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植物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检测与定量研究进展
董超, 方香玲
2021, 29 (7): 1599-1604.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1.07.030
摘要1590)      PDF (967KB)(685)   
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土传病原真菌,被列为世界十大植物病原真菌之一。该菌能够侵染棉花( Gossypium hirsutum)、大豆( Glycine max)、西瓜( Citrullus lanatus)、香蕉( Musa nana)、番茄( Lycopersicon esculentum)和苜蓿( Medicago sativa)等100多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作物,引起枯萎病和根腐病等。对土壤和植物根组织中的尖孢镰刀菌进行检测和定量是病害早期诊断和有效防治的基础。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尖孢镰刀菌检测和定量方法(主要包括培养基菌落平板稀释法、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及其应用进行总结,旨在对农牧业生产中尖孢镰刀菌检测和定量提供理论指导。
中国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现状及展望
岳方正, 高书晶, 程通通, 徐林波, 韩海斌, 丁伟, 柴守权
2021, 29 (8): 1615-1620.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1.08.002
摘要787)      PDF (957KB)(460)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是我国北方的天然生态安全屏障,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生产价值。近年来由于草原的不合理利用和气候的异常变化,导致草原有害生物逐年加重,严重制约我国畜牧业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本文通过历史数据总结了我国草原有害生物具有种类多、为害强、损失重的特点,分析了防治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客观指出了目前防治工作存在的监测能力、资金、设备不足,科研支撑不够,政策法规滞后等主要问题,系统地提出了在理顺管理体制、加强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创新防治机制和技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等方面加强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的工作目标和具体举措,为下一步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思路。
基于InVEST模型的青藏高原碳储量估算及其驱动力分析
李若玮, 叶冲冲, 王毅, 韩国栋, 孙建
2021, 29 (S1): 43-51.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1.Z1.006
摘要589)      PDF (8926KB)(317)   
为探究青藏高原碳储量的估算方法及其驱动要素,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综合评估(Integrated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利用实测数据估算青藏高原碳储量,结合气候和土壤因子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碳储量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碳密度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进一步探究不同植被类型碳储量特征发现,高寒嵩草、杂草类草甸的碳储量最高,达1.97×10 11 Mg;敏感性分析表明,地上碳密度对总碳密度的变化最为敏感,斜率为44.73;就驱动要素而言,发现降水、pH值、阳离子交换、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是青藏高原碳密度的重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高寒生态系统碳平衡提供参考,也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碳库管理和人类活动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广东种植不同小麦的全株产量、营养成分、青贮发酵品质及其相关性
许留兴, 武丹, 张建国
2022, 30 (6): 1525-1533.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2.06.025
摘要588)      PDF (2676KB)(91)   
全株小麦( Triticum aestivum)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已经成为一些国家或地区重要的粗饲料资源。为筛选出适宜广东冬闲田种植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选取24个小麦品种种植到华南地区的冬闲田,研究其全株产量、营养成分、青贮品质以及青贮品质与营养成分间的相关性。参试的24个小麦品种干物质产量在5.20~9.81 t·hm -2之间,粗蛋白产量在0.40~0.85 t·hm -2之间,其中‘石麦1号’、‘川麦61’和‘衡观35号’的干物质产量高于其他品种,‘石麦1号’的相对饲用价值最高,‘川麦61’和‘衡观35号’的相对饲用价值显著低于‘石麦1号’。干物质产量与种子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 P<0.05);粗蛋白和丁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P<0.05);有效分蘖数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 P<0.01);干物质含量与粗蛋白、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乳酸和丁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P<0.05);NDF和丁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P<0.05)。基于对24个小麦品种产量和营养的评价,‘石麦1号’和‘衡观35号’适合广东冬闲田种植。
锡林郭勒不同草原类型群落生物量及多样性研究
李想, 于红博, 刘月璇, 常帅
2022, 30 (1): 196-204.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2.01.024
摘要537)      PDF (3170KB)(310)   
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是表征草地生态系统数量特征的两个重要指标,深入探讨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变化,为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保护和生产力维持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样方法对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三种草原类型的植被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不同草原类型植被的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变化及二者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除群落密度在典型草原最大外,各群落特征均表现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与群落盖度、群落高度、植物密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P<0.05);植物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沿荒漠草原到典型草原再到草甸草原基本呈增加趋势,物种分布均匀度在荒漠草原最高;土壤养分和降水量对植物生长影响较大,降水和海拔对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影响较大,均匀度主要受海拔、土壤pH值和气候的影响。
草地地上生物量估算模型研究进展
张雨欣, 黄健熙, 金云翔, 王洁, 赵圆圆, 冯权泷, 马钦
2022, 30 (4): 850-858.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2.04.010
摘要524)      PDF (1862KB)(329)   
草地地上生物量监测是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掌握草原生态演替过程的重要依据。但是,实时观测草地地上生物量信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亟需借助遥感、数学等工具进行间接观测。本文系统阐述了国内外主流的草地地上生物量估算方法,包括遥感统计模型、草地生长模型、作物生长模型、光能利用率模型和生态过程模型等模型,以及遥感与机理模型耦合模型,概述了当前主流模型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总结了相关的研究策略。结合草地估产的现实需求,梳理了现有的农业遥感数据同化研究进展,展望了基于遥感数据同化方法的草地地上生物量估算思路,为草地生长模拟的大区域、高精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环境胁迫下γ-氨基丁酸对植物生长调控的研究进展
李颖, 鱼小军, 李珍, 魏孔涛, 童永尚
2022, 30 (4): 835-840.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2.04.008
摘要473)      PDF (1120KB)(163)   
植物的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制约。不良环境会造成种子萌发延迟,出苗不齐,幼苗素质减弱等,并可能引发植物的胁迫反应。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一种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调节植物应激适应的信号物质。本研究通过阐述GABA在植物体中的作用,分析环境胁迫下GABA产生的生理机制,对环境胁迫下GABA如何调控植物种子萌发、幼苗形态发育、植物抗氧化作用、光合作用、氮代谢过程以及内源GABA代谢和多胺代谢过程进行总结。最后,针对GABA在调节植物抗逆性方面还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对GABA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与GABA相关的研究和此物质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树立“饲草就是粮食”理念,大力发展饲草产业
杨富裕
2023, 31 (2): 311-313.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3.02.001
摘要472)      PDF (2326KB)(557)   
饲草是草食动物的重要口粮。大力发展优质饲草产业,通过以草増粮、以草节粮、以草代粮等技术途径,可以扩大饲草来源、增加饲草产量、加大动物应用,实现化草为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作出重要贡献。
不同浓度镉胁迫下6种草本植物的耐性及富集特征的比较
张杨杨, 李希铭, 高鹏, 宋桂龙
2021, 29 (6): 1265-1276.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1.06.017
摘要446)      PDF (10200KB)(149)   
为了筛选并评价耐镉(Cadmium,Cd)性较高的优势植物物种,本研究以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百脉根( Lotus corniculatus)、多变小冠花( Coronilla varia)、披碱草( Elymus dahuricum)、细茎冰草( Agropyron trachycaulum)和野牛草( Buchloe dactyloides)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模拟试验进行不同浓度Cd胁迫处理,以0 mg·kg -1Cd处理浓度为对照(CK),探究多梯度Cd胁迫对植物的富集特征及根系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评估其Cd耐性阈值。结果表明:不同浓度Cd胁迫下6种草本植物的生物量及根系形态均表现出“低促高抑”现象;不同物种对Cd的耐受能力不同,紫花苜蓿和多变小冠花对Cd的耐性阈值在50 mg·kg -1到100 mg·kg -1之间,百脉根、披碱草、细茎冰草和野牛草对Cd的耐性阈值在100 mg·kg -1以上;在100 mg·kg -1Cd胁迫下百脉根、披碱草和野牛草,可通过植物萃取的方式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细茎冰草在100 mg·kg -1Cd胁迫下,根系富集系数仍然大于1,且根系生物量、耐性系数具有随着Cd胁迫加重不断上升的趋势,是较理想的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高耐高抗型草本植物材料。
高寒沼泽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腐殖质变化特征的研究
林春英, 李希来, 张静, 孙海松, 孙华方, 马程彪, 李成一
2022, 30 (5): 1027-1036.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2.05.001
摘要417)      PDF (4642KB)(327)   
本试验选择黄河源区果洛州玛沁县大武滩不同退化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冻融丘和丘间土壤样品,分析退化过程中土壤腐殖质变化以及相关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冻融丘和丘间土壤腐殖质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而下降,冻融丘腐殖质碳、胡敏素和胡敏酸未退化与轻度退化、重度退化差异显著( P<0.05),对退化较丘间敏感;冻融丘和丘间的腐殖质碳、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含量与土壤含水量、总氮呈显著正相关( P<0.05),冻融丘土壤腐殖质组分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 P<0.01);冻融丘中纤维二糖水解酶(CBH)、 β-1,4-木糖苷酶(BXYL)、 α-1,4-葡萄糖苷酶( αG)、 β-1,4-葡萄糖苷酶(BG)、亮氨酸肽酶(LAP)、 β-1,4- 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脲酶(UR)对胡敏素形成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丘间酶活性对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高寒沼泽湿地退化导致土壤腐殖质减少,致使碳功能的下降,土壤水分、全氮和土壤酶有利于湿地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建议在高寒沼泽湿地修复中加强土壤水分和有机肥的补充。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及其动态分析
刘洋洋, 任涵玉, 周荣磊, 巴桑参木决, 张伟, 章钊颖, 温仲明
2021, 29 (7): 1522-1532.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1.07.019
摘要411)      PDF (32523KB)(387)   
本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气象和社会统计数据,构建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体系,对2000—2016年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物生产、营养物质循环、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及涵养水源等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平均总价值为13 815.65亿元·a -1,平均单位面积总价值为41.24万元·km -2·a -1,草地水源涵养价值所占比例较高(28.95%),而营养物质循环价值较低(9.98%);草地生态总价值高值区集中在云南、广西和四川西部;高山亚高山草甸生态服务总价值最高(4 156.88亿元·a -1),而平原草地和坡面草地较低(1 388.61亿元·a -1和1 449.98亿元·a -1);宁夏、内蒙古、陕西、西藏及云南的草地水源涵养价值最为突出,青海、甘肃和山西草地的有机物质生产价值最为突出;17年间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呈显著增加趋势( P=0.01;0.22万元·km -2);54.69%的地区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主要集中在青海省南部及其与西藏交界处。
苔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刘凌云, 范希峰, 滕珂, 岳跃森, 常智慧, 武菊英
2021, 29 (6): 1148-1157.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1.06.003
摘要398)      PDF (12835KB)(185)   
苔草( Carex)为莎草科(Cyperaceae)苔草属( Carex L.)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耐荫、自繁能力强、多年生、种质资源丰富等特点,在园林绿化、草牧业生产、生态修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苔草属植物的广泛应用,种质资源进一步开发和新品种选育成为当前的重点,而遗传多样性研究是基础。本文综述了苔草属植物在形态、细胞及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此外,还介绍了苔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在新品种选育、品种鉴定、物种起源及亲缘关系、遗传图谱构建等方面的应用。最后对苔草属植物基因组开发、新品种培育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苔草的遗传育种及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河南地区21个粮饲兼用型青贮玉米品种综合评价
卢家顶, 杨旭, 朱晓艳, 崔亚垒, 王成章, 李德锋, 史莹华
2021, 29 (9): 1950-1958.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1.09.011
摘要395)      PDF (1048KB)(190)   
为筛选适合河南地区的粮饲兼用型玉米( Zea mays L.)品种,对21个玉米品种的生物学产量、籽粒产量、抗倒伏等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进行比较,并利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京九26’、‘华牧3号’、‘先玉1366’、‘伟科601’、‘大丰30’在产量方面表现较好,其中‘华牧3号’干物质产量达到了21.34 t·hm -2。但是‘大京九26’平均黄叶数达到4.70,绿叶数只有7.51,持绿性差,‘华牧3号’倒伏现象严重,不适合作为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推广。‘伟科601’和‘大京九26’有着最高的淀粉含量(>35.5%)以及最低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8%)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27%),属于营养品质较佳品种。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21个玉米品种进行了综合比较发现,‘伟科601’、‘大丰30’、‘先玉1366’与理想组合较为相似,适合作为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在河南地区推广种植。
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刘玉祯, 赵新全, 董全民, 刘文亭, 杨晓霞, 俞旸, 张春平, 曹铨
2023, 31 (8): 2253-2262.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3.08.002
摘要390)      PDF (11444KB)(256)   
放牧是草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利用方式之一,不同的草地类型、放牧强度、放牧家畜种类、草地利用方式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均会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深入揭示放牧活动及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机制,并对该领域几个重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未来相关研究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1)提升放牧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空间耦合分析;(2)注重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研究;(3)完善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放牧地多因素嵌套试验;(4)开展不同种类放牧家畜混牧试验;(5)规范草地生态试验方法。以期为草地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近二十年中外文草地遥感研究热点及前沿演进——基于CiteSpace的数据可视化分析
杨鑫, 唐庄生, 鱼小军, 曹文侠, 蒲小鹏, 郝媛媛
2021, 29 (6): 1136-1147.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1.06.002
摘要389)      PDF (9918KB)(284)   
本文以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中检索到的2000—2019年有关草地遥感研究的1 388篇文献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 Ⅴ软件从发文趋势、期刊、学科、国家、机构、作者、研究热点、活力等角度,定性定量地开展文献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草地遥感研究具有多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中外文发文量均随年份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核心期刊以 Remote Sensing为首;中国在该领域有较高的积极性,但影响力低于美国和德国;共有83个国家的488个科研机构就草地遥感领域的研究展开了793次合作,各机构国内合作交流较国际间频繁;核心作者间未形成稳定的作者群,且普通作者形成的合作群体内部交流合作远多于群体之间;中外文研究热点共同集中在草原生态治理和资源利用上,相比于外文,中文研究更加集中在解决当前草原生态问题;高被引文献半衰期较短(2.5~3.5年),文献老化速度较快。
燕麦青贮研究进展
刘伟, 贾玉山, 格根图, 王志军, 刘明健, 司强, 包健, 刘逸超, 孙鹏波
2022, 30 (12): 3175-3183.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2.12.001
摘要381)      PDF (1093KB)(363)   
燕麦( Avena sativa L.)是反刍家畜主要的粗饲料来源之一,其富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有益于改善奶牛瘤胃健康、提升生产性能。青贮是燕麦安全贮藏的主要形式之一,具有适口性好、消化率高等优点。关于燕麦青贮,前人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燕麦青贮的含水量、收获期、添加剂、混贮、饲喂等方面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对燕麦青贮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综述了影响燕麦青贮发酵品质、营养品质的受制因素和燕麦青贮的利用价值,进而推动优质燕麦青贮的调制和利用,促进燕麦青贮的发展。
高原鼠兔干扰对高寒草地碳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邵梓桐, 秦彧
2022, 30 (5): 1086-1094.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2.05.008
摘要380)      PDF (2171KB)(215)   
高原鼠兔( 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的关键种,其干扰导致高寒草地下垫面形成植被和裸地斑块镶嵌共存的景观格局,加剧了植被生产力和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异质性分布,改变了生态系统碳交换过程。为了增进对高原鼠兔干扰在高寒草地碳循环中作用的认识,本文综述了高原鼠兔干扰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和碳交换的作用过程和影响机制。总结出采食、堆土和挖掘是高原鼠兔直接影响高寒草地的主要方式,同时堆土和挖掘也是高寒草地秃斑化的潜在诱因,秃斑侵蚀、扩张以及本身的热岛效应也会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功能产生影响。尽管高原鼠兔挖掘活动促进了土壤养分循环有利于生态系统有机碳的累积,但是堆土以及与高原鼠兔干扰相关联的秃斑化也会引起潜在的有机碳流失。高原鼠兔挖掘洞穴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碳交换平衡,加速了CO 2通过鼠兔洞道扩散排出,而堆土和秃斑化后植被物种组成改变,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变化以及土壤暖干化是生态系统碳交换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基于现有研究进展,未来的研究需要重点关注大尺度高原鼠兔干扰对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量化评估,以及耦合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收支的综合研究。
绿肥影响农田土传病害的研究进展
魏勇, 高嵩涓, 曹卫东, 段廷玉
2021, 29 (8): 1605-1614.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1.08.001
摘要371)      PDF (1170KB)(257)   
土传病害是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绿肥作为高效清洁的有机肥源,与主作物合理搭配,可有效降低主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和危害,是减少化学药剂使用的重要措施。因此,综述绿肥对土传病害的防控效果与机制,对于绿肥推广应用和土传病害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绿肥影响作物土传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传真菌病害和线虫病害,且大多数研究表明,绿肥可通过增强主作物整体抗病水平,对病原菌的化感抑制作用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微生物中拮抗菌多样性和丰富度等,显著降低主作物土传病害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然而,绿肥影响主作物病害的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绿肥-主作物搭配模式和绿肥调控主作物病害的社会经济学效益仍需探究。同时,加强绿肥-主作物病害一体化防控及绿肥与根际促生菌、生防菌等其他有机改良剂或与适当的化学防控措施之间协同作用的研究,是未来需要加强的研究方向。
野豌豆属种子形态多样性与种子分类鉴定方法的研究
刘博文, 黎桂阳, 常媛飞, 金美燕, 刘芳, 高秋, 刘万良, 哈斯塔米尔, 王显国
2021, 29 (7): 1375-1385.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1.07.001
摘要369)      PDF (2264KB)(340)   
本研究以48份野豌豆属的14个种为研究对象,以17个种子表型性状来揭示野豌豆属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种子表型性状种间变异较大,数量性状中百粒重变异系数最大,为81.92%,种形指数的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最大,为1.94;质量性状中种脐颜色的变异系数最大,为75.12%,其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也最大,为1.56;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6.09%;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和百粒重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P<0.01);在相似性系数为0.79时可将试验材料分为5大类群。本研究中百粒重、种脐颜色、种皮颜色、种皮纹理、种脐长/种子长、子叶颜色、胚根基部斑纹、种脐形状、胚根宽/胚根长可作为该14种野豌豆属植物种间分类鉴定依据,并据此制作相应检索表,为野豌豆属的鉴定提供依据。
退化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佘延娣, 杨晓渊, 马丽, 张中华, 王党军, 黄小涛, 马真, 姚步青, 周华坤
2021, 29 (S1): 62-71.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1.Z1.008
摘要369)      PDF (2489KB)(161)   
为了探究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甸的植被特征和土壤特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通过野外样方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相结合测定了植物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土壤养分和土壤理化性质,并分析了不同退化阶段下的特征差异与内在关系。结果表明:从轻度到极度退化过程中植被盖度、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均呈现降低趋势,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辛普森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土壤养分与理化性质趋于恶化,土壤水分下降和土壤容重的增加导致生物量下降。生物量与土壤性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中度退化阶段改变植物群落组成和土壤性质,减少土壤养分流失,提高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以及增加植物群落多样性将有利于退化高寒草甸的恢复。本研究有助于理清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甸的退化规律,并为恢复退化高寒草甸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