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植物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检测与定量研究进展
董超, 方香玲
2021, 29 (7): 1599-1604.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1.07.030
摘要1718)      PDF (967KB)(729)   
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土传病原真菌,被列为世界十大植物病原真菌之一。该菌能够侵染棉花( Gossypium hirsutum)、大豆( Glycine max)、西瓜( Citrullus lanatus)、香蕉( Musa nana)、番茄( Lycopersicon esculentum)和苜蓿( Medicago sativa)等100多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作物,引起枯萎病和根腐病等。对土壤和植物根组织中的尖孢镰刀菌进行检测和定量是病害早期诊断和有效防治的基础。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尖孢镰刀菌检测和定量方法(主要包括培养基菌落平板稀释法、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及其应用进行总结,旨在对农牧业生产中尖孢镰刀菌检测和定量提供理论指导。
多年生人工混播草地暂稳态概念及维持技术解析
童永尚, 张春平, 俞旸, 曹铨, 杨增增, 霍丽安, 杨雪, 张小芳, 李彩弟, 董全民
2022, 30 (11): 2845-2855.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2.11.001
摘要354)      PDF (1215KB)(628)   
我国草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0%,但长期以来由于农牧民的过度利用,使得草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输出输入失去平衡,造成大面积草地退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草原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大,草原生态恶化的态势得到初步遏制。多年生人工混播草地建植作为畜牧业发展兼退化草地生态修复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稳定性研究对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在查阅近20年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人工混播草地暂稳态学说,明确暂稳态内涵及意义,完善多年生人工混播草地暂稳态维持技术体系,为我国畜牧业健康持久发展和生态修复治理提供借鉴。
树立“饲草就是粮食”理念,大力发展饲草产业
杨富裕
2023, 31 (2): 311-313.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3.02.001
摘要484)      PDF (2326KB)(576)   
饲草是草食动物的重要口粮。大力发展优质饲草产业,通过以草増粮、以草节粮、以草代粮等技术途径,可以扩大饲草来源、增加饲草产量、加大动物应用,实现化草为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作出重要贡献。
呼伦贝尔草原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曲艳, 宋倩, 杨合龙, 赵坤, 赵敏, 刘玉玲, 王德平, 戎郁萍
2021, 29 (8): 1621-1627.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1.08.003
摘要312)      PDF (13697KB)(490)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因子,其群落组成及结构易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比较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地在围封、割草、连续放牧、休牧等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结构的差异,结合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阐明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素,探索有利于土壤微生态环境的草地利用方式。结果显示:生长季节休牧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总量均高于其他利用方式,随着休牧时间的推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呈升高趋势;连续放牧处理下土壤中的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比值最大,表明连续放牧降低土壤底物的养分供给能力,影响微生物生长;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的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值及电导率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高电导率且偏碱性土壤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存。因此,土壤盐碱度和pH值可作为呼伦贝尔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关键预测指标。
中国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现状及展望
岳方正, 高书晶, 程通通, 徐林波, 韩海斌, 丁伟, 柴守权
2021, 29 (8): 1615-1620.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1.08.002
摘要834)      PDF (957KB)(477)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是我国北方的天然生态安全屏障,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生产价值。近年来由于草原的不合理利用和气候的异常变化,导致草原有害生物逐年加重,严重制约我国畜牧业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本文通过历史数据总结了我国草原有害生物具有种类多、为害强、损失重的特点,分析了防治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客观指出了目前防治工作存在的监测能力、资金、设备不足,科研支撑不够,政策法规滞后等主要问题,系统地提出了在理顺管理体制、加强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创新防治机制和技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等方面加强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的工作目标和具体举措,为下一步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思路。
燕麦青贮研究进展
刘伟, 贾玉山, 格根图, 王志军, 刘明健, 司强, 包健, 刘逸超, 孙鹏波
2022, 30 (12): 3175-3183.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2.12.001
摘要406)      PDF (1093KB)(419)   
燕麦( Avena sativa L.)是反刍家畜主要的粗饲料来源之一,其富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有益于改善奶牛瘤胃健康、提升生产性能。青贮是燕麦安全贮藏的主要形式之一,具有适口性好、消化率高等优点。关于燕麦青贮,前人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燕麦青贮的含水量、收获期、添加剂、混贮、饲喂等方面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对燕麦青贮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综述了影响燕麦青贮发酵品质、营养品质的受制因素和燕麦青贮的利用价值,进而推动优质燕麦青贮的调制和利用,促进燕麦青贮的发展。
我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效应评价研究进展
李志东, 刘某承
2021, 29 (6): 1125-1135.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1.06.001
摘要345)      PDF (2336KB)(415)   
草原补奖政策旨在维持草地生态功能,促进牧民增收,是当前我国草原生态补偿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依照政策的主体思路,梳理已有的政策效应评价研究,并对我国草原补奖政策做出总体效应评价。结果显示,当前我国草原补奖政策存在制度体系缺失以及补奖标准偏低等问题,牧民对政策的满意程度存在区域差异,补奖资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牧民收入但对牧民减畜的激励作用有限。自2010年以来,我国草地生态恢复总体成效显著,但也存在局部区域效果不佳。未来的研究可适当聚焦于草地生态功能恢复产生的经济效益,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覆盖更广泛的政策试点区域,探明政策启动以前的牧民生计、草原生态基线值。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及其动态分析
刘洋洋, 任涵玉, 周荣磊, 巴桑参木决, 张伟, 章钊颖, 温仲明
2021, 29 (7): 1522-1532.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1.07.019
摘要445)      PDF (32523KB)(401)   
本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气象和社会统计数据,构建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体系,对2000—2016年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物生产、营养物质循环、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及涵养水源等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平均总价值为13 815.65亿元·a -1,平均单位面积总价值为41.24万元·km -2·a -1,草地水源涵养价值所占比例较高(28.95%),而营养物质循环价值较低(9.98%);草地生态总价值高值区集中在云南、广西和四川西部;高山亚高山草甸生态服务总价值最高(4 156.88亿元·a -1),而平原草地和坡面草地较低(1 388.61亿元·a -1和1 449.98亿元·a -1);宁夏、内蒙古、陕西、西藏及云南的草地水源涵养价值最为突出,青海、甘肃和山西草地的有机物质生产价值最为突出;17年间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呈显著增加趋势( P=0.01;0.22万元·km -2);54.69%的地区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主要集中在青海省南部及其与西藏交界处。
不同放牧强度对拉萨河谷温性草原主要植物生态位及种间联结的影响
吴姣姣, 向明学, 拉多, 武俊喜
2022, 30 (3): 513-522.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2.03.002
摘要267)      PDF (3455KB)(384)   
为了探明不同放牧强度如何影响物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本研究设置三种放牧强度,采用“Levins”方法计算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以及使用方差比率法( VR)、卡方检验、联结系数(association coefficient, AC)和Ochiai ( OI)指数分析了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中度放牧和禁牧增加了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但重度放牧却减小了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卡方检验表明三种处理下的15个主要物种所组成的105个种对中,分别有53.3%,52.4%,50.5%的种对表现出负联结性;联结系数 AC表明,三种放牧强度下白草( 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与高山嵩草( Kobresia pygmaea)和黑褐穗薹草( Carex atrofusca)之间均呈负联结; OI指数表明,随放牧强度的增加, OI指数逐渐降低。因此,重度放牧使拉萨河谷温性草原主要物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降低,使群落内物种间联系不紧密,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不利于植物群落的发展。
与蒙古冰草抗旱相关的NAC转录因子生物信息学及其表达分析
范菠菠, 张学峰, 于卓, 赵彦, 马艳红
2021, 29 (6): 1183-1192.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1.06.007
摘要221)      PDF (18716KB)(374)   
NAC转录因子具有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应对非生物逆境胁迫等多种功能。为筛选蒙古冰草( 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抗旱相关的NAC转录因子,本研究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蒙古冰草NAC转录因子的结构、理化性质、进化关系和保守性等进行分析,同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对抗旱相关的2个NAC基因进行差异表达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26个蒙古冰草NAC家族成员,其中15个具有完整NAC转录因子结构域,其均属于亲水性蛋白,大部分定位于细胞核;15个蒙古冰草NAC转录因子的蛋白磷酸化位点均含有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进化关系比对显示AmNAC100和AmNAC102-2转录因子与已知有抗旱功能的NAC蛋白同源性极高,其二、三级结构主要以无规则卷曲为主,motif1,2,3,8为其共有的保守基序,多序列比对将保守结构域划分为子域A—E。差异表达分析发现 AmNAC100AmNAC102-2基因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CK),在蒙古冰草干旱胁迫中起正调控作用。
百蕊草扩繁和栽培利用研究进展
高佳慧, 张晓明, 唐芳
2023, 31 (2): 314-320.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3.02.002
摘要271)      PDF (1119KB)(359)   
百蕊草( Thesium chinense Turc.)是我国重要的中草药植物,具有清热解毒功效,有“植物抗生素”之美誉。针对百蕊草半寄生性、种子深度休眠、植株生长期短、休眠期长及繁殖效率低等特点,本文综述了百蕊草寄生生物学特性、实生植株的生长、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栽培利用及相关基础研究进展,得出限制人工栽培种植百蕊草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土壤类型、种子萌发和植株根部养分积累量等,并提出相关栽培方法,为深入研究百蕊草组培扩繁和栽培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生态文明视域下草原治理体系构建研究
唐芳林, 杨智, 王卓然, 孙暖, 韩丰泽, 赵金龙
2021, 29 (11): 2381-2390.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1.11.001
摘要298)      PDF (1636KB)(358)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既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家园。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理念,推进草原保护修复和高效利用,本研究结合"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构建草原监测评价体系、草原保护体系、草原生态修复体系、草原执法监管体系、现代草业体系、支撑保障体系等草原治理体系,旨在为推进草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
野豌豆属种子形态多样性与种子分类鉴定方法的研究
刘博文, 黎桂阳, 常媛飞, 金美燕, 刘芳, 高秋, 刘万良, 哈斯塔米尔, 王显国
2021, 29 (7): 1375-1385.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1.07.001
摘要383)      PDF (2264KB)(357)   
本研究以48份野豌豆属的14个种为研究对象,以17个种子表型性状来揭示野豌豆属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种子表型性状种间变异较大,数量性状中百粒重变异系数最大,为81.92%,种形指数的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最大,为1.94;质量性状中种脐颜色的变异系数最大,为75.12%,其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也最大,为1.56;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6.09%;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和百粒重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P<0.01);在相似性系数为0.79时可将试验材料分为5大类群。本研究中百粒重、种脐颜色、种皮颜色、种皮纹理、种脐长/种子长、子叶颜色、胚根基部斑纹、种脐形状、胚根宽/胚根长可作为该14种野豌豆属植物种间分类鉴定依据,并据此制作相应检索表,为野豌豆属的鉴定提供依据。
基于CiteSpace的草地鼠害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杨鼎, 岳方正, 李璇, 徐震霆, 王志鹏, 程通通, 庞晓攀, 秦思源, 关政昊, 冯智慧, 柴守权
2022, 30 (3): 670-681.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2.03.020
摘要161)      PDF (5286KB)(348)   
草地鼠害严重威胁草地生态安全。中国在草地鼠害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方法,统计了1977—2021年中国草地鼠害研究领域Web of Science (WOS)和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数据库收录论文的数量、被引情况、H指数等指标,同时利用CiteSpace对论文的研究力量和研究热点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7—2021年,中国草地鼠害研究领域共发表1 140篇文章,其中CNKI发文584篇,WOS发文556篇,且整体上逐年增加;中国科学院和兰州大学在草地鼠害研究中处主导地位,但不同的研究机构、不同的作者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研究对象集中于高原鼠兔( Ochotona curzoniae)和高原鼢鼠( Myospalax baileyi),研究地点集中于青藏高原和高寒草甸,研究方向以种群密度、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为主。
低温和干旱胁迫下牧草的抗逆性机制
韩福松, 余成群, 付刚, 彭依
2022, 30 (11): 2856-2864.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2.11.002
摘要368)      PDF (1118KB)(346)   
低温和干旱是限制牧草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两个非生物胁迫因子。掌握牧草抗逆性机制,选育具有强抗寒性和抗旱性的牧草是寒旱地区草牧业高质量发展和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基础。在形态学层面,低温和干旱胁迫条件下牧草会形成多种抗逆性形态结构,这些结构的变化能很好地反映牧草对逆境的响应和适应能力。在生理生化层面,牧草通过调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脱落酸、乙烯、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等的响应,以适应低温和干旱胁迫。在分子水平层面,牧草通过信号转导、应答和抵御基因的表达等综合作用,以适应寒旱胁迫。总之,本研究从牧草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三个层面综述了牧草对低温和干旱胁迫的响应和适应机制,以期为全面认识牧草抗逆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草地地上生物量估算模型研究进展
张雨欣, 黄健熙, 金云翔, 王洁, 赵圆圆, 冯权泷, 马钦
2022, 30 (4): 850-858.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2.04.010
摘要558)      PDF (1862KB)(344)   
草地地上生物量监测是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掌握草原生态演替过程的重要依据。但是,实时观测草地地上生物量信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亟需借助遥感、数学等工具进行间接观测。本文系统阐述了国内外主流的草地地上生物量估算方法,包括遥感统计模型、草地生长模型、作物生长模型、光能利用率模型和生态过程模型等模型,以及遥感与机理模型耦合模型,概述了当前主流模型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总结了相关的研究策略。结合草地估产的现实需求,梳理了现有的农业遥感数据同化研究进展,展望了基于遥感数据同化方法的草地地上生物量估算思路,为草地生长模拟的大区域、高精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褪黑素调控草类植物生长发育及抗逆性功能研究进展
张昭, 聂宇婷, 崔凯伦, 吕艳贞, 闫慧芳
2023, 31 (9): 2571-2581.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3.09.001
摘要302)      PDF (1277KB)(343)   
褪黑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小分子吲哚胺类激素,现有研究已明确其合成途径、分解代谢和生理功能。褪黑素作为信号分子可调节植物昼夜节律、种子萌发、根和花发育,还有利于增强植物对各种逆境胁迫的抵御能力。本文总结了褪黑素调控草类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理功能,重点阐述了褪黑素在草类植物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响应中的调控作用,并对其在草类植物生长发育与抗逆性功能研究以及在抗逆育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利用褪黑素提高草类植物抗逆性、提升牧草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草地资源调查历程及规范化遥感解译框架探索
孙敏轩, 冀正欣, 马玮哲, 杨云锋, 焦心, 孙丹峰
2023, 31 (3): 623-631.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3.03.001
摘要295)      PDF (11320KB)(340)   
面对生态退化风险,我国草地资源迫切需要现代遥感技术建立规范化遥感解译框架来支撑草地新时期的调查与管理。本研究通过对文献分析和历史资料的整理,梳理我国草地资源调查工作历程,分析草地资源调查技术的进展与不足。在此基础上,结合遥感标准光谱端元空间的优势,勾画草地资源类型学-草地资源调查-管理之间的关联与尺度效应,提出多尺度融合嵌套的草地资源遥感解译框架,并建议推动草地系统知识共享平台的搭建,为草地资源适应性管理研究与实践提供重要支撑。
牧草干燥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孙庆运, 于启娜, 贾振超, 武文璇, 赵峰, 韩梦龙, 王光辉
2022, 30 (1): 1-11.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2.01.001
摘要329)      PDF (4598KB)(336)   
优质牧草是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需要对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加工等各环节进行科学把控。干燥是牧草产后加工的关键环节,显著影响牧草质量和品质变化。为了对我国牧草加工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本文归纳了现有牧草收获与干燥加工工艺,概述并分析了国内外主要干燥方式下牧草干燥特性和干燥设备研究现状。牧草主要的干燥方式包括自然干燥、热风干燥、高温快速干燥、太阳能干燥等,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不同干燥方式下牧草干燥特性研究较多,干燥技术逐渐成熟,但与国外牧草干燥机械化生产技术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存在收获、干燥工艺不匹配,干燥设备缺少设计标准,企业规模较小等问题。制定标准化牧草干燥加工工艺,加强牧草联合干燥技术研究,发展特色牧草干燥技术体系,实现牧草干燥设备大型化、智能化、集成化,将是我国牧草机械化干燥加工产业的发展方向。
基于InVEST模型的青藏高原碳储量估算及其驱动力分析
李若玮, 叶冲冲, 王毅, 韩国栋, 孙建
2021, 29 (S1): 43-51.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1.Z1.006
摘要619)      PDF (8926KB)(334)   
为探究青藏高原碳储量的估算方法及其驱动要素,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综合评估(Integrated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利用实测数据估算青藏高原碳储量,结合气候和土壤因子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碳储量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碳密度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进一步探究不同植被类型碳储量特征发现,高寒嵩草、杂草类草甸的碳储量最高,达1.97×10 11 Mg;敏感性分析表明,地上碳密度对总碳密度的变化最为敏感,斜率为44.73;就驱动要素而言,发现降水、pH值、阳离子交换、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是青藏高原碳密度的重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高寒生态系统碳平衡提供参考,也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碳库管理和人类活动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高寒沼泽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腐殖质变化特征的研究
林春英, 李希来, 张静, 孙海松, 孙华方, 马程彪, 李成一
2022, 30 (5): 1027-1036.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2.05.001
摘要420)      PDF (4642KB)(333)   
本试验选择黄河源区果洛州玛沁县大武滩不同退化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冻融丘和丘间土壤样品,分析退化过程中土壤腐殖质变化以及相关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冻融丘和丘间土壤腐殖质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而下降,冻融丘腐殖质碳、胡敏素和胡敏酸未退化与轻度退化、重度退化差异显著( P<0.05),对退化较丘间敏感;冻融丘和丘间的腐殖质碳、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含量与土壤含水量、总氮呈显著正相关( P<0.05),冻融丘土壤腐殖质组分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 P<0.01);冻融丘中纤维二糖水解酶(CBH)、 β-1,4-木糖苷酶(BXYL)、 α-1,4-葡萄糖苷酶( αG)、 β-1,4-葡萄糖苷酶(BG)、亮氨酸肽酶(LAP)、 β-1,4- 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脲酶(UR)对胡敏素形成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丘间酶活性对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高寒沼泽湿地退化导致土壤腐殖质减少,致使碳功能的下降,土壤水分、全氮和土壤酶有利于湿地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建议在高寒沼泽湿地修复中加强土壤水分和有机肥的补充。
黄河源区六种草本植物根系抗拔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王程, 胡夏嵩, 刘昌义, 李希来, 付江涛, 卢海静, 赵吉美, 邢光延, 何伟鹏, 杨馥铖, 李国荣
2023, 31 (1): 157-165.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3.01.018
摘要136)      PDF (5448KB)(333)   
为探讨黄河源区高寒草地植物根系抗拔力特性,本研究选取青海河南县高寒草地6种优势草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拉拔、单根拉伸、根-土复合体直接剪切等试验,分析6种植物根系抗拔力特性,探讨植物根径、根数、根长和土体密度、含水率、紧实度、含根量及单根抗拉强度、根-土复合体黏聚力等9种因素对植物根系抗拔力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6种草本根系抗拔力以矮嵩草( Kobresia humilis K.)最大(46.50 N),高山嵩草( Kobresia pygmaea C. B. Clarke.)次之(37.50 N),冷地早熟禾( Poa crymophila Keng.)最小(16.45 N);根系抗拔力与根径、根数、根长间呈显著正相关( P<0.05),相关系数( R)为0.881,0.727,0.969,与土体密度、紧实度、含根量、根-土复合体黏聚力间呈正相关,与含水率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对探讨黄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力学机理具有理论指导作用,为有效防治区内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等地表浅层灾害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
锡林郭勒不同草原类型群落生物量及多样性研究
李想, 于红博, 刘月璇, 常帅
2022, 30 (1): 196-204.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2.01.024
摘要561)      PDF (3170KB)(329)   
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是表征草地生态系统数量特征的两个重要指标,深入探讨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变化,为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保护和生产力维持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样方法对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三种草原类型的植被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不同草原类型植被的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变化及二者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除群落密度在典型草原最大外,各群落特征均表现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与群落盖度、群落高度、植物密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P<0.05);植物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沿荒漠草原到典型草原再到草甸草原基本呈增加趋势,物种分布均匀度在荒漠草原最高;土壤养分和降水量对植物生长影响较大,降水和海拔对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影响较大,均匀度主要受海拔、土壤pH值和气候的影响。
全球氮添加实验设计方法现状的定量分析
姜良超, 宁秋实, 汪金松, 王晶苑, 张金鑫, 田大栓
2022, 30 (11): 2875-2883.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2.11.004
摘要308)      PDF (4258KB)(326)   
氮添加控制实验是研究全球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目前数百个氮添加实验由于其实验设计和方法的差异给不同实验结果之间的比较以及全球数据整合分析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搜集全球302个氮添加控制实验,并定量分析其实验设计方法和现状,发现全球氮添加控制实验中仅有8%的实验数量分布于苔原、湿地和荒漠;氮添加量低于2g·m -2·a -1的实验仅占到4.4%;单独使用NH + 4或NO - 3态肥料的实验占17.5%;超过每年6次氮添加的实验数量仅占1.4%;氮添加实验持续时间基本小于5年,大于20年的实验占13.6%;全球84.9%的实验中氮添加水平数目在2个以内,4个以上的实验仅占5.1%。针对目前氮添加实验的设计方法和现状,我们对未来氮添加实验设计和方法提出了参考建议。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固碳量及固碳潜力估算
何源, 李星锐, 杨晓帆, 唐海萍
2021, 29 (10): 2274-2285.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1.10.019
摘要305)      PDF (6474KB)(325)   
为了评价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固碳量及固碳潜力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耦合CASA光合利用率模型、Shiyomi放牧模型、Raich土壤呼吸模型等模型,建立了基于系统动力学库-流思路的碳循环模型,该模型包含3个子系统、4个碳库。结果表明:1998至2015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温度降低、降水量增加的背景下,净初级生产力呈现升高的趋势,典型草原土壤固碳量呈现下降趋势;放牧强度在3羊·公顷 -1下净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最低,固碳潜力最大,分别为-16.2 gC·m -2和24.84 TgC。因此,建议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西部(阿巴嘎旗、那仁宝力格站)的放牧强度不宜超过1.5羊·公顷 -1;东部(多伦县、东乌珠穆沁、西乌珠穆沁、锡林浩特站)不宜超过4.5羊·公顷 -1
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张雪, 张春平, 杨晓霞, 刘文亭, 俞旸, 曹铨, 刘玉祯, 李彩弟, 高婕, 董全民
2023, 31 (3): 632-640.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3.03.002
摘要261)      PDF (5875KB)(324)   
为探讨在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中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li crusts,BSCs)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国内外30篇中英文文献当中11个指标进行Meta分析,通过亚组分析对草地与荒漠两种生态系统下不同类型BSCs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并通过土壤养分恢复指数(NRI)和随机森林分析对其影响程度做出统一评价。结果表明:在荒漠生态系统中BSCs对NRI的作用大于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地衣结皮>混合结皮>苔藓结皮>藻结皮。并且通过随机森林分析和对年平均降雨量(MAP)与年平均温度(MAT)的拟合回归分析发现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对NRI贡献显著高于其余所选指标,其中磷酸酶与MAP、蔗糖酶与MAT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脲酶与MAP,磷酸酶与MAT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将不同生态系统与BSCs类型匹配,从而更有效的利用BSCs进行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的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草原多维分类方法探讨
董世魁, 唐芳林, 平晓燕, 杨智, 杨秀春, 林长存, 卢欣石, 王铁梅, 纪宝明, 徐斌, 苏德荣
2023, 31 (1): 1-8.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3.01.001
摘要323)      PDF (9457KB)(321)   
草原分类是草原科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基础,为合理开发草原资源和有效保护草原生态提供科学依据。我国现有的草原分类体系仅从发生学单一维度确定各类草原的联系和区别,在生产和实践中很难从草原功能、权属、经营方向等维度实现精准管理。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草原工作从生产为主转向生态为主、从林草矛盾转向林草融合的需求,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草原分类工作需从多元化角度出发,形成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多维分类体系。本文充分吸收了国内外草原分类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借鉴我国林地多元化分类的框架体系,提出了我国草原多维分类体系的原则、方法和指标,构建了基于发生学、功能用途、产权属性、经营程度等四个维度的草原分类系统,不仅考虑了草原发生发展的气候、地形和土壤等自然属性,而且考虑了草原经营程度、功能用途和产权特征等社会经济属性,实现了各个分类系统的融合性和互补性,为新时期草原研究、保护、修复、利用、建设等分门别类的专项管理提供基础支撑,同时为新时期草原资源和生态的综合管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混合青贮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宗亚倩, 韩博, 段新慧, 周凯, 何承刚, 姜华
2022, 30 (10): 2535-2540.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2.10.002
摘要319)      PDF (1023KB)(319)   
青贮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在整个青贮饲料发酵中具有重要作用,发掘和利用青贮有益微生物已成为提升发酵品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不同类型的混合青贮饲料中微生物种类差异较大,从而使发酵特性多样化。发酵微生物的演替过程及其群落结构往往决定了发酵品质,通过监测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动态变化,可以为调控青贮饲料的发酵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青贮微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不同混合青贮类型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影响混合青贮微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乳酸菌抗菌性、混合青贮推广和混合青贮对动物生产性能等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展望,为青贮微生物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新思路。
坝上农牧交错区一年生饲草与主要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比较研究
王婷, 王开丽, 豆鹏鹏, 黄晶, 张旭泽, 苗正洲, 王堃
2022, 30 (12): 3184-3190.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2.12.002
摘要206)      PDF (5549KB)(317)   
为探究河北坝上地区饲草与作物对水资源的利用程度,本研究在河北省察北管理区种植3种一年生饲草(燕麦 Avena sativa L.、箭筈豌豆 Vicia sativa L.、玉米 Zea mays L.)和4种主要农作物(莜麦 Avena chinensis Metzg.、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胡麻 Linum usitatissimum L.、马铃薯 Solanum tuberosum L.),通过种植试验比较一年生饲草和农作物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得出以下结论:一年生饲草产量高于农作物,其平均水分利用率(52.93%)比农作物水分利用率(36.33%)高出16.60%,玉米产量(63.92t·hm -2)最高,水分利用率最高(141.80%),马铃薯(19.53%)水分利用率最低;一年生饲草水分利用率由植株磷含量、植株钾含量、温度、细胞间CO 2浓度、鲜干比共同解释;农作物水分利用率由茎叶比、植物氮含量和细胞间CO 2浓度共同解释。
放牧对温性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与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姚喜喜, 王立亚, 严振英, 张文娟, 孙海群, 周睿
2021, 29 (S1): 165-172.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1.Z1.019
摘要245)      PDF (1884KB)(312)   
为研究放牧对温性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和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本文研究了放牧和围封对温性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放牧显著降低了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了物种丰富度指数( P<0.01);放牧显著增加牧草粗蛋白(Crude protein,CP)、粗脂肪(Crude fat,CF)、消化率(Dry matter digestibility,DMD)和代谢能(Metabolic energy,ME),显著降低了牧草的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s,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s,ADF)( P<0.01);群落多样性指数与牧草CP,CF,DMD和ME呈显著正相关( P<0.01),与牧草NDF和ADF呈显著负相关( P<0.01);牧草CP,CF,DMD和ME与NDF和ADF呈显著负相关( P<0.01)。总之,放牧处理显著增加了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牧草营养品质。建议对围封温性荒漠草原进行适度放牧,以充分利用草地资源,保护草地物种多样性。