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炎红,田有亮,叶冬梅,等. 白刺地上生物量关系模型及其与叶面积关系的研究[J]. 中国沙漠,2005,25(4):541-546
[2] 俞海生,李宝军,张宝文,等. 灌木林主要生态作用的探讨[J]. 内蒙古林业科技,2003(4):15-18
[3] 郑绍伟,唐敏,邹俊辉,等. 灌木群落及生物量研究综述[J].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3):189-192
[4] 卢振龙,龚孝生. 灌木生物量测定的研究进展[J]. 林业调查规划,2009,34(4):37-40
[5] 程远峰,国庆喜,李晓娜. 东北天然次生林下木树种的生物量器官分配规律[J]. 生态学杂志,2010,29(11):2146-2154
[6] 冯丽,张景光,张志山,等. 腾格里沙漠人工固沙植被中油蒿的生长及生物量分配动态[J]. 植物生态学报,2009,33(6):1132-1139
[7] 程杰,王吉斌,程积民,等. 黄土高原柠条锦鸡儿灌木林生长的时空变异特征[J]. 林业科学,2013,49(1):14-20
[8] 王志会,夏新莉,尹伟伦. 我国柠条抗旱性研究现状[J]. 河北林果研究,2006,21(4):388-391
[9] 庞琪伟. 晋西北黄土丘陵区柠条能源林适生立地、合理密度及生物量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10] 贾丽,曲式曾. 豆科锦鸡儿属植物研究进展[J]. 植物研究,2001,21(4):515-518
[11] 牛西午. 中国锦鸡儿属植物资源研究—分布及分种描述[J]. 西北植物学报,1999,19(5):107-133
[12] 王聪,刘强,黄应祥,等. 刈割时间与加工方法对柠条营养价值的影响[J]. 中国畜牧杂志,2006,42(7):54-56
[13] 毕建琦,杜峰,梁宗锁,等. 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柠条根系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2006,19(2):225-230
[14] 安韶山,黄懿梅. 黄土丘陵区柠条林改良土壤作用的研究[J]. 林业科学,2006,42(1):70-74
[15] 牛西午,张强,杨治平,等. 柠条人工林对晋西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影响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4):628-632
[16] 李钢铁,秦富仓,贾守义,等. 旱生灌木生物量预测模型的研究[J]. 内蒙古林学院学报,1998,20(2):26-32
[17] 刘存琦. 灌木植物量测定技术的研究[J]. 草业学报,1994,13(4):61-65
[18] 曾珍英,刘琪璟,曾慧卿. 江西千烟洲几种灌木生物量模型的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2005,32(4):68-72
[19] 王玲. 川西北地区主要灌丛类型生物量及其模型的研究[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9
[20] 吴旭东,谢应忠,徐坤,等. 贺兰山东麓不同种植年限酿酒葡萄林生物量分配及估算模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10):1322-1328
[21] 杨昊天,李新荣,刘立超. 荒漠草地4种灌木生物量分配特征[J]. 中国沙漠,2013,33(5):1340-1348
[22] 明安刚,贾宏炎,陶怡,等. 桂西南28年生米老排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J]. 生态学杂志,2012,31(5):1050-1056
[23] 朱元龙,王桑,林永刚,等. 黄土高原丘陵区柠条根系生长发育特性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2011,31(2):232-237
[24] 王彦阁,杨晓晖,慈龙骏. 西鄂尔多斯高原干旱荒漠灌木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竞争关系分析[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19(2):8-14
[25] 梁同江,芦建国,孔凡海. 高速公路生态边坡灌木根系垂直分布特征[J]. 林业科技开发,2011(2):62-65
[26] 赵岩,周文渊,孙保平,等. 毛乌素沙地三种荒漠灌木根系分布特征与土壤水分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10,17(4):129-133
[27] 毕建琦,杜峰,梁宗锁,等. 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柠条根系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2006,19(2):225-230
[28] 牛西午,丁玉川,张强,等. 柠条根系发育特征及有关生理特性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5):860-865
[29] 林伟,李俊生,郑博福,等.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12种常见灌木生物量的估测模型[J]. 武汉植物学研究,2010,28(6):725-729
[30] 王俊峰,欧光龙,唐军荣,等. 临沧膏桐种植区灌木群落生物量估测模型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2012,41(6):53-57
[31] 王庆锁. 油蒿、中间锦鸡儿生物量估测模式[J]. 中国草地,1994,16(1):49-51
[32] 曾慧卿,刘琪璟,马泽清,等. 基于冠幅及植株高度的檵木生物量回归模型[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4):101-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