聚类分析、KEG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本研究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有1 391个,差异表达蛋白147个,均以上调表达为主。GO功能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条目富集基因最多,其次是细胞组分(cell part)、细胞过程(cellular process)和细胞器(organelle)。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主要富集在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carbohydrate metabolism)和氨基酸代谢通路(amino acid metabolism)等。本研究选取了9个关键的差异表达基因,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对其表达量进行了验证。RT-q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一致。蛋白互作网络分析表明,水解酶类、结构域类和转录调节类蛋白为互作网络的主要结点。本研究联合转录组、蛋白组测序数据,通过分析差异基因与蛋白,为深入了解金针菇菌盖发育机制提供数据参考。

  • 陈体强,徐晓兰,石林春,应正河,钟礼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紫芝栽培品种‘紫芝S2’(武芝2号)的ITS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5个紫芝菌株/分离株相似度高达99.79%-100%,在系统进化树上相聚成一类。本研究预测‘紫芝S2’基因组与参考基因组中的rRNA基因簇,分析rDNA结构及各构件序列间的多态性。从高质量‘紫芝S2’基因组中挖掘得到完整rDNA,序列全长40.377 kb,由4组串联重复的(18S、5.8S、28S、5S) rRNA基因簇组成,并含有完整的基因内间隔区(ITS1、ITS2)和基因间间隔区(IGS1、IGS2)。在紫芝S2的rDNA中,高度保守的28S rRNA基因间出现3个SNP和2个插入(1 bp,10 bp)位点;虽然第4条ITS2中有1个SNP位点,但紫芝S2的4条ITS2在二级结构上的分子形态高度一致,与ITS2数据库中其他紫芝菌株仅存在螺旋区间夹角的微小差异。由‘紫芝S2’基因组rDNA的ITS2生成的DNA条形码与二维码,可以作为该栽培品种鉴定与同源物种其他菌株鉴别的分子标记。

  • 冯德龙,胡惠萍,雍天乔,刘远超,肖春,黄龙花,谢意珍,吴清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前期我们获得了优良性状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野生菌株W141436,其子实体虫草素含量高达3.72 mg/kg干重,子实体多糖高达6.7 g/100 g干重,但在大规模应用中发现它发生退化。针对蛹虫草人工栽培退化问题,我们提出蛹虫草子实体形成是有性生殖过程,其两种交配型发生交配是蛹虫草子实体形成的必要条件。本文基于交配型基因分子标记研究了优良性状蛹虫草野生菌株W141436的退化机制。具体地,采用单孢子分离的方法对蛹虫草野生分离株W141436的子囊孢子进行分离,得到了72个单孢菌株。进一步采用PCR方法对单孢菌株及亲本菌株进行了交配型基因类型鉴定。在72个单孢菌株中,28株为Mat1-1类型交配基因型,31株为Mat1-2类型交配基因型,13株含有与亲本相同的交配型基因。根据鉴定结果,对2株Mat1-1型(SP28、SP33)和2株Mat1-2型(SP15、SP32)菌株进行了栽培实验。结果表明,形成子实体的栽培用亲本菌株同时含有Mat1-1Mat1-2两种交配类型基因,即只有含不同交配型基因的菌株具有发育为子实体的能力,而含同种交配型基因的菌株则不能发育为子实体。本研究为防止蛹虫草在大规模种植中退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 林嘉龙,李晓博,周如月,王庆佶,任鹏飞,孟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灵芝是我国著名的药用真菌,灵芝酸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乙烯可以促进灵芝酸的生物合成,但其调控机理尚不明确。本实验利用非靶向代谢组研究发现Top 20差异代谢物中含有6种灵芝的活性成分(灵芝酸η、赤芝酸F、赤芝酸N、丹芝酸A、灵芝酸V1和灵芝酸δ),其中有4种灵芝酸(灵芝酸η、赤芝酸F、赤芝酸N和灵芝酸V1)为上调积累,2种灵芝酸(灵芝酸δ和丹芝酸A)为下调积累。通过非靶向代谢组与转录组的关联分析发现基因GL23307GL25546GL29595同时与3种灵芝酸积累显著相关,并通过启动子顺式元件预测,发现分别编码泛素蛋白和抑肽酶基因GL25546GL23307的启动子区域含有响应乙烯信号的顺式作用元件GCC-box,因此,推测这两个基因在乙烯调控灵芝酸生物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 楚建芝,郑娜,崔琪,李满鑫,李寅,伍国超,程显好,张蕊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桑黄类真菌是一类极具研究价值的药用真菌。近年来,对于桑黄类真菌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某一个物种的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系统比较桑黄类真菌中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从理论上初步探讨了5种桑黄类真菌中化合物与疾病之间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5种桑黄类真菌(栎木桑黄Sanghuangporus quercicola、鲍姆桑黄Sanghuangporus baumii、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裂蹄木层孔菌Tropicorus linteus、黑盖木层孔菌Phellinus nigrians)中的39种有效成分,对应潜在靶点588个。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165条通路,分析结果发现这39种化合物的靶点主要分布在与炎症、糖尿病、肝癌、阿尔茨海默病和衰老相关的信号通路上。筛选出桑黄类真菌中抗病的潜在靶点共486个,构建抗病靶点的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筛选出LCK、STAT3、PTPN11、STAT1、STAT5B、MAPK1、JAK1、MAPK3、JAK3和JAK2作为关键靶点,构建5种桑黄类真菌-化合物-关键靶点-5种疾病的网络互作图,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筛选出的桑黄类真菌中的12个有效成分均可与这些关键靶点产生相互作用,其中酚类化合物居多,此外二萜类化合物异海松酸与MAPK1结合能力最强。因此,5种桑黄类真菌可以通过多种化合物、多种靶点和多种途径起到抗病的作用,本研究为探索桑黄类真菌治疗和预防疾病潜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 杨阳,胡爽,付永平,李玉,李勤奋,代月婷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优质菌种是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毛木耳野生种质资源丰富,可作为新种质创制和品种选育的重要来源。为丰富毛木耳的育种材料,本研究以采自中国、俄罗斯和赞比亚3个国家的4株野生木耳菌株为材料,进行了基于内转录间隔区序列(ITS)的分子系统发育鉴定、生物学特性分析及出菇品比试验。结果表明:4株野生木耳菌株均为毛木耳;菌丝体最适碳源各不相同,最适氮源为酵母粉或氯化铵,最适pH为7-9,最适温度为25-30 ℃;所有菌株均可驯化出菇,其中赞比亚菌株Ⅲ的发菌速度最快,且第一茬鲜重高于国内栽培菌株(Ⅴ和Ⅵ),俄罗斯菌株Ⅰ最先产生原基。本研究获得的4株野生毛木耳菌株,在营养需求、出菇形态、产量和生育期等农艺性状上均存在差异,为毛木耳育种工作提供了新的资源。

  • 王军芳,宋国月,高悦,宋子坤,马海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菌核侧耳是一种珍稀药食同源真菌,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为了充分保护和利用该类野生真菌资源,本研究对采自海南黎母山自然保护区的一株野生侧耳属子实体进行了菌株分离纯化培养,通过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学特征,鉴定为菌核侧耳Pleurotus tuber-regium。以此菌为试验菌株,从碳源、氮源、pH和温度4个方面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从中选出3个较优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该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氮源为蛋白胨,pH 7.0,温度35 ℃。驯化出菇试验中,二级种选用玉米粒,25 ℃黑暗培养;出菇栽培的基质为杂木屑52%、玉米芯25%、麦麸20%、石灰2%、石膏1%,50 d左右出现原基,加大空气湿度至85%-90%,在28 ℃以上培养5 d后子实体成熟。本试验成功对野生菌核侧耳进行了人工出菇栽培,为该菌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参考。

  • 祁正祥,饶固,胡佳君,庹拥兰,张波,钱可晴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大型真菌种质资源是国家种质资源库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大型真菌资源,对采自吉林省寒葱岭的一株野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将获取的纯菌株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薄皮干酪菌Tyromyces chioneus。本实验研究了固体培养条件下不同碳源、氮源、pH和温度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并从4个单因素实验中选出3个最优水平进行正交实验。同时,在对其菌丝体最适培养条件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驯化栽培研究。结果表明,薄皮干酪菌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果糖(20 g/L)、酵母浸粉(2 g/L)、pH 4.0、温度30 ℃。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氮源对其菌丝体生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碳源、pH和温度。驯化栽培结果表明,菌丝发菌时间为21 d;空气湿度为85%-95%,适量的散射光,降低温度至18-20 ℃刺激后原基逐步变成菇蕾,将温度、湿度分别提高至24-25 ℃、90%-98%,30 d后子实体成熟。通过本实验的研究为薄皮干酪菌的后续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实验数据。

  • 杨玲,王万坤,罗丽平,李冰晶,康超,曾维军,郑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利用红托竹荪菌托,采用酶解法提取菌托多糖,优化多糖提取工艺,并测定多糖分子量、单糖组成、抗氧化及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酶解法提取工艺为纤维素酶2.5%、果胶酶0.4%、木瓜蛋白酶1.5%,50 ℃酶解1 h,料液比1:60、提取温度80 ℃、时间3 h,该条件下多糖提取率达15.37%,比热水浸提法提高39.60%。酶解法多糖分子量为3 344 Da (Mn)、522 208 Da (Mw)、2 929 Da (Mp),主要由葡萄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和岩藻糖等组成,葡萄糖占最高,达48.82%。菌托多糖为2.0 mg/mL时,DPPH·清除率为93.83%,Fe3+还原能力为0.140 7,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率为54.62%、α-淀粉酶活性抑制率为56.45%,与热水浸提法相比差异极显著或显著。酶解法提取红托竹荪菌托多糖,提取率较高,具有较高的抗氧化、降血糖活性,具有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